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孔子的父親為什麼叫叔梁紇,卻不姓孔?

Z1黃


孔子的父親為什麼叫叔梁紇,卻不姓孔?

簡單的說,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對人稱呼的習慣是與現在不同的。現在的稱呼很簡單,也就是姓加名,假如叫“張三”則張是姓,三是名。如果叫“王者榮耀”,則王是姓,“者榮耀”是名。這種稱呼上的簡單化,是與社會中人的地位平等相關的。古代等級制度之下,因為上下尊卑關係的不同,對人的稱號是有別的。簡單的說,上對下,尊對卑是可以稱名的,但是下對上,卑對尊,就不能稱名字,這樣就產生了字和號,字與號在文化上有許多分別,最簡單的來說,字是同輩或是同級間的稱呼,而號是下級對上級的稱呼。

舉例來說,明代第十三個皇帝叫朱翊鈞。我們現在可以這樣叫他,因為這確實是他的名字,可是,在他生活的現代,大明王朝沒有人可以叫這個名字。人們當面叫他皇上,這是稱職務,現在軍隊和政府部門中,下級稱上級還是稱職務。但是上級對下級就可以稱名字,比如張居正比朱翊鈞年紀大的多,朱翊鈞可以光明正大的稱他為張居正。臣子當面可以稱皇上。如果不是當面怎麼稱呼,那就是稱號,號未必要自取,許多時候也是官方給定的。朱翊鈞的年號叫“萬曆”,於是,老百姓提到朱翊鈞的時候,叫他
“萬曆”就行了。萬曆,既是一段時間,也是一個人的號。朱翊鈞死了之後,入了祖宗之廟,稱為“神宗”,明神宗,成了他的廟號,老百姓也可以用。萬曆、明神宗、朱翊鈞是一個人。當然,皇帝還可以有字,比如李煜字重光。但是,對於大多數皇帝來說,字沒有意義,世上沒有與他平等的人。所以,就不重要了。

我們所講名、字、號的稱呼差異,是在人們的一般稱呼變成姓加名的模式以後的樣子。姓加名的模式,是在戰國後期初步形成,秦漢之後定型的。在戰國之前,人們雖然也有姓,但稱呼上不是姓加名的模式。另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在中華文明形成的最初時期,姓是區別人物血緣關係的標誌,它在最初的時候是可以改的。這與後世有很大不同。

《史記》載,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也就是說,黃帝的二十五個兒子當中,有十四姓。現在留下來的有十二個。為什麼黃帝二十五子中只有十四姓,還有十一個為什麼沒得姓呢?原因很簡單,沒得姓的十一個兒子是沒有後人傳承的。得姓者,是說這些兒子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莊部落。五十歲以上的人,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知道一個情況,農村中大多都是同姓。就算有一些雜姓,也都是以某一大姓為主。這種情況,就是中國五千年農業文明的遺留。

在一個村子裡,同姓的,是有血緣關係的,所以,同姓不婚。但是,五服之外,親情斷絕之後,結親也不絕對禁止。現在的婚姻法也是這樣規定的。

現在,我們結合孔子家族說說姓氏的問題。

孔子本來是宋國貴族。宋國是周滅商之後,給商朝後代的封地。按祖先的姓來說,屬“子”姓。這樣,宋國的國君和貴族應該都是姓子的,但是,看看史書,有沒有叫“子某人”的,根本沒有,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的稱呼方式不是姓加名。

孔子家的祖先弗父何,是宋湣公的大兒子。宋湣公去世的時候,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兄弟,而沒有給兒子。於是弗父何的兄弟殺掉新君,自己接了位置。於是弗父何做為國君的大哥,成了宋國的上卿,也就是宰相。

從弗父何到孔父嘉傳了五代,還是宋國大夫。孔父嘉的妻子是位大美女,有一次她在回家的路上被宋國的另一位大夫華督看到。華督一見傾心,決心把孔父嘉的妻子佔為己有,於是,他就殺了孔父嘉。

在動亂中,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逃到魯國。木金父生了兒子祁父,祁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孔子。孔子就成了魯國人。

孔家本來是宋國子姓。從弗父何到孔父嘉,過了五代之後,與宋國就不是血親關係了。按當時來說,沒有姓的牽連了。

孔家的姓最早來自孔父嘉。孔父嘉是不是姓孔呢?是也不是,嘉是名,孔父是字。也就是說,孔家的姓,是以祖先的字為姓的。

我們知道,孔是大的意思,這個意思還保留在“孔武有力”這個詞中,孔子祖先中的“孔父嘉”“孔防叔”等中的“孔”都是這個意思,說明這人個子很大,孔武有力。這種基因是會遺傳的。所以,叔梁紇和孔子都是大個子。孔子被人起個外號叫“長人”就是因為他是大高個。

這樣,我們就知道叔梁紇這個名字中,叔梁是字,紇是名。春秋時期,人們會把字和名合在一起稱呼人。其它的例子比如百里奚和蹇叔的兒子分別叫白乙丙和孟明視,道理也是一樣的。

孔子的時代,不是以姓加名稱呼人,所以孔子生前,也沒有人稱它孔丘或是孔仲尼,大約他母親會稱他丘。兄弟朋友可稱仲尼。正規提及應該稱為仲尼丘。為什麼現在普遍稱為孔子、孔丘或孔仲尼。很明顯這是孔家後人以及儒家弟子在戰國後依據姓加名的稱呼模式倒推上去的。

孔子在世時,他的學生們只稱呼他為“夫子”,而不是孔子。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了,儒家成為一派之後,孔子才成為孔子,也就是諸子之一。但是,孔子做為諸子之一的地位,是比其它子要高的,能與他一爭雄長的,也只有一個老子。所以,戰國諸子的著作中,都常常引用孔老師的話,證明自己的正確。

東拉西扯的說了不少。大體的意思,應該已經說明白了,就此打住。


七月流火140400643


是孔老二一定要說姓叔的破落貴族是他父親,姓叔的可沒說孔老二是他兒子,孔老二的母親都去逝了,孔老二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把棺材放馬路邊上不知道該怎麼辦,有個趕馬車的車伕告訴他,知道那個破落貴族曾經跟他媽野合,孔老二就去挖了那個破落貴族的墳墓,把他媽塞進去去了,這事情的經過孔老二沒有考證是不是他父親真的就是那個破落貴族,只是道聽途說他媽曾跟那個破落貴族野合過,當然跟那個破落貴族姓也就沒有必要了,何況他自己的姓他已經用了十五年了,改姓也沒有必要了


錦月細雨


據史料記載孔子的父親的確叫叔梁紇,乍一看,的確有問題呀。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姓孔呀,怎麼他的父親卻不姓孔,而複姓叔梁呢?其實這完全是一個誤解。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實際上同樣姓孔,只不過呢,名紇,字叔梁。據《春秋左傳正義·襄公十年》載:“古人名字並言者,皆先字而後名。”意思就是,古代人有時候喜歡字和名並稱,而略去姓氏,在字和名並稱之時,先稱字,再稱名,因此,才有了“叔梁”+“紇”的稱呼。特別是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更是直接稱孔子之父為“叔梁紇”,因為《史記》的影響力,才讓我們誤認為孔子的父親複姓叔梁。

我們現在一般只有姓和名,合稱姓名,但在古代,貴族或者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通常會有姓、氏、名、字和號(不是必須)。哇,這麼多,有點小複雜呀。的確是的,所以,我們現在才簡化了。不過現在的一些風雅之士,還是會給自己來個字,或者號之類的,顯得比較高大上。

如果按照古代嚴格的姓名劃分,孔子和他的父親叔梁紇,其實並不“姓”孔,而是姓“子”。人類最初是母系氏族社會,為了別族群,於是就有了不同的姓,即“族號”。

隨著族群人口的增多,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資料的富餘,族群開始分裂,形成了不同的支系,並彼此獨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了父系士族社會。這些分支族群之間為了區別,於是就在族號的基礎之上外加了新的群落號,就成了“氏”的來源。只是呢,這時候階級已經開始出現,部落中有了奴隸(最初是戰俘)、普通部落成員和首領(早期貴族)。其中,只有男性貴族才能稱氏,其他人只能以姓相稱。

中國古代的姓氏發展到這裡,就有了姓,別婚姻;氏,別貴賤的功能。所以,在古代,如果直接以男性貴族的姓稱呼,那就是在罵人了,意思就是配不起貴族的身份,帶有鄙視的意味。

孔子,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和成湯、紂王同族,都是“子”姓。西周建立後,殷商後裔微子啟被封於宋,得氏“宋”。之後宋微仲接替了哥哥微子啟的國君之位,一直傳到了微仲九世孫孔父嘉。孔父嘉任宋國大司馬,遭到迫害,被迫逃亡魯國。孔父嘉,根據我們前面介紹過的知識,很容易理解了,其實是子姓,宋氏,字孔父,名嘉。

孔父嘉為了避禍,不敢再用宋氏,而是取自己字中的第一個字“孔”為氏。從此,誕生了子姓孔氏,這也是子姓的宋氏和孔氏同源的原因。孔子之父叔梁紇是孔父嘉的六世孫,自然是承繼先祖姓氏,為子姓孔氏。而叔梁紇有兩子,長子孟皮,次子仲尼,即孔子,所以,孔子也被稱為了“孔老二”。

姓氏名字都說了,那號呢?號可以自己取,不正式,如果起的不恰當,還會被人嘲笑,因此常被稱為“自號”什麼。而比較正式的是由官方賜封的,比如孔子的號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如果孔子自號“大成至聖先師”,這……孔夫子也太不謙虛了吧。

到此,我們對於孔子父子是否同姓的問題應該已經瞭解清楚了,他們其實都是子姓,孔氏。叔梁紇的名字也可以叫做孔紇,孔叔梁,這麼一來就和孔丘、孔仲尼一致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奕天讀歷史


孔子的父親一般稱之為“叔梁紇”。在《孔子家語》中講叔梁紇的個人信息比較詳細。

《孔子家語》上說,叔梁紇有九女而無子。其實叔梁紇有一個兒子,是妾室所出,叫“孟皮”,但孟皮生來有缺陷,“有足病”。於是不甘心的叔梁紇在自己年老時又求婚於顏氏,希望能再娶顏氏女為自己再生個兒子。

顏氏有三個女兒,顏父跟自己的三個女兒講明情況,說這位郰大夫,父祖為“士”,也就是說,雖為貴族卻地位等級不高,只是“士”的級別,但是“先聖王之裔”,身份的起點還是很高的。“先聖王”指的就是開創商朝的商湯。“姓”表示來自於同一血緣關係的集團,叔梁紇從血緣上說是商朝帝室子姓後裔,雖然年代隔得遠了點。

不要以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其父叔梁紇就是文弱的謙謙君子,其實正相反,叔梁紇是個力大無比的大力士。《左傳*襄公十年》記載一段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抗衡爭霸,晉悼公欲聯吳抗楚,但是位於吳國以北的偪陽國很礙事,於是晉國打算攻下偪陽,把它作為送給宋國向戌的封邑。於是晉國聯合魯、宋、衛、曹等國聯軍討伐偪陽。偪陽在山東棗莊嶧縣一帶,《左傳》說偪陽“城小而固”,所以剛開始晉國的中軍將荀罃覺得攻下來也是勝之不武。沒想到的是偪陽雖小,實難攻破。

在僵持中,魯國孟氏家臣秦堇父帶著人力輜重持援。這時偪陽城門打開城門,諸侯聯軍趁機也衝了進去。這時偪陽內城閘門放下,已經衝入內城的諸侯聯軍被堵在城裡。這時“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魯國的郰邑大夫叔梁紇雙手托起閘門,讓被堵在城裡的諸侯聯軍撤出。這位力託閘門的大力士、郰邑大夫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

《孔子家語》裡顏父對自己的三個女兒說叔梁紇本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但就是“年長性嚴”,年齡大了點、性格嚴恪了點。顯然顏父比較中意叔梁紇。三個女兒中兩個都不中意,只有最小的女兒顏徵在同意了,前提並不是看中了叔梁紇,是“從父所制”,願意聽從父親的安排。於是後來的事從《史記》的記載裡來說,就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這裡所說“野合”不一定指的是在野外發生那什麼的行為。野合,可能指的是雙方之間的結合並不完全按照當時的正式禮儀規定,不合乎當時的禮制,只是以簡單私下的形式成為配偶。也就是說這種結合可能不是正式的,但又是被當時社會所承認和允許的。

作為貴族的叔梁紇因為是殷商後裔、宋國貴族,所以以“子”為姓。當時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男子除了有標明血緣的“姓”,還有作為貴族標誌的稱呼“氏”。叔梁紇是“子”姓“孔”氏。孔子作為叔梁紇的兒子當然也是“子”姓“孔”氏。

作為宋國貴族的叔梁紇其先世木金父因避宋國內亂而流亡至魯,叔梁紇曾經任職魯國郰邑大夫。這個問題要追溯到孔子的六世祖宋國大司馬“孔父嘉”。

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是輔佐宋繆公、宋殤公的賢臣。宋國的統序傳承在宋宣公時出了問題,宣公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太子與夷,而是在臨終時把君位傳給了弟弟宋繆公。宋繆公又在他臨終時把君位還給了哥哥宣公的兒子與夷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公子馮,於是宋國因此而發生內亂。太宰華父督想殺宋殤公與夷而立公子馮,於是大司馬孔父嘉成為障礙。孔父嘉這個人很賢德,“孔父正色而立於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於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於色矣。”孔父嘉正色站在朝堂上,就沒人敢過去殺害他的君主,這就叫作“義形於色”。因此華父督要先殺孔父嘉再殺宋殤公。

孔父嘉被殺後,他的兒子木金父逃出宋國而奔於魯,其後人以先祖父孔父嘉的字為氏,即以“孔”為氏,此後在魯國的這一支孔父嘉後裔都以“孔”為氏,所以叔梁紇和孔子都是“子”姓“孔”氏。


沅汰


有人說,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孔子叫孔丘,他倆居然不是一個姓嗎?其實孔子的父親既不姓叔,孔子也並非姓孔,他們都姓“子”。(但孔子的“子”也不是指他的姓,這是古人對有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的尊稱。)

一、孔子不姓孔

先來說說“叔梁紇”這個名字,“叔梁”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是字,“紇”才是名。所以“叔梁紇”這個名稱中並不包含姓氏。再說孔子,孔子非“孔”姓,正如屈原非“屈”姓一樣,“孔”和“屈”都是他們的“氏”。而“孔丘”則是“氏+名”的形式,也不包含姓。那為什麼這些名字中都不帶姓呢?這就得從姓氏的起源說起了。

二、姓氏的源流

“姓”字從女生,《說文解字》裡說,“人所生也”。姓最早始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為了與其他氏族相區別而設,起著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後來,大致是在父系氏族社會時期,開始產生了氏,氏以達到別貴賤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天子有姓無氏、貴族有姓有氏、平民無姓氏,只有名。春秋戰國時,大凡是女子稱姓,男子不稱姓,只稱氏,用以明貴賤。所以孔子不叫“子丘”,屈原也不叫“羋平”。但那時男子一般除了不稱姓之外,在稱呼上似乎並沒有什麼強制性的規定,所以也有像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這樣只稱名字不稱氏的。而戰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為姓,此後,姓、氏才逐漸合二為一。

三、孔氏何來

《孔子家語》中說,孔氏是殷商後裔,故為子姓。孔子祖上是宋國貴族,到孔父嘉一輩時,“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這是說,按照宗法制規定,傳至五世後,親緣已疏,應該別立一族。既然別立一族,就要別立一號,於是就取了孔父嘉的字——“孔”作為氏名。

先秦時期,姓與氏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姓是標誌整個家族系統的族號,由於後世子孫繁衍,同姓的大家族就會分為若干分支小族散居各地。為了區別,每支就會再另起一個族號,這便是“氏”。就如殷人子姓,後來逐漸分支為華氏、向氏、魚氏;齊人姜姓,後來又有申氏、呂氏、馬氏等等。

說起來,孔子還是孔氏一脈在稱呼上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人。孔子之前,其先祖們的名號中大多都不稱氏,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等等。而自孔子之後,孔氏一族的名號中就將氏固定下來了,如孔鯉、孔伋、孔白等。這也恰好反映了當時姓、氏合流的一種趨勢。到了漢代,姓與氏通稱為姓,至此,上到天子下至庶民便都擁有自己的姓了。

參考資料:《孔子家語》、《從孔子不姓孔說起》、《孔子姓子不姓孔》、《孔子的父親姓叔,他為什麼姓孔》


歷史風雲錄


關於孔子為什麼姓孔,而他老爸叔梁紇為什麼叫叔梁紇,好玩的國學打算用一篇長文,介紹一下孔子的先祖那光榮的家族史,然後我就知道答案了。

孔子的先祖是貴族,不僅是貴族,還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的統治者姓子,比如商紂王就叫子受,而孔子的先祖叫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哥哥。在商朝滅亡之後,商紂王自焚而死,他他的哥哥微子啟與周朝的統治者採取了合作的態度,周公把原來商朝都城的地方分封給了微子啟,建立了宋國。微子啟傳位於微子仲,微子仲就是孔子的正牌老祖宗。微子仲後歷經九代到了弗父何,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十世祖。

弗父何本是宋緡(mín)公的長子,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應該是嫡(dí)長子繼承大位。嫡長子就是帝王的正妻所生的大兒子。弗父何身為正牌嫡長子,理所應當繼承君位。但在商代還有一套繼承系統作為“預案”——作為國君的大哥,可以把君位傳給弟弟。也可能是弗父何平時不乖,不受父親的寵愛,所以宋緡公就把君位傳給了弟弟熙,後來叫宋煬(yáng)公。宋國作為殷商的後代,按照殷商的傳統,大哥將君位傳給弟弟,也是符合規矩的。但這讓弗父何的弟弟鮒(fù )祀感到“很不爽”,鮒祀表示嚴重不服,殺了叔叔宋煬公,把王位奪了回來,送給弗父何。弗父何偏偏是個很低調的人,說什麼也不願做國君。沒有辦法,鮒祀就親自坐上了王位。弗父何把王位讓給弟弟,世人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但是他的後代從此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而是成為宋國的大官。

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勝,世子勝生正考父。正考父輔佐過三位國君,是宋國地位最為顯赫的大官。正考父也是一個極為低調的人,他在家廟的一尊大鼎上刻下了自己的座右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yǔ),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zhān)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意思是,“每逢有任命提拔時都越來越謹慎,一次提拔要低著頭,再次提拔要把背弓起來,三次提拔要彎腰,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靠牆走。生活中只要有這隻鼎煮粥餬口就可以了”。正考父的謙虛謹慎有些過頭,要是再次被提拔任命的話,豈不是要在地上爬了。但他生活簡單樸素,工作勤勤懇懇,做人謙虛謹慎這種精神,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正考父的兒子孔父嘉就沒有這麼低調了,他在宋國貴族間的爭權奪利中被殺。但孔父嘉卻是孔氏家族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從他開始,他的後人開始以“孔”為氏,這是孔父嘉對孔氏家族的最大貢獻,但是孔父嘉給孔氏家族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從他開始,孔氏家族就開始走向敗落,這也意味著,他的後人將為重新獲得貴族的身份而苦苦打拼。

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在宋國已經無法立足,只好逃亡到魯國,做了無官無職的平頭百姓。直到他的第三代孔防叔,才成為魯國貴族臧孫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大概相當於“防”地的“縣長”,人稱“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了孔子。從孔父嘉開始一直到孔子,歷經了五代,當時一般取五代祖先的氏為族名,所以孔父嘉的“孔”就正式成為孔子的族名,這就是孔子為什麼姓孔的原因。

這就是孔子為什麼姓孔。而孔子的老爸叔梁紇,由為什麼叫叔梁紇呢?事實上,叔梁紇這三個字的來歷是這樣的:叔是排行。古人兄弟很多,為了區分,就用伯、仲、叔、季、孟來排行,要是一個家族的兄弟們很多,超過了五個數,那就乾脆用數字來表示。比如唐朝詩人元稹家族裡排名第九,乾脆就叫元九,李白排名十二,所以有人叫他李十二。梁大概是出生地,叔梁紇的紇,才是他的名。所以,好玩的國學認為,要是按照現在的標準,孔子的老爸應該叫孔紇。


好玩的國學


孔子和其父叔梁紇,都不姓孔的原因很簡單,他倆都姓“子”,孔是他們的氏。

孔子的名字應當叫做“子丘”,叔梁紇叫做子紇。

我們之所以會認為孔子和父親叔梁紇,姓氏不同,在於不瞭解“姓”和“氏”之間的關係。

在古代,字、姓和氏一開始是分開稱呼。

1、姓和氏的區別

古代父系社會,以父系一方的血緣為核心,逐漸發展出一個大家族,這個大家族的人都隨最初的男性先祖姓。

後來,家族人口過多後,需要進行分家、遷移之類,便會在同姓的基礎上,給自己這支族人取一個“氏”號進行區分。

舉個例子,一個大家庭中,所有人都擁有同一個姓。

但假如老大去了成都,老二去了廣州,老大老二結婚生子後,為了在家族中區分對方那一支,便會為自己取一個“氏”號。

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在《闕里文獻考》卷一提到:孔子先祖從弗父何到孔父嘉, 五世親盡,當別為公族,乃以字為孔氏 。

五世親盡,這是在說,孔子的先祖是宋國王室,傳到孔父嘉時,已經不是王室中人,該另外起一個氏名了。

於是,孔父嘉便在自己的“字”當中,取了個“孔”子為氏。

2、孔子和叔梁紇稱謂問題

前文提到過,孔子姓子,孔是氏號,他這個子姓和孔子的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

孔子的子是古人對有學問的先生表尊稱的一種用法,而子姓的子則是商朝皇室後代的姓。

所以孔子,姓子,名丘,全名子丘。

至於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是他的字,紇是他的名,他真正的名字叫做子紇。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這個問題很複雜,首先要明確兩點:

孔子並不姓孔

叔梁紇也不姓叔梁

姓氏的起源

要完全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首先要了解清楚我國古時候姓與氏的起源問題。


姓起源於母系社會,母系社會處於一種人人“知母而不知父”的狀態,同一個母親生下的孩子,都是同一個姓。所以後人造字的時候,姓這個字就是女字旁。上古時候的姓也幾乎全是女字旁,姬、姜、媯、嬴、姚、姒等諸如此類。同一個姓的,往往都有血緣關係,所以有“同姓不婚”以及“姓以別婚姻”的說法。

上古母系社會


後來社會逐漸發展,同一個姓的部落族群,會逐漸分出去很多人,這些人會被賜予或者自己取一個“氏”,以和同姓的其他人區別,因此又有“氏以別貴賤”的說法。按《通鑑·外紀》的說法:“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就拿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來說,周王室、晉國、魯國、吳國、燕國、衛國等等都姓“姬”,齊國姓“姜”,秦國姓“嬴”,陳國姓“媯”,宋國姓“子”。


而根據姓所分出來的氏,情況有很多,有的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就比如“齊楚秦燕韓趙魏”,戰國七雄,都是非常常見的姓。其他以封地地名為氏,比如“羊舌”;以住的地方為氏,比如“東門”“南宮”;以所當的官為氏,比如“司馬”“司空”“司徒”;以先祖諡號、名字為氏,就比如問題中的孔子。


“孔子”的起源

孔子是宋國人,並且是宋國國君的後人。我們前面講到,宋國姓“子”。這個“子”姓可是大有來頭的,是商朝開國國君商湯的後人,商湯就姓子。商湯傳了幾百年傳到紂王被周所滅,但那時候的人講究“興滅繼絶”,而不是“斬草除根”,因此武王伐紂以後,把紂王的兒子武庚也封了諸侯。後來武庚和武王的三個弟弟起兵造反,被周公剿滅,周公殺了武庚,將武庚的叔叔,也就是紂王的弟弟微子啟封在了宋國,微子啟死了之後,弟弟微仲繼位,微仲就是孔子的祖先。


孔子的先祖微子啟


也就是說,孔子跟商湯、紂王、微子啟、微仲這些人是同一個姓,都姓子。那麼“孔”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氏”了,前面提到,有的人以先祖諡號、名字為氏,而孔子祖上有一個人叫孔父嘉,他當然也姓子,名嘉,字孔父,所以孔子就以孔為氏。嚴格來說,孔子是“子姓孔氏”。



那題主的問題就很簡單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姓子,名紇,字叔梁。“叔梁紇”這個稱呼就跟他的先祖“孔父嘉”一樣,是“字+名”,而不是“姓+名”,也就是說,實際上,孔子和他父親是同一個姓的,子姓,孔氏。


臥聞海棠


關於孔子姓孔,但孔子的父親卻叫叔梁紇,可能有人不知道其中的緣由。

孔子叫孔丘,他的父親叫叔梁紇,父子二人的名號顯然有著結構性的差異。孔子的名號中,有名有姓,名丘姓孔。叔梁紇的名號中,卻有名無姓,紇是名。

那麼,孔子為什麼姓孔?我們從文獻中知道,孔子的祖輩裡,是沒有孔姓的,孔姓其實是從孔子這輩才開始的。

那麼既然孔子的祖先不姓孔,那姓什麼呢?現在知道了,姓子。孔子曾自稱自己是殷人,他的祖先是屬於殷遺民。

在我國先秦,商、周這兩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當時,生了個女孩就稱姓,生男孩時不稱姓。這樣說來,孔子的祖先就應該姓子。

孔子祖先姓子,那麼孔子自然也要姓子,可孔子為何又姓孔呢?

孔並不是孔子的姓,而是他的氏。在古代,人的姓與氏是分開的,男子不稱姓,稱氏。孔子的孔,就是氏,到了後來才成了姓。孔,作為氏號,也就是孔氏。

《孔子家語·本姓解》:孔子先祖是宋國公室成員,傳到孔父嘉時, 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 。

孔子先祖弗父何讓國後,其子孫仍然屬於宋國公室成員,傳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時候,按照宗法制的規定,五世親盡,不能再繼續列入公室,而是應該別立一族。別立一族,必須有個族的名號,於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為族的名號。

孔氏的孔,是從孔父嘉那兒來的,孔是孔父嘉的字。孔父嘉之後,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紇,都不稱氏,因此他們的名號中都沒有孔字。

而孔氏這一支,名號中稱氏的,就只能是從孔子才開始的,到後來就這樣固定下來,比如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孫子叫孔伋,曾孫叫孔白,玄孫叫孔求。也就是說到了後來,由於氏變成了姓,孔也就自然由氏變成了姓。


D東哥




此問答不代表小編觀點,如與事實不符,純屬小編的資料來源於虛構,這不是歷史。



各位親,小編因常常掛科,不得已臥薪嚐膽,崇信基督,希望能得到老天爺的青睞,走出掛科。

慢慢知道耶穌這個救世主,原來是個私生子,其母瑪利亞,這個美麗的青春少女,不知為什麼,在毫無預兆的狀態下,自然受孕。生下耶穌。



而孔子同樣是位救世主,其母顏如玉16歲那年,與瑪利亞同樣的方式未婚而孕,



顏如玉是個窈窕淑女,從未經歷君子好逑。仰天輕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未有私情,為何大肚】。在牛棚裡生下孔子。


根據【孔子自傳】中對自己生平的描述,他的母親顏如玉,靚絕天下,

鄰有壯男叔梁紇,40未婚,力拔山兮氣蓋世,其母日日望其背影,芳心發春,一顆潮溼的心,全是叔梁紇,


從此顏如玉夜夜春夢,與叔梁紇夢中形同夫妻,醒來對著滿天星斗輕嘆【叔哥,我愛你……】。
誰知道沉浸在鴛鴦蝴蝶夢中的顏如玉,忽然不見了大姨媽,細腰腹隆。叔梁紇與顏如玉心有靈犀,同樣夢中與顏如玉魚水情歡,一洩千里。



顏家本是書香門第,一代書法泰斗顏真卿就是顏家後人。顏如玉的母親秦香蓮乃是秦始皇姑媽,出身大家閨秀,女兒的未婚先孕,如晴天霹靂。

顏如玉說不出孩子的老子是誰?顏家就懷疑是家裡的僕人老子乾的,因為孩子生在牛棚,是老子接的產。



老子對天發誓,自己是【道德經】,不會生下這麼不開眼的孩子,要滴血認親。為了不把事情擴大,給了老子300兩銀子作為顏如玉的陪嫁,讓老子默認是自己乾的。

孔子剛開始的名字叫夢子,後來有孔雀常在顏如玉窗前盤旋,改名為孔子。孔子長到三歲時,顏如玉帶孔子與叔梁紇私奔。



老子也騎牛離開顏家,一去不回。孔子長大後,周遊列國,去找表弟秦始皇,秦始皇早聽說孔子迂腐不堪,嘮嘮叨叨,閉門不見,孔子只能一路討飯而回。


孔子確實是叔梁紇與顏如玉在夢裡生的孩子。【史記】中記載,叔梁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野合指的就是非正經渠道。夢裡合出來的。此文所有資料,感謝地攤庫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