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文”不能治国?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却造就另一番盛世

书法文化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的朝代,文字孕育而生,刚开始是最形象的甲骨文,到最后慢慢的形成了各种字体,楷体、宋体、草书、隶书等等。这些都是从古代到现代慢慢演变而成的。而在古代的各个朝代,文化知识也成为一个鲜明的特点,一个又一个文豪脱颖而出,最终千古留名。

而在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就大力的推行文化知识,虽然他刚开始的目的只是因为削减朝廷官员的武力能力,但是却误打误撞成就了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代,成为百姓们在文化方面引以为傲的国家。

一、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背景下,统治者大规模的推广文化,所以形成了“好书”的风气

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继位后,就因为害怕朝廷的一些大臣权利过重,而危害他的地位,但是他并没有如同朱元璋那样,大肆的杀虐朝廷命官,而是选择了“杯酒释兵权”这个方法,来削弱朝中的一些武力将领。

不仅仅如此,他还颁布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法令,使自己国家的一些大臣们最好都是以文为主,这样不仅仅保护了皇帝的地位,也保证了国家朝廷官员的文采。这个法制颁布之后,国家就开始实行培养百姓们的文化。

宋朝的统治者们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各级各类的官学,而宋朝除了京城设有很多宗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算学、书学等多种学校之外,各个地方也有非常多类似的学习机构。而且还有很多人开办私人书院、私塾与蒙童学馆。

刚开始这种学习都是注重成年人们的,甚至有人一辈子都以读书为一个行业,学习终身。但到了最后,统治者认为学习要从儿童抓起,所以又相继的办了很多儿童考试,而且非常注重强化神童教育的民风,所以在历史文献上常常可以看到关于神童的记载。

在读书行业开始发达之后,相对于人们也开始注重书法,有些人认为不仅仅要文化知识好,而且书法也需要非常的好,如果书法不是很好,就算不上真正的文化大家。所以一些文人百姓们本来就很注重书法,直到后来,宋朝的统治者喜欢上了书法,所以文人们就更加的重视书法了。

宋朝就有一个非常大的例子,宋朝一个大家族周氏,他们就非常的重视文化,而且非常的喜欢书法,曾经命人花重金来买一些书法大家的名贴。而周家人周必大的父亲周立建的书法造诣也非常的高深,而且主要研究各种古代书法大家的笔法。

不光是周必大的父亲是个爱好书法艺术的人,周必大的祖父和堂兄弟都很痴迷于书法,所以周家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而周必大小受到自己父亲和自己亲戚们的影响,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熏陶,书法造诣也很深厚。

宋朝的历代君主都普遍的喜爱书法,而且很注重官员们的书法水平,所以周必大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宋代君主都喜爱。于是在周必大为官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皇上邀请到翰林院,同皇上一起研究书法。周必大因为书法而成为朝廷官员,又因为书法受到皇帝的喜爱,而步步高升。所以一些文人就想像周必大一样有所功名,所以就对书法的练就非常的重视。

二、宋朝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非常的重视书法,所以就造成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宋朝光推举“重文轻武”政策就有很多人为之疯狂,更别提可以考取功名的科举制了。唐朝本就是一个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的朝代,有很多文人大家都出自于唐朝。例如李白、杜甫之类的这些,还有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都是唐朝文化的象征。其中科举制在唐朝就非常的有名,而且在唐朝达到科举制发展的巅峰。

从唐朝开始,穷人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为官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科举制在当时风靡全国。而科举制又十分重视考生们的书法功底,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还特地的设立了书法考试的科目,大量选举书法精良的考生,在当时还被称为是“以书取士”的选官政策。

而宋朝作为唐朝后一个朝代,对唐朝这么优秀的制度当然不会摒弃,于是宋朝就在唐朝的科举制度基础上,多加运用,也让科举制考试中的“以书取士”成为宋朝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宋代的科举考试中还对考生的书法方面上有一定的要求,书法成为判断一个考生的分数和能否中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得到了考生和一些准备考试的百姓们的重视,所以就有了“天下之士悉于书学者稍复兴起”的一大局面。

宋代也曾和唐代一样,在创立一些教育机构的时候,专门在里面加了一项关于书法的学习。而宋徽宗及其喜爱书法艺术,他不仅仅提倡在教育机构中加学习书法的课程,甚至提倡过要专门办立一个书法学校,里面就只教书法方面的造诣,还配备了书法造诣非常高的书法大师来教学,用来培养一批专门是书法人才。

而宋代更是继承了唐朝的翰林院制度,翰林院本就是文人们梦想进入的地方,有些考生们考上了官员,但是不一定能进翰林院,而宋朝皇帝就是利用考生们想进入翰林院的这一愿望,把进入翰林院的最基础设立为书法,凡能进入翰林院的人,都很精通书法,可以说书法是进入翰林院的基本。

三、这种“好书”风气的盛行,丰富了百姓们的生活,也培养了很多个文化大家,使宋朝的文化迅速发展

在古代,百姓们的生活非常的枯燥,有些人只是白天耕作,或者年轻的人根本就无事可做,自宋朝“好书”风气培养起来之后,一些文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的丰富。他们不仅仅是和朋友们一起写诗作乐、畅谈诗幅,更多的时候他们也在练习书法,而且聚在一起讨论书法,使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丰富。而在这样一个书法风靡的朝代,更是有很多书法大家崛起,在历史上青史留名。

其中宋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五人,他们分别为黄庭坚、苏轼、米芾、蔡襄和赵佶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书法文人,而他们的书法风格特点也都各不同。黄庭坚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传闻他鉴定一些画和一些诗都先要看那些字画中的书法,而且他的书法非常的桀骜不驯。

而苏轼的书法则是规格不一,苏轼的书法用墨非常的丰腴,给人一种以胖为美的视觉感,而且他的字都是轻重不一,最终导致字一大一小,但是也非常的美观。

而蔡襄的书法则是非常的洒脱豪迈,而且字体给人一种端庄凝重的感觉。他们四人被称为宋代的“书法四大家”。而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任皇帝,他酷爱书法,对像黄庭坚和苏轼这样的人都非常的敬重,在他们面前,没有帝王的架子,只有一个探讨书法的文人。

宋朝的文化也因为这些政策和一些书法大家而迅速发展,不管是在诗歌还是在书法的造诣上,都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小觑的文化。

当别人谈起的时候,都会把唐朝和宋朝联系起来,所以宋朝的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成为留下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宋史》《宋会要》《宋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