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褐斑病一来果园就“遭殃”,盲目防治易出大事,三招“药到病除”

褐斑病,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草坪、花木、果树、蔬菜均可发生~

一、症状

病菌开始出现若干个褐色小点,随着小点的不断扩大,病斑相互连接成片,产生灰褐色霉菌丝,受害叶片从叶柄部开始,由绿色变为褐黄色提早脱落,严重时影响杜鹃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

四招认清褐斑病【以柑橘为例】

1.带尾须病斑
褐斑病菌主要危害嫩叶、新梢和幼果,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和枯梢。受害叶片上产生的褐斑常带有尾须,形成一个眼型病斑。

2.微凹陷,黄色晕圈

在危害部位会形成褐色至黑色小点或病斑,病斑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略微凹陷,有黄色晕圈。

3.枝梢弯折、枯死

嫩枝上的危害症状与叶片的相似,病斑在枝梢上数量不等,可沿输导组织扩散。当病斑环绕枝梢大半圈时,枝条弯折,环绕一圈时,枝梢枯死。

4.幼果表面木栓化龟裂

幼果谢花后立即发病,刚发病时病斑针头状,随后扩大成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果脱落。不脱落的幼果病斑随果实膨大而凸起,表面木栓化龟裂。

二、发病规律

露地栽培一般从4至5月开始发病,至12月份病害才停止蔓延。温室栽培全年均可能发病。高温、潮湿、多雨的环境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一般雨季早,危害严重,故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多雨、多雾、露水重时,或一天内浇水太晚,入夜前叶片仍有积水时,都有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

褐斑病的发生原因

1、种植过密

有些农户在种植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土地最大利用率,往往栽种过密,导致田间的通风性、透光性较差,就容易导致褐斑病的发生。

2、施肥不均衡

不少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会采取一次性施肥的措施,并且主要是氮肥,缺少其他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营养比例失调,自身的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褐斑病。

3、引进感染病害的品种

随着苗圃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些地区会从外部引起树木品种,导致一些带菌的苗木或者是一些容易感染病害的品种被引进,进而在当地进行传播感染危害。

三、防治方法

各位苗木人一定要细心管理,发现病症及时治疗,以防后果不堪设想。

2、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植株病虫害检疫工作,选用健康无病虫害苗木栽植。冬季和早春,彻底清除植株上的病叶及地面落叶枯枝(生长期内也可进行)并结合修剪去掉病枝。注意通风透光,控制湿度,栽培时株(盆)行距不宜过密。

盆栽种植者应注意将植株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浇水时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宜,忌积水。经常松土施肥,确保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

3、化学防治

清园是最重要的一步,预防褐斑病要彻底清园。清园清的不彻底,树体长得不好,还容易诱发各种病虫害。因此清园这一工作,朋友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清园套餐【克峻宝(王铜代森锌)+阿卡迪安(海藻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