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很多人被坑后都不再计较,朱仝的反应为何这么强烈乃至李逵都躲了起来?

戴草帽的小老鼠


朱仝不得不跟李逵拼命,话说李逵干的那是人事?朱仝可以算的上是“逼上梁山”最惨的一个!

东溪村故意装瞎放跑了晁盖;宋江老家里又故意装傻放走了宋江;押送失手杀人的老战友雷横又出于私情将人放走。从职场角度来说,他郓城县都头的身份实在是名不副实、到处违法乱纪。但从私人感情的角度,他违法却没有得到利益,只是出于友人和哥们的同情,从个人人品角度来说,他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可人品高尚遇到了人品低劣的人,爆发的烈火也是在在所难免的。


朱仝在途中将雷横放走,后回县衙自首,可见这也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为了兄弟情谊违法却也敢作敢当。也许正因为人品上的价值,再被发配抵达沧州后,朱仝又得到沧州知府的赏识,成为了其小衙内的“男保姆”,没有实权却是知府府内的红人,复出转正指日可待,可偏偏这么一位马上要过上好日子的朱仝,却也成为了梁山下手的目标。如果说逼秦明呼延灼等人上山,是为了抵抗和分化北宋官军的进攻,那强逼着朱仝上山完全是无厘头,老子不想去,还非拉着我干什么?


盂兰盆节时,朱仝带小衙内去池边看放河灯,遇到奉命下山前来劝说的雷横,被拉到僻静处,也见到了梁山军师吴用。吴用请朱仝上梁山入伙但被朱仝拒绝,这个结果其实早在双方的预料之中,还是那句话,我现在日子过着好着呢,闲着没事上山当什么贼寇?可偏偏最受争议,也最惨不忍睹的一幕在这里出现,返回后的朱仝找不到独自玩耍的小衙内,多方寻找才发现无辜的小衙内竟然被李逵劫走,而且残忍的用斧头将脑袋劈碎,别说李逵的举动断了朱仝的后路,就算李逵杀的是别人,原为官府都头的朱仝会不与杀人狂拼命?

跟秦明这些被坑的人不一样,当年梁山冒充官军屠杀村落并嫁祸秦明,间接导致后方的官员灭了秦明全家,被屠杀的毕竟是局外人,自家亲戚也不是死在梁山手里,秦明虽然被坑但不至于对梁山产生深仇大恨。而朱仝则不一样,如同半个亲人一样的小衙内直接被梁山所杀,自己在沧州知府处留下的信任也被梁山毁灭,被坑之后的朱仝又岂能不找李逵拼命?

原著小说的结局当中,朱仝幸运地从征方腊的战役中生还,并成为太平军节度使,似乎他的结局是圆满的,但施耐庵写到这一处的时候似乎忘了那个被坑的沧州知府大人,在这一刻会放过朱仝吗?


辽宁资深球迷


朱仝是《水浒传》中文学人物,绰号“美髯公”,原为郓城县马兵都头,后改任当牢节级,他的哥们雷横失手打死了,新任知县的相好白绣英,被判押解济州,由朱仝押送。朱仝在半路中偷偷地将雷横放跑,自己回去投案自首,被“断了二十脊枝,刺配沧州牢城”。

朱仝一表堂堂,面如重枣,一束美髯。深受知府赏识,知府的小儿子也很喜欢朱仝的胡子,知府便让朱仝带衙内玩耍。宋江派吴用、雷横、李逵去找朱仝,劝他上山,被朱仝拒绝。在他们说话时,李逵把小衙卫劫持,等朱仝在树林中找到了小衛卫时,发现孩子的头己被劈成两绊,死在那里。当时朱仝心下大怒,奔出林中去找李逵拼命。李逵一路把朱仝引进柴进府中,柴进迎了出来,说道:“近间有个爱友,和足下亦是近交,目今在梁山泊做头领,名唤及时雨宋公明,写有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俱在敝庄安歇,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坐椅。”

通过柴进的话,我们可以知道,宋江、吴用是多么狠毒,为了逼朱仝上山,竞滥杀无辜,这还是个只有四岁的娃娃,这个孩子,朱仝带他也有半月有余,想必也很有感情。所以,书中描写他一见李逵,“心头一把无明业火高三千丈,按纳不下,起身抢近前来,要和李逵性命相搏。”

由上面的故事得知,朱仝上梁山,完全是被宋江、吴用设毒计给逼上梁山的。


海娃国学


《水浒传》里的许多人物受了宋江等人迫害却不反抗不计较,是因为梁山已经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属地。他们已经没有了计较的筹码。

如卢俊义,他已经被朝廷逼的无立足之处,如果在与梁山作对,他将如何存身?更何况,宋江,吴用逼人上梁山时常常打着"义"的大旗。使这些被逼无奈的人们不得不屈从于及时雨宋江的麾下。朱仝也不例外。

可是为什么一开始朱仝反应那么厉害,以至于逼得李逵都要躲了起来呢?朱仝之所以反应強烈,不仅仅是因为李逵杀了知府的小衙内,断了朱仝的前程,而是坏了朱仝中的信仰"义"。

朱仝是被作者当成关羽来写的,“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不但外貌,而且言行,朱仝私放晁盖是义,私放宋江是义,私放雷横是义,他为小衙内报仇也是"义"。

朱仝义释雷横以后,被刺配沧州,却被知府和小衙内看中,这对朱仝来说,是恩是情,但却因为他朱仝的缘故害小衙内惨死,这不但辜负了知府和小衙内对他的信任,还抹黑了朱仝的"义"的形象。这就明显地触碰了朱仝的作人底线了。

因此,朱仝最后虽上了梁山,但他对李逵的梁子,却终生未解,一直到宋江李逵死后,朱仝才算消了心头郁闷。


萍风竹雨123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来都来了”,并且因此引申出与之并列的几句话“大过年的”“人都死了”“孩子还小”,并称恶心四大名句。这里面“来都来了”堪称四大名句之首,很多时候人们用这个来安慰自己或他人充满委屈厌倦的心境,比如有人被朋友骗去饭局,内心十分抵触,但是一句“来都来了”,很多人就只有坐下来喝几杯,你要扭头就走,那小气不知趣的帽子就扣上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当事人只能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事情已经这样了,还想怎么样。梁山上面很多好汉都是陷入“来都来了”的困境,无法自救,只能违心接受。

梁山一开始时候是王伦当家,王伦是个气量狭小的不第秀才,算是个读书人,心肠却挺坏,比如他下面打探消息的朱贵表面开着酒店,背地里却把肥胖客人做灯油,瘦客做肉干,干着杀人越货勾当。林冲上山以后,王伦为了刁难他,非要他下山杀人立投名状。而等到晁盖取而代之的时候,梁山情况变了,晁盖一条规定就是打劫为主,不准杀人,除非说来玩客旅反抗,否则不准杀人。晁盖虽然是个粗人,心地却比王伦好了很多,作为梁山头领,晁盖立了个好规矩。

然而,晁盖规矩虽然好,却不利于梁山的发展壮大,他来的时候梁山算上白胜一共才十二个头领,经营多日毫无增加,直到宋江加入,一下带来二十多人,梁山头领一下达到四十之多,这才有了一个大山头的样子。宋江上山以后,以发展壮大梁山为第一要务,这时候什么规矩都没用了,玩的全是手段。

像秦明那种,是宋江未上梁山之前收复的,用的是反间计,逼官府杀死秦明全家,而扈三娘呢,这事是个意外,主要是宋江手下头号打手李逵杀人兴起所致,一样是死了全家。秦明号称霹雳火,脾气暴躁,当他知道自己被宋江陷害,全家被杀之时,他是有反应的,但是一看对方还有花荣燕顺等一堆人,自己火拼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敢发作。宋江这时候马上说你不是没老婆了吗,没事,花荣妹妹嫁给你,秦明立马老实了。而扈三娘呢,由于早早被宋江收为义妹,全家死后啥都没说。从个人生存角度来说,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卑微,却是唯一的出路。这都落入贼窝了,要么同流合污要么死,所谓来都来了,梁山上都上了,还想咋滴,惹那些事情是讨不得好处的。你想发泄得罪了兄弟得罪了老大以后你难做人啊。


而朱仝呢,却有些不一样,不得不说,朱仝是个有血性的男人,但也绝非那种血性到底一根筋的好汉,只能说,他的表现要比秦明、扈三娘之流好一些。朱仝这人相貌堂堂,而且一脸大胡子,大胡子在今天很多人觉得恶心,但是以前那可是好东西,美髯公一词就这么来的。朱仝本来出身富贵之家,做了兵马都头,跟雷横交好,后来跟梁山一伙人搭上关系,因此获罪,获罪以后他也没遭什么罪,由于他长得好本事不错,得到沧州知府赏识,特别是沧州知府儿子小衙内格外喜欢他的大胡子,朱仝一下子成了最佳奶爸。

一个人照顾孩子久了就很容易出感情,何况小衙内真心喜欢朱仝,朱仝自然也把他当自己亲儿子一般。有着知府信任,又能照顾小孩子体验当爸爸感觉,朱仝还是挺高兴的。然而宋江却见不得朱仝逍遥自在,他看上了朱仝,就一定要朱仝上山。朱仝虽然是获罪之身,但是人家小日子过得不错,哪里愿意当土匪呢。宋江一看朱仝如此不给面,宁愿给人家伺候孩子也不上山,心想我还治不了你。你不是喜欢知府的孩子吗,那我就弄死孩子,看你还怎么呆。


这种杀人的事自然交给李逵来做最合适了,因为李逵天性弑杀,不过随便杀一个小孩子的确不地道,宋江又把晁盖拉过来,说这也是晁盖的意思。后来小衙内被李逵劈死,这对朱仝来说就是死了自己儿子,朱仝大怒要跟李逵拼命,李逵丢出一句这是晁盖宋江的意思,我只是个干活的,把朱仝气的够呛。但既然是老大意思,朱仝想小衙内被杀死,知府必定认为是朱仝使坏,会抓住朱仝一家老小抵命,朱仝最担心的也是这个。不过宋江对朱仝势在必得,所以早早安排好人把朱仝一家老小接上山。然后极力安抚朱仝,朱仝一看老大这么给面子,自己再坚持就不识趣了,他血性的一面也就到此为止了。

朱仝那时候的确是没有办法做选择了,家里人都已经被接上了梁山,自己也被官府通缉,在梁山待着只有死路一条。留给朱仝的,除了接受宋江他们的“好意”,就只有自杀一条路。但是谁又不惜命呢,自己死了小衙内也活不过来了,就这样接受命运安排吧。

实际上,在水浒里面,朱仝这样已经算是品德高尚的了。就好像那好汉鲁智深是行侠仗义代表,孙二娘是专门杀人越货做人肉包子的,在他被迷倒以后,待张青救下以后也是不声不响就走了,也不说杀了孙二娘他们为民除害。所以永远不要高估梁山好汉的道德水准,他们能有几分血性的已经算不错了。


一览众河小


谢谢@戴草帽的小老鼠的邀请,梁山泊聚齐了108位英雄好汉(包括三名女汉子),但这些好汉并不都是心甘情愿主动落草的,有些人是被梁山设计,也是另一种的被“逼上梁山”。比较典型的有秦明、卢俊义还有朱仝。这些人中,朱仝曾经三次找黑旋风李逵拼命,只是旁边有人,没能杀掉李逵。可以说在这些被梁山设计的人当中,朱仝的反应是最强烈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朱仝的为人,在郓城县,真正能称得上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也就只有宋江、朱仝两人。上山之前的晃盖、吴用,还有和朱仝同样身为都头的雷横都无法和这两人相比。宋江和朱仝在郓城县一文一武,但是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做人。

朱仝这人特别讲义气,私放晁盖、宋江都做得滴水不漏。结果到了雷横的时候,实在无法可想了,他就主动承担走失人犯的责任,又放了雷横。即使这样,要给自己粉头报仇,必杀雷横以后快的县令也没有难为朱仝,反而想替他开脱,只不过被白秀英的父亲不依不饶, 最后才从轻发落,断了个刺配沧州。由此可知,朱仝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是相当好的。

朱仝到了沧州,仍然深受众人喜爱。书上说朱仝送了些人情,但最重要的还是朱仝比较和气。其实从这一点来说,朱仝比梁山绝大多数人,都更适应当时的社会规则。无论走到哪里,朱仝都能混得风生水起,被人尊重。宋江要不是最后得了杀头的罪名,也是不想上梁山的,朱仝自然也是如此。朱仝家境殷实,又会做人,虽然刺配在沧州,知府也对他高看一眼,根本没有发到牢城营,而是在府内成为小衙内的玩伴。跟其它被逼上梁上之人走投无路完全不同,朱仝熬完一年半载的刑期,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从朱仝私放晁盖、宋江、雷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情义之人。而在沧州得到知府的优待,朱仝内心也是十分感激的。再加上年仅四岁的小衙内对他又如此亲近和依赖,他对小衙内也同样是有慈父情怀的。结果为了逼他上梁山,宋江、吴用让李逵把一个无辜的四岁小孩一斧劈成两半,同时也暗中派人把朱仝的家小搬到梁山。对于朱仝来说,一方面是梁山彻底断绝了他的退路,另一方面李逵的做法丧尽天良、禽兽不如,已经超越了他为人的底线,所以他才会几次找李逵拼命。

梁山众将里,朱仝的结局算是比较圆满的,后来做到了太平军节度使。可以说朱仝是真正的人才,放在哪里都是会发光的,只可惜交友不慎,被如此毒计逼上梁山,也难怪他反应如此激烈了(姜郎)。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导语:

朱仝之所以不放过李逵,是因为李逵的行为,已经触及了做人的底线,哪怕是再没有是非观念的人,看到这一节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李逵如此残忍,哪配得上什么好汉!那一瞬间我甚至觉得高俅都没有他这般可憎!

作者之所以要塑造李逵这样一个人物,表面上看是李逵冷血、残忍,实际上却揭露了梁山“替天行道”的虚伪,他们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无所不用其极,许多梁山好汉,并不是被朝廷逼上山的,而是被自己的兄弟逼上山的!

一、李逵的残忍冷血令人发指

梁山未必全是好汉,有贪花好色的,有贪财无度的,有背信弃义的,有偷鸡摸狗的,但要论及冷血无情,李逵绝对排得上号,他所在的地方必然是寸草不留,杀个精光,而且李逵头脑简单,宋江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只要能达到目的,根本没有底线。

梁山之所以要把朱仝赚到梁山上,是因为朱仝曾经先后救过两个一把手,还偷偷地私放雷横,最后自己被发配沧州,对他们可谓有大恩,可他们的行为完全是恩将仇报,令人发指。

朱仝之所以不放过李逵,是因为李逵的作为是朱仝所不能容忍的。朱仝和雷横是好兄弟,雷横事情败露之后被抓获,朱仝私下里放了雷横,而被发配到沧州。从这可以看出,朱仝是个重义气的好汉,把朋友看得比什么都重,所以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帮助朋友。

朱仝并没有上梁山的打算,即便是被发配,他想的是老老实实熬过去,找机会能够与亲人团聚好好过日子。朱仝到了沧州府之后,因为知情识趣,颇得知府赏识,甚至因为知府的儿子喜欢和朱仝耍,获得了知府的信任,如果这样过上几年,知府帮他洗脱是大概率的事情。


朱仝想好好过日子,那些所谓的朋友却想把他弄去当土匪,为了逼朱仝上山,李逵将朱仝带出来玩耍的小公子杀掉,而且是一斧大把脑袋劈作两半,要知道这是个四岁的孩子啊,李逵怎么能下得了手!

李逵干完这事之后,没有一点心理负担,拍拍屁股就躲到柴进庄上去了!他知道朱仝肯定会跟着来。在李逵的心里,觉得不就是一个小孩子嘛!而且是个狗官的小孩,砍了也就砍了!

二、李逵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果说,宋江等想让朱仝上山,李逵并不是一个好的说客,他除了砍砍杀杀哪有别的本事?可他们还是把李逵派来了,这就耐人寻味了!宋江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考量。

在宋江看来,朱仝此人重情重义,而且曾经私放自己,是过命的交情,如果把把朱仝弄上山,那肯定是自己的嫡系,能够让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那么他派李逵前来就很耐人寻味了!

头脑简单的李逵,转眼就把宋江卖了。朱仝说如果杀了李逵,就跟大家上山。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这说明李逵的行为是得到宋江等的默许的!要不然,宋江会派好杀暴躁的李逵来办这件事?

宋江知道朱仝这个人的性格,用常规手段肯定无法说服,那就索性做得绝一些。李逵和雷横来到沧州时,肯定偷偷侦察过朱仝的行踪,了解他现在的状况。而从朱仝的言行来看,他是知道李逵的计划的,一个四岁的孩子就这样被李逵害死了。

李逵是个让人特别憎恶的人渣。他老娘的眼睛就是因为他惹祸逃跑,老娘天天哭瞎的,在随李逵上山途中被老虎吃掉,究其原因,这难道不是李逵自己造的孽吗?李逵不仅仅在赚朱仝上梁山这件事上做得特别过分,在江州劫法场时,他拿着两把斧头,一路杀过去,见人就砍,杀了多少无辜的围观百姓?

在攻打祝家庄时,李逵将扈三娘一家杀得干干净净,除了扈成腿快溜了之外,全庄上下无论老幼一个不留,一个庄男女老少起码有近百人口,都丧命在了两把板斧之下!象李逵这样的,如果没有宋江罩着,早被干掉了!

三、李逵的行为实际上是梁山的缩影

梁山打出来的旗号是替天行道,讲的是江湖道义,可实际上梁山好汉做出来的事,有几个是堂堂正正的?他们为了扩充实力,无所不用其极,朱仝只是其中比较倒霉的一个而已。

卢俊义原本是河北大名府的富豪,而且号称枪棒无双,江湖上公认的武林高手。他原本有着员外的功名,家里有又钱,可梁山的好汉们在墙上题下反诗,害得卢俊义家破人亡,只能上梁山。

神医安道全医术超人,歧黄之术高明无比,被称为“当世华佗”,宋江为了把它骗到山上,想了一个毒计,安道全喜欢一个叫李巧奴的女子,他让张顺把李巧奴杀了,在墙上写下“杀人者,安道全也”的名字,安道全长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啊,只能乖乖地上了梁山。

更悲惨的是“霹雳火”秦明,秦明武艺高强,宋江想打他入伙,秦明当然不愿意跟这帮土匪同流合污了!于是宋江就派人冒充秦明,半夜杀到了青州。青州知府一怒之下,把秦明便宜都给杀了,秦明成了一个光棍,断了所有的后路,也只能上了梁山。


所以,李逵的行为,归根到底是宋江为了扩充实力所指使的,为了让梁山迅速壮大起来,宋江和吴用可谓用尽毒计,损招频出,断人后路、害人性命,这哪里是什么梁山好汉!这行的是什么道!

很多人看水浒,初看觉得有快意恩仇之意,再看便觉得背心发冷,朝廷固然黑暗腐败,这梁山又能强到哪去?打家劫舍、滥杀无辜、阴损无德!为什么那么多老百姓视梁山为贼寇?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结语:正因为李逵毫无底线的行为,才导致朱仝对其不依不饶,尽管后来朱仝还是上了梁山,但朱仝一定把李逵恨到了骨子里,对宋江和吴用也一定敬而远之!他甚至会后悔当初放掉这两个人。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始终没有完全凝聚起来,就是因为宋江等玩弄手腕权谋,拉帮结伙、无恶不作,如林冲、鲁智深等人,耻于与这些人为伍,所以在征方腊之后跟宋江分道扬镳!从此两不相见!梁山好汉最后凄惨的下场,何尝不是报应!


脂肪故事


《水浒传》里,确实是三步一小坑,五步一大坑,很多人被坑了还不能反抗,只能无可奈何与梁山一伙人同流合污,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为非作歹,作威作福。

被坑得最惨的当数卢俊义,本来家大业大,被坑之后,老婆没了,家业没了,声誉没了,最悲惨的是最后落得被毒死的下场。

朱仝同样是被坑,他相对卢俊义好一些,一家老小可以全带到梁山,但是朱仝对李逵非常有意见,甚至可以说对整个梁山都气愤。



朱仝是大宋良民,只想上班下班,平平安安,不求大富大贵,不愿做鸿鹄,甘当一只燕雀,平平淡淡过日子。然而,人在江湖。

《水浒传》的很多坑都是由女人开始,这次也不例外,都不知道施公与女人有什么仇什么怨,总与女人过不去。

一切由朱仝的兄弟雷横与白秀英开始。知县的情妇白秀英在卖唱,雷横在看的时候,忘了带银两打赏,白秀英依仗她是知县的情妇,百般羞辱雷横。雷横哪受得了这气,怒火中烧,狂殴了白秀英。

雷横自然被捉起来,并且刺配处理,刺配之前,雷横与老母拜别,哪知白秀英不知死活,又来责骂雷横的老母。雷横是大孝子,见老母受辱,用枷锁敲死白秀英。



朱仝在衙门当差,与雷横是兄弟,而雷横的老母又来向朱仝求情,希望救救雷横,说若能救得雷横,视朱仝为再生父母。

朱仝本来生活安稳,但兄弟犯了这事,不得不帮,只能放弃自己生活的四平八稳,加上他也是孝顺之人,兄弟的老母这番话让他听得心疼,在押解雷横的半途中,非常义气的放了雷横,然后自己去自首,知县将朱仝刺配沧州。

朱仝是位暖男,到了沧州,与人相处和气,深得大家的喜爱,非常的有人缘,特别是沧州知府的四岁儿子小衙内,最喜欢与朱仝玩耍。沧州知府得知朱仝是孝顺与义气之人,很放心让他与小衙内嬉耍玩乐。



此时,梁山一伙人开始挖坑,吴用来劝导一番朱仝,拉他入伙梁山,但朱仝不愿意,毕竟他只想平平淡淡生活,原著中是这么写:

先生差矣,这话休题,恐被外人听了不好。雷横兄弟他自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上山入伙,出身不得。我亦为他配在这里,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我却如何肯做这等的事!

这里,朱仝说得很清楚,希望一年半载之后,罪满还乡,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复为良民,无论如何他是不愿意入伙梁山的。



晁盖、宋江带头,吴用设计,李逵实行,让朱仝跳进大坑,朱仝怒不可遏,满天找李逵算账。

梁山一伙人见劝不转朱仝,晁盖、宋江、吴用便让李逵在闹市绑了沧州知府的儿子小衙内,朱仝去寻找时,李逵已经将四岁的小衙内劈成两半。朱仝非常气愤,与李逵拼命,两个人的功夫半斤八两,可李逵又不能伤了朱仝,只能忍气边打边跑,给朱仝追得上气不接下气。

这时梁山一伙人粉墨登场,对朱仝软硬兼施,硬的是小衙内已死,朱仝脱不了干系,他不上梁山也得上梁山,软的是晁盖、宋江、吴用等人都在,都是幕后大老板,个个满嘴仁义侠气,兄弟前兄弟后,朱仝无奈,于情于理只能跳进这大坑。



但是朱仝心中不服,说不杀李逵,绝不上梁山,他的火气全冲向李逵,见到李逵便要开杀,李逵躲无可躲,盛怒之下,只得告诉朱仝说:“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其实朱仝满天跑想追杀李逵,无非以下原因:

一、李逵太没有人性,连小孩子都杀,所谓满嘴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干的这事,人神共愤,良心泯灭,惨绝人寰。

二、朱仝心中对梁山一伙人不满,心中有怨气,给他挖了大坑,毁了他的生活,他的怨气只能向与他没有交情的李逵发泄,其他幕后老板个个都惹不起。

三、朱仝在面子上,既然要入伙,无论如何得打闹一下,立一下威风,显示自己不好欺负,也显示自己连李逵都敢追杀,日后梁山一伙人,最好别招惹他。



都是被坑,朱仝相对而言,确实比其他人反应更强烈一些,这说明朱仝性格上,比较善良,也衬托了梁山一伙人,打着替天大旗,处处挖坑,而且专坑好人,对该坑的朝廷,反而是低头的接受招安。



喜欢“悟空”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情怀。感恩相遇,更感谢您的关注、点赞和留评。


我就是竹韵


只能说凡事有度。

梁山以义气为重,以除暴安良为己任,但几乎没做什么安良的事儿。梁山图谋柴进家产,图谋卢俊义家产,挖坑让他们跳,被坑地有家不能回,没有办法,只能入伙。这是强盗的行为,多叫几声“好兄弟”也还是强盗!但钱财身外物,没了也就没了,生逢乱世,民不聊生,也不太可能独善其身,再加上吴用巧舌如簧,自然也就放下了。


朱仝不一样。朱仝是宋江的同事,因私放了雷横,发配沧州。知府的儿子喜欢朱仝,朱仝也全心喜欢这个天真可爱的只有四岁的孩子,天真可爱,吴用为逼朱仝上山,唆使李逵残杀了小衙内,朱仝无奈,只得上梁山入伙。

或者说不是入伙,是上梁山找凶手算账。梁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视人命如草芥,连四岁的孩子都能下手,与他们反的那些人有什么区别?!对于朱仝来说,小衙内已是他的亲人一般,用杀死小孩子的办法逼迫自己,实在不能接受。所以朱仝才不依不饶,李逵自知理亏,赶紧躲藏。


清淡滋味坊


巜水浒》一书中,宋江、吴用所设计三大巨坑,分别坑了小旋风柴进,玉麒麟卢俊义和扑天雕李应,使梁山财源大盛,能与朝庭抗衡……

第一名:柴大官人,因父被高廉殴打导致气死,柴进有先皇御赐丹书铁券,有地方说理,宋江表面报恩,却时刻想着把柴家巨额财产搬进山寨,大闹高塘州,断了柴进后路,和林冲相同,被逼上梁山。



第二名:河北玉麒麟卢俊义,京城富商,枪,棒、拳冠绝天下。宋江为坐梁山头把交椅,引用卢俊义过度,捉了史文恭,宋江成功上位,也谋取了卢家财产。

卢俊义上梁山前,宋江、吴用许诺推行招安,卢俊义认为,凭自己一身本事,定能在招安前搏出功名,日后能成迖官显贵,便悉心辅助宋江。胜方腊班师后,头脑清醒的燕青,以“飞鸟尽,良弓藏”劝说卢俊义,及早抽身离开是非之地,但卢俊义已被功名熏昏,最终落得被杀结局。




第三名:扑天雕李应,当地富商,与柴进十分要好,却为了一贼一鸡(时迁偷鸡),与祝家交恶被打伤。李应与祝家过去也互有往来,被祝彪射伤后虽已结仇,但也无毁寨和杀人之心。梁山三打祝家庄,李应并不参与,只是隔岸观望。

其实梁山盯上了李应财产,经一连串的计谋,使李应最终落入圈套,李家庄成了一片废墟,李应十分无耐,只得上山。

美髯公朱仝,不仅和宋江同乡,也和宋江同一衙门共事,只是一从文,一个从武。俩人关系及好,也属宋江心腹之一。

朱仝因私放打死人的雷横,被刺配沧州,知府四岁儿子喜爱朱仝,朱仝也投入身心照顾,充满慈爱。为逼朱仝上山,吴用唆使李逵,残杀了小衙内,朱仝也没了后路,只好上了梁山,但一遇李逵,便怒目圆睁,要拚死活。李逵虽是粗鲁,也深知朱仝是宋江恩人,不敢造次,只有躲藏。


是龙就上天


诚如好友车逻辑所答,在被梁山“好汉”设计陷害后,朱仝的反应才是正常的,反而扈三娘、秦明等的表现才更奇怪,他们全家被梁山害死后,居然毫无怨言,甘愿与仇人当兄弟。相比秦明和扈三娘,朱仝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行为举止也更符合常理,秦明和扈三娘的故事都不完整,而朱仝的故事却是可以单独成书的。

朱仝早期就同情梁山好汉,曾先后私自放走晁盖和宋江,后来又冒死放走打死白秀英的好友雷横,但不料晁盖、宋江和雷横都是忘恩负义之辈,他们丝毫不顾朱仝的意愿,在请朱仝入伙遭拒后,居然让李逵杀死无辜四岁孩子小衙内,以此断绝朱仝退路,邀请朱仝上梁山一事表面看像是晁盖宋江在报昔日私纵之恩,实际上却是强买强卖、强拉入伙,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朱仝只是平庸之辈,他们又怎会大费周章设计此事?

小衙内被害的罪魁祸首是晁盖和宋江,这是毫无疑问的,朱仝被逼上梁山后,表示只有杀了黑旋风才愿意入伙,当时李逵就在急怒之下说出真相:

“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但是宋江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是幕后凶手,后来他居然又将责任推到军师吴用身上:

“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

朱仝当然也清楚李逵只是一把斧头,持斧者还是晁盖宋江,但是两位头领的“仁义形象”是不容颠覆的,所以他唯有一见李逵拔刀相向,在潜意识里朱仝也是不愿意接受小衙内因自己被害的,他想和李逵性命相搏既是无奈之举,也有以死谢罪的想法,不过老奸巨猾的宋公明当然不会遂他所愿,他放下身段央求李逵与朱仝陪话,李逵吃宋江逼住了,拜了朱仝两拜,朱仝方才消了这口气。

梁山一百零八将向来被人们视为敢于反抗强权的人物典型,但仔细推敲,其实除了朱仝外,大部分“好汉”都是当不起这个典型的,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人性良知都不具备,且看很多好汉被自己人陷害后上山入伙,落草时居然欢天喜地,转身也去逼迫别人入伙,实在匪夷所思。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