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以前的北门大桥


徐海涛

说到北门大桥,老成都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桥头的“大安茶楼”。
可是我完全没有大安茶楼的记忆。
不是因为我没有去过北门大桥。
而是因为成都曾经有一段时间,
茶铺一夜之间几乎全部消失殆尽。
那是在1966年的夏天,突然一声令下,
关闭了成都几乎是全部的茶铺。
改成只提供开水或者热水的老虎灶。
那个时候有人不喜欢老百姓休闲,
那个时候有人巴不得老百姓像周剥皮雇的长工,
没日没夜的做活路。
那个时候有人说茶铺是修正主义的温床,所以必须取缔。
我对北门大桥的记忆是60年代中后期。
那个时候我没有看见大安茶楼,可能刚好是就是被取缔的时候。
我记忆中的北门大桥的南头西侧是一个冷饮店,


曾经去吃过冷饮。
北门大桥的南头东侧有一家很有名气的面馆。
名字叫“师友面馆”是成都一家专业面食店,

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因是几个师兄、朋友合伙开办,

故取名“师友面”。
“师友面”经营的主要品种有“宋嫂面”、“牌坊面”和“海味煨面”等。
关于宋嫂面的来历,董仁威先生是这样介绍的。
宋五嫂和小叔一起在西湖以捕鱼为生。
一次,小叔得了重感冒,

宋嫂用鳜鱼及椒、姜、酒、醋等作料烧了一碗鱼羹,

小叔喝了鲜美可口的鱼羹,顿时痊愈。
小叔觉得鱼羹如此鲜美可口,

何不开一小店专卖?
于是宋嫂就开始卖起了鱼羹,

她先将鳜鱼蒸熟剔去皮骨,

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及鸡汤等作料烹制,

成菜色泽悦目,鲜嫩润滑,若似蟹羹,故又被称为“赛蟹羹”。
一天,乾隆皇帝来游西湖,

品尝了“宋嫂鱼羹”,大加赞赏,题字并赐金赏银,从此,

“宋嫂鱼羹”名传四方。

有诗为证:

“一碗鱼羹值几钱,

旧京遗制动天颜。

时人信值来争市,

半买君恩半买鲜。”
几百年后的20世纪30年代,

成都有个徐家酒店,

它仿照宋嫂鱼羹的制作方法,用鱼肉、芽菜、香菌等为原料,

加上四川特产郫县豆瓣、红油辣椒、花椒面为作料,

制成臊子,盖在面条上,

创制了宋嫂面。
宋嫂面味鲜汤浓,在鲜香中透出麻辣味感,

入口爽滑,受到顾客欢迎。

后来,宋嫂面成为以经营海味河鲜面出名的师友面馆的当家品种。
北门大桥的北头东边,曹家巷的口子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安茶楼。

我没有进大安茶楼喝过茶,

不过大安茶楼的隔壁子有个“幺姑儿”,

关于这个“幺姑儿”,我倒是听到了一些“闲话”。
(小时候唱的儿歌是“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这个幺姑儿姓啥子,不晓得!只晓得大家喊她五妹。
五妹命苦,才十多岁就父母双亡,

成了孤女,本来孤女是可以不下乡,

应该由办事处负责安排到街道小厂或者生产组工作的。
不晓得杂个的,

办事处居然没有给她安排工作,

让她下乡去了西昌。
其实五妹样子并不算漂亮,

不过,不管咋个说还是成都省的妹儿。

在乡坝头还是躲不过地头蛇色狼。

结果是给乡坝头留下了一个成都的后代。
后来五妹丢下自己的娃娃跑回成都来了,

在成都的日子过得很艰辛,

因为她没有成都户口,

就没有粮票,

就没有布票,

就没有… …
好在她在大安茶楼隔壁子的一间小房子还可以遮风避雨,

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一条活路,

想办法找了一些肉票,

下午在梁家巷自由市场买一些肉和一些便宜的少用票的猪下水,

晚上利用蜂窝煤炉子把这些打整干净的猪下水卤巴适,

然后在第二天中午推个车车儿到曹家巷口子上去卖。

一来二去就还有了一点点积蓄了。
这个时候五妹还耍了一个男朋友,

但是这个男朋友当时还很穷,

没有正式工作,

在中同仁路和魁星楼街交叉口的红灯茶铺说评书,

红灯茶铺卖的茶没有评书的时候是6分钱一碗,

有评书的时候是9分钱一碗盖碗茶。(名字叫书茶)

多出来的3分钱就是给说书人的。
一碗茶只有3分钱的收入,

所以五妹的男朋友的收入只够他自己喝点小酒的。

连下酒菜都要吃五妹的。

更不用说给五妹啥子钱了。

完全是五妹倒贴耍朋友……

他们是同了甘苦,但是没有同享乐。
曹家巷的巷子里面,商铺不多,单位不少,

有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成都工业链条厂,成都第五酿造厂,成都市机械化施工公司,省建六公司安装处。


关于曹家巷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以前姓曹的人在这里住,

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鸡公车碾压成槽,谐音为曹。
曹家巷的河对岸是下河坝,有一家黄油枪厂和一家标准件厂。


北门大桥的北头西侧是金华街,小时候的金华街很窄,低矮的平房,街道中段有一个石拱小桥,桥的名字叫金华桥,很早的时候街上有金华寺,这条街是因金华寺而得名的。
小时候金华街上没有什么商铺,有一所金华街小学,有一个饴糖厂,木工机床厂,西南建筑设计院是高楼大厦,鹤立鸡群。
80年代以后金华街整条街上都是卖电子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的商铺。90年代我响应党的号召还在金华街上开了一个铺子,下了一趟海,呛了几口水就赶忙上岸了。

北门大桥的南头的街道,现在叫北大街。
以前是有好几条街,

北门大桥下桥到西马道街的东头这一段名字叫天星桥街,天星桥街不长,是因为原来有一座天星桥而得名的。
从西马道街东头到西珠市街东头又叫青果街。


青果街以南,直到北东街西头这一段叫北大街。
60年代中后期这一段路全部都叫解放中路一段。
1981年成都市地名普查时,
把这三条街统称为北大街。
不过许多老成都人还是记得到青果街。
北门大桥的北头,原来是下桥就接簸箕上街,

后来改成解放北路二段,

1981又改成解放路二段。

但是老百姓还是说成簸箕街。

现在你在地图上输入“簸箕街”出来的是“簸箕街公交车站”
以前的街道划分,桥是不属于任何街道的。
现在的地图显示北门大桥整个桥,包括桥南桥北都是叫北大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