03.07 张良、韩信、萧何的后代子孙的境遇如何?

小小棣


张良,韩信和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就没有刘邦的这个皇帝。

那么张良,韩信和萧何的子孙的境遇到底如何呢?

我们一个一个的来说。

先说最好说的一个韩信,因为韩信是被吕后杀死的。

所以,在韩信被杀之后,他的家族全部被灭了。

因为韩信被灭族的时候,他们家的情况全部给抹掉了,以至于我们到今天都不知道韩信的妻子是谁,韩信的儿子是谁,似乎韩信天生就是一个孤儿。

因为韩信是被灭族的,所以,他也就没有了后人。

基于这种情况,关于韩信的后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下面我们说萧何,萧何在刘邦称帝之后,被刘邦破格提拔成了大汉的宰相。并且萧何是鞠躬尽瘁,累死在宰相的职位上的。

萧何生前是被封为了酂侯,所以,他的长子只是继承了他的酂侯的爵位。

萧何的儿子,在朝中并没有担任高官,用萧何的话说,就是他的后人都比较没有出席。

这通过萧何死之前的一番话可以看出他的儿子确实不行。

在萧何当宰相的时候,他经常买郊区的房子,很多人不理解。萧何毕竟是大汉的宰相,可以说他想买哪里的房子,就能买。

可是,当别人问他的时候,他就是不说原因。直到萧何死的时候,他才说出缘由来,他告诉别人,自己之所以买郊区的房子,而不是买市中心的,是因为他怕自己的儿子守不住,毕竟市中心就是那么大,很多权贵都想在市里买房子。

万一萧何把房子买在了市中心,别人也看上了这块地,他的儿子又没本事,肯定就会被别人抢走的。

所以,为了不至于让自己的儿子无家可归,他只好选择郊区的房子买了。郊区比较偏远,没有达官权贵看上那里的房子的。

不过萧何的后人还算不错,整个汉朝这个酂侯的爵位都是有他的后人担任的,即使王莽篡权的时候,也没有改这一点。


张良在刘邦当皇帝之后,被刘邦封为了留侯。之后张良就退出了朝野,但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到了朝中做事。


汉惠帝的时候张辟疆就在汉惠帝的身边当了一个侍从,官职也不大。但是,那时候张辟疆只有十六岁。

到了汉惠帝死的时候,张辟疆发现吕后只是干吼,但是不流泪。

他决的这件事有蹊跷,事后张辟疆就找到宰相陈平,问陈平有没有注意到吕后的不正常?

陈平说注意到了,但是,他明白吕后为何会这样?

这时候年龄只有十六岁的张辟疆告诉陈平说他知道。

他告诉陈平,看来你们这一群功臣要倒霉了。吕后之所以只哭不流泪,就是因为她只有这一个儿子,如今她唯一的一个儿子死了,她怕你们这些大臣们功高盖主,不服从她的管理,所以,为了继续掌管朝政,她只好对你们这些功臣下手了。

陈平有点惊恐,他问张辟疆,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打消吕后的惦记呢?

张辟疆告诉陈平,只要你们让守护长安城安全的南北军,交给吕后的侄子吕产,吕禄来管理,那么你们就安全了。

因为只有吕后的家族掌握了军权,她才能感觉到安全,只要吕后觉得安全了,你们才能安全。

陈平按照张辟疆的指点,去告诉吕后,说,想把护卫都城安全的南北军交给她的侄子掌管,吕后听了果然很高兴,以后她在哭起儿子来就开始流泪了。

你看这就是张良的儿子,虽然年龄小,但是绝顶的聪明。

张良死后他的留侯的爵位,被长子张不疑世袭。

可是,张不疑在汉文帝的时候犯了死罪,被削夺了留侯的爵位。张不疑只好倾尽家产赎命,愿为一守城更夫,留侯家族自此不显。


史学达人


(1)张良。


张良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张不疑:袭留侯爵。汉文帝的时候因为犯法,削爵除国。

二儿子张辟疆:这个儿子很聪明,吕后的儿子汉惠帝死的时候,没有眼泪。张辟疆跟丞相陈平说,您知道为什么太后不哭吗?陈平问为什么,张辟疆说,皇帝死了却没有成年的后代,太后怕您这些老臣。如果您请诸吕进宫掌权,拜他们为将,太后必然心安,您也可以免祸了。陈平从其计,吕后果然安心。

当时他才15岁,所以很多人怀疑这是张良教他儿子的,吊诡的是,如此聪明的小天才在历史上就这样冒了个泡,然后就神秘的失踪了---在历史上失去了记载。他怎么样了?做了什么官?做了什么事?没有任何记载。考虑到他的父亲张良如此威名赫赫,他本人又这么聪明,但是却在这之后竟然没有留下一点记载,太不寻常。

在张良孙辈之后的后代,无法准确考证了,不过老张家后代兴旺,很多张姓族谱里都把张良作为祖先。

(2)萧何。

萧何的后代也很多,子孙绵延不绝,光是他的爵位,就一直沿袭,到了东汉仍然在寻找他的后人袭爵,萧何的后代是待遇最好的,西汉东汉的皇帝都对其给与了名声和实质性的待遇。

(3)韩信。

韩信被诛杀,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关于他的后代的任何记载。


师明礼




张良,韩信与箫何,在一生的乱世创业中,唯有韩信不肯奴颜媚骨,汉朝的建立,有韩信不可磨灭的贡献,刘邦的汉朝,没有韩信,也只能半壁江山,韩信虽然被杀,精神是永存的。



韩信生五子,汉朝初定,运筹帷幄的韩信知道刘邦不可能让人同富贵,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在所难免。韩信秘密发展一支军队,派手下67名大将,在长子韩升的带领下,驻扎在鸭绿江边,10万精兵,在汉朝建立的第二年,韩升以民间武力形式,占领高丽国。



至此,韩信后人建都青瓦台,以韩为国姓,称韩国。


张良曾经和虞姬兄长虞如意为挚友,霸王别姬时,张良派人救走虞姬,张良虽有妻妾,却无子嗣。辛苦半生,居然绝后,据师父黄石公把脉,张良属于死精。直到与虞姬相见,张良心潮澎湃,相亲相爱,死精居然被激活,没有想到虞姬为张良生一对双胞胎女儿,

张良仰天长叹【天无绝良之路】,为二女起名张雅张惠。



史书中记载,张良远离红尘,寻仙访道而去。张良一生与韩信惺惺相惜,韩信被害,自己爱莫能助,心中暗暗同情支持韩信后人。


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韩信长子韩升,成为并蒂莲皇后,张良和虞姬一起去了高丽国,与韩信五个儿子团聚。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关系非同寻常。伴君如伴虎,萧何无力改变韩信的结局,心中不忍,韩信死后,萧何大哭【我虽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萧何生下四女一男,儿子发育不良,生下来脑残,七岁而死。只剩四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与韩信的二儿子韩刚,三儿子韩远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一天夜里,姐妹两个在家将的保护下,离开萧府,去寻找韩刚韩远,后在高丽国由张良主持婚礼,终成眷属。



萧何的三女儿四女儿,看到两个姐姐嫁了韩叔的儿子,也寻死觅活,非韩不嫁,萧何只能偷偷给张良写信,把两个女儿嫁韩信的四子五子,韩信的五个儿子,娶了张良萧何的女儿,张韩萧成了一家人。在张良萧何的帮助下,高丽国终于成为韩信后人的天下。



白这个颜色


张良、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可刘邦生性多疑,历史上又有“鸟尽弓藏”的前车之鉴,所以,张良、萧何、韩信的子女境遇并不怎么好。

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张良是刘邦的智囊,在刘邦集团中是绝对的军事,灵魂人物。对决项羽、巧取英布等都是他的手笔,一生算无遗策。后来被封为留侯。虽然位高权重,可他却不太热衷于权利,常常是游离在外,地位超然。

张良长子张不疑,袭封留侯。汉文帝五年,张不疑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被夺爵位,次子张辟疆有其父之风。吕后之乱被平叛之后,他改为“良”,归隐于山西上党。

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萧何是刘心腹中的心腹,他和刘邦曾经是同事,明确一点,他是刘邦的上司。虽然是领导,不过刘邦平时候就和他的关系很好,两人可谓是好兄弟。有萧何重大后方,刘邦的势力有条不紊的发展着,很快就成了能和项羽较量的势力。萧何还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功绩,就是举荐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刘邦称帝,萧何在诸多工程中名列第一,也是少数几个刘邦一直信任的大臣。

萧何妻子甘氏,封一品夫人,还承袭了萧何酂侯之爵。萧何有三个儿子,长子死后无子,次子萧同为酆侯,幼子萧廷为筑阳侯。萧何后代曾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绝封。

韩信西汉初年军事家、开国功臣之一



韩信是三人中下场最惨的一个,韩信出生低微,不过萧何慧眼识珠,把他引荐给了刘帮。于是,一位战神级别的人物诞生了。他帮助刘邦击败诸多势力,尤其是项羽集团。虽然韩信和项羽没有直接对上,可以间接的对决了许多次。后来因为功勋卓著,被封齐王。

韩信性格偏于张狂,这也是他悲剧原因之一。他功高震主,所以惹来钟室之祸,夷灭三族。所谓“成为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死后,萧何对自己行为深谙愧疚,所以偷偷将韩信幼子韩修送到南越王赵佗处抚养,并改性“韦”。现今,两广一带许多韦氏居民都自称是韩信后人。


盲客


张良、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他们的具体功勋就不提了,建国后,刘邦对这三人有过一段评价,大意是谋略不如张良、带兵不如韩信、内政不如萧何,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是因为他用好了这三个人。

可见他们三人在汉初的地位之高。


刚开始,这三人的待遇都还算不错,张良本可择齐三万户,裂土为王,但他聪明,懂得急流勇退,所以他只选择了留县,成为留侯;韩信为楚王,即汉初八大异姓王之一;萧何更不用说了,官至丞相,封酂侯。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讲,三人的儿子们都应该可以继承爵位,然后世世代代显贵人前,然而,事实与此却是大相径庭。

功高震主,是历代君王之大忌,也是开国功臣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张良有两个儿子,长子张不疑继承了留侯的爵位,汉文帝五年,张不疑参与谋杀原楚国旧贵族,被判处死刑,留侯爵位被废。

为了保命,张不疑倾尽家财,最终成为了一名守城的更夫。


张良次子张辟疆为侍中,他倒是深得其父真传,小小年纪就有成为阴谋家的潜质。汉惠帝薨,吕后哀而不泣,大臣们都没看出来这里有什么玄机,张辟疆看出来了。

他赶紧跟丞相陈平(萧何已故)说,你们呀,大祸临头了。陈平一哆嗦,这是为何呀?

小张徐徐道:“皇上不在了,太后心不安,你们这些个功臣在侧,威胁甚大,哪天就有造反的可能,老人家说不定就在琢磨什么呢。”

陈平也不傻,一听,还真像这么回事儿,于是二人一合计,陈平决定代表功臣们献出兵权,并交给吕台、吕产、吕禄等人,吕后一看,这伙人挺会来事儿,于是长舒了一口气,大臣们也就安全了。

张辟疆献计之后,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直接改名换姓,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直接就把张良的进退之道发挥到了极致,小小年纪,不知道跑到哪座山里去修仙了。


张良一族自此不显,直到东汉,才慢慢有点起色,其十世孙张翼官至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韩信的下场比较凄惨,先贬为淮阴侯,后被诱入长乐宫,惨遭吕后毒手。

韩信死,三族皆遭夷灭。

有一个说法,说韩信有一个小儿子藏身于门客家里,侥幸逃过了株连,然后又被送到了萧何手里。

韩信之死,萧何脱不了干系,是他把韩信骗进宫的,不过多年老友,韩信落得这个下场,萧何始终是心怀愧意,于是他秘密藏起了这个小孩,并在不久后,将之送到了南越国,也就是赵佗那里。


自此,韩信后人在广东一带开枝散叶,不过此时的他们为避汉朝耳目,纷纷改姓为韦,两广韦氏,便因此而来。

当然,这个说法并无确凿证据,韩信相当于是绝后了。

最后是萧何。

萧何的后人跟前面两家相比要幸福太多,他的子孙们基本上把酂侯的爵位给传袭了下来,就算有那么几代犯了错,失去爵位,很快又会有人重新继承。

萧何有三个儿子,老大萧禄继承了酂侯之位,不过他死后无子,这个爵位被他妈短暂的接管了一段时间;

老二萧同被封为酆侯,不过后来被汉文帝罢免;

老三萧延先为筑阳侯,后为酂侯,算是接过了老爹的爵位,并最终传给了他的儿子萧遗。

总的来看,也就萧何后人混得不错,当然,这跟萧何自污脱不开关系,如果不是及时打消了刘邦的猜忌,坐在相位上的他怕是要更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汉初功臣们基本都应了这句话,他们或身死族灭,或远遁庙堂,或夹起尾巴。

朝代更迭,爵位自然不可能世世代代传承,最终他们都会成为凡人,不管曾经混得再好,也终将是过眼云烟,境遇好还是不好,也无谓过多追寻了。


浮沉于史


张良后人,都是比较低调的,唯一高调的,可能就是张鲁。

东汉末年,张良有三个后人很有名:

中国道教始祖张道陵,开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东汉人。张道陵是张良的第八世孙,被后世尊为天师。张道陵门下的弟子有三千多人,从开派到现在,代代相传。作为张良的子孙他算是耀祖光宗了。

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也是张良的后人,张衡入朝为官,历任侍中,太史令,晚年复职,升任尚书。张衡在张氏族谱中都有记载。

张仲景,东汉末年出生,也是张良的后人,是一代医圣,传世的巨著有《伤寒杂病论》,低调而仁义。

张鲁,是汉中军阀,曾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没有投靠刘备,反而投奔了曹操。

关于张良的后人,后世还有一些,比如唐朝宰相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诗,但为人却很诚恳低调。

萧何有两个很有名的后人,建立了两个王朝。

第一个是萧道成,从刘裕后代手上,夺取了江山,建立了南齐。萧道成是著名的围棋皇帝,但在治国上水平一般,所以在南北朝4个朝代中,南齐是最短命的一个,仅有23年。

第二个是萧衍,从萧道成后代中夺取了江山,这两人是亲戚关系。萧衍能力不错,但有两个问题,一是“南朝四百八十寺”,超级信佛皇帝,一是信任了候景,导致侯景之乱,败了江山。

兵仙韩信,为刘邦打下大半江山,而后被刘邦借吕后之手,以谋逆问罪,杀于长乐宫钟室,并被灭三族。但如今在广西一带,很多韦姓人士以韩信为祖先,自称韩信后代。他们的根据是京兆堂《韦氏族谱》的记载,韩信被灭三族当时,有三岁幼子,被门客蒯通藏了起来,后托福于萧何。萧何修书让人把幼子带到南越,叮嘱南越王收养,为避免刘邦追捕,去韩姓一半改为韦。此后韩信后人在此得以延存。

不过要是按正常逻辑来看这应该是不可能的,韩信当时想反叛,是萧何诱导韩信去的长乐宫,说明萧何一直都是向着刘邦的,怎么可能还会帮助其子逃生呢。在说说南越王赵佗,和韩信没有一点交情为什么要背着这个炸药包,本来怕刘邦怕的要死,怎么会去收养韩信之子。

自我感觉,韩信留下后代这一说,只是某些人攀附的结果,搞出个噱头。或者是大家期盼一代将星血脉流传的虚望。








兔子不会走


了解汉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汉有三杰,分别是张良、韩信、萧何,正是这三杰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但我们今天不说这三杰的命运,而是来说说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境遇。

先来说一下韩信后代的命运,韩信,我们都知道,在西汉建立以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而他的后代也难逃此劫,很多都被杀了,不过也有漏网之鱼,据京兆堂《韦氏族谱》记载:韩信幼子时年三岁,得家客(楚中尉屠中少年)藏匿,后告知萧何,萧何于是修书遣客(蒯彻、萧美),携韩信幼子至南越,暗托南越武帝赵佗抚养。而且萧何为了保住韩信儿子的命,取韩字的一半,让他改姓韦,所以在广西有很多韦姓。


接下来说说张良,张良被刘邦亲切的称为“吾之子房”,不过张良看到刘邦建国后对功臣的手段后,于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不参与朝政。不过他的几个儿子还在朝廷中任职,长子张不疑沿袭了张良的留侯封号,但因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贬为城旦。他的次子张辟疆,曾任侍中。在他两个儿子以后,张良家族就逐渐没落了,直到张良的六世孙张皓时,张良家才有点起色,张皓当过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纲官至广陵太守。十世孙张翼,也就是张皓玄孙,三国蜀汉时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最后说说萧何的后代,萧何可以说是三杰之中有最好下场的,死的时候还当着丞相,不过他的后代没有太大出息的,萧何的后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但是皇帝又很重视萧何的后代,常常找他们,再次封为酂侯。

这三杰的后代,都因自己的父辈而改变了命运,不过就算他们有着很好的出身,他们也比不上昔日父辈创造下来的功绩。


历史百家争鸣


张良和萧何没有受到刘邦的屠杀,他们的侯国也不大,自然他们的后代不会受到刘邦及之后西汉皇帝的注意,因此得以自由发展,不被打击。

萧何的后代情况:

《史记》: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後,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史记》记录萧何后代因为犯罪丢失侯爵四世,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重新续封张良之后为侯。

《汉书》: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遣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长喜为酂侯。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

《汉书》的记录很详细:萧何——萧禄——萧何夫人同(因萧禄无子祭祀)——萧何夫人同被汉文帝免爵,以萧何小儿子萧延继侯爵——萧遗——萧则(因萧遗无子,弟弟萧则继侯)——萧则因罪被免爵,汉景帝以萧则弟弟萧嘉继侯——萧胜——萧胜因罪被免爵,汉武帝以萧则儿子萧庆继侯——萧寿成——萧寿成因罪免爵,汉宣帝以萧建世继侯——传子到孙萧获,因指使奴隶杀人被免爵——汉成帝封南长喜继侯,直至王莽时为止。

从《汉书》的记录来看,司马迁所谓的四世失侯应该是指:萧禄无子、萧何夫人继侯、萧遗无子、萧则因罪免这四次失侯记录。

张良的后裔

张良的侯爵只流传了一代:

“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国除。”

自此以后张良的后代就没有了记录。

韩信的后裔

《史记淮阴侯列传》:

“遂夷信三族。”

韩信的三族都被杀光了,没有后裔。


历史哨声


“楚汉三杰”也只有萧何、张良的后代生活的比较好,而韩信在被灭三族。

张良

刘邦平定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张良在汉朝建立后,明哲保身,托辞多病,寻仙访道,闭门不出。张良对汉惠帝刘盈和吕后有再造之恩,曾保住了刘盈的皇位。也正是因为这两点,张良得以善终。

张良长子张不疑,袭封留侯。汉文帝五年,张不疑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被夺爵位。

次子张辟疆,有其父之风。吕后之乱被平叛之后,他改姓为“良”,归隐于山西上党。第一代张天师是张道陵,根据《汉天师世家》的记载,张道陵是张良的八世孙。

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张鲁,据传就是张道陵之孙,也就是张良的十世孙。

萧何

萧何,被刘邦封为酂侯。他先后辅佐了刘邦、刘盈两代帝王,死后获封文终侯。

萧何妻子甘氏,封一品夫人,还承袭了萧何酂侯之爵。萧何有三个儿子,长子萧禄死后无子,次子萧同为酆侯,幼子萧延为筑阳侯。萧何后代曾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绝封。

萧何是兰陵萧氏的祖先,南齐、南梁两个朝代的皇帝都是萧何的后代,共出了21任天子,40余位宰相。

韩信

韩信被斩杀之后,"遂夷信三族 ",之后,太史公的论赞中又有"夷灭宗族 "的说法,所谓三族有不同的说法,但其直系后裔(如果有)理论上肯定被吕后诛杀殆尽了,从这个角度,自然没有后代子孙境遇一说。但是,根据韦氏族谱,韩信当时有一个只有3岁的幼子名叫韩滢(韩潆,又名韦云际或韦天保),这个孩子在萧何、蒯通和那个当初让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被韩信以德报怨任命为都尉的屠中少年(这时自然也不是少年了)等的帮助下,送到了南越王赵佗这里抚养长大,取韩姓的一半改姓为韦,改名云际或天保,并接受赵佗赐封的土地,成为土夷长。


小染爱历史


萧何、张良、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当然三个人也没有侮辱这个称号。

刘邦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最著名的莫过于识人、用人之能,汉朝建立后,刘邦曾经点评自己麾下文武,对于这三人留下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汉初三杰”却因为性格原因,结局差异极大。

公元前196年,韩信35岁,被夷三族。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确实为汉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也因为居功自傲,被刘邦所才猜忌。

虽然在项羽死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但是在这一时期刘邦已经不再信任韩信,并且被收回了兵权。

韩信虽然没有谋反,但是却收留项羽的麾下的重要将领钟离昧,并且被人告发谋反,最终被贬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真的勾结陈豨谋反,但是却行事不密,被吕雉发觉。在形势不妙的情况下,吕雉与萧何经过多番谋划,终于逮捕韩信,最终死于长乐宫,夷三族。

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今日萧何密谋杀韩信,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韩信这一支就绝后了。

公元前193年,萧何64岁,病逝。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萧何作为汉朝的相国,虽然并没有涉及军事,但是也遭到了刘邦的猜忌。

特别是刘邦晚年大肆诛杀功臣的时候,萧何也遭到了猜忌。萧何担任相国清正廉洁,从不收受贿赂,在民间名声特别好。但是不幸的是,这也成为了刘邦的一块心病。

有人曾劝萧何自污名节,收受贿赂,但是萧何因为不愿意剥削百姓拒绝了。果然,60岁的萧何被刘邦关押了起来,虽然日后不久刘邦就就将萧何释放了,但是自此之后,萧何心灰意冷,再也没有以前的斗志了。

萧何的后代曾经因为犯罪丢掉爵位,但是,汉朝的历代皇帝顾念萧何的功绩,总是寻找萧何的后代,为他延续香火,继承爵位,在汉朝一代可以说荣宠不休。

后来南北朝时期,萧何的子孙建立了南齐和梁,当上了皇帝。

公元前186年,张良64岁,病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张良的功绩也非常的大,被封为留侯。但是张良一直能够得到刘邦的信任,并且从不参与谋乱之事。

韩信等一大批功臣被刘邦杀害以后,张良担心有一天这样的命运落到自己的身上,因此选择了明哲保身。后来因为厌倦了官场,直接跟随自己的师傅修仙学道去了。

十世的子孙后代绵延不息,一直到东汉末年的时候还有张良的十世孙,张翼担任三国蜀汉的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