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宋江,鲁智深,武松,李逵,吴用各自对招安的看法?

kuicheng


林冲、宋江、鲁智深、武松、李逵、吴用这几个人对待招安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所有梁山好汉都非常积极的赞同和拥护招安,并无异议。只不过,每个期待招安之人起初所怀的目的却并不一致。本回答就从题主所提到的几个人所怀招安的目的,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梁山好汉一致赞同并拥护招安

施耐庵前七十回书才是《水浒传》,后面的续书不是水浒传故事,更不是梁山好汉的故事。所以,续书中所谓的武松、李逵反对招安根本就是瞎编。至于说林冲反对招安,则是脱离文本的臆想妄断,林冲同样赞同和支持招安。鲁智深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招安,他最终是得了正果的,做草寇能成正果吗?

宋江是招安的主导者,但却不是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水浒传》中首先提出期待朝廷招安的人,恰恰是续书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招安的武松!这就闹大笑话了。顶天立地的武二爷竟然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不知续书作者怎么读的《水浒传》,根本不顾前七十回的文本逻辑,不但违背了施耐庵的创作意图,也诋毁了武松的形象。

既然续书是不靠谱的,那么,李逵“菊花之会”上紧跟武松叫嚷“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以及后来扯招安诏书等等反对招安的言行,也是不存在的。鲁智深冷对招安,也是续书所写,纯属编造。

既然反对招安,那后来为什么又接受了招安,还齐心协力去《征四寇》了呢?如此混乱的文本逻辑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续书是由几个不同的人写的,各执一端,矛盾重重,不能相互把谎言编圆了。

林冲积极支持招安

这件事情有一个具体细节可以作证,那就是“无事时迁偷甲,汤隆赚徐宁上山”这回书中,宋江在劝说徐宁入伙时,下了这样的说辞: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随后,林冲、吴用、公孙胜也先后给徐宁把盏陪话,接着宋江的话头劝降徐宁。徐宁答应入伙后,晁盖显得很高兴,吩咐摆酒宴庆贺。

这件事情之后,晁盖因在曾头市遭遇黑箭,然后被人下毒谋杀。晁盖死后,林冲非常积极的出面,连夜找公孙胜、吴用商议,推宋江为寨主。林冲这样的举动,有很多个人动机,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最能够实现招安目标的宋江做寨主。这便是林冲对待招安的态度,毫无疑问,他是希望招安,并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招安的急先锋。

林冲非常留恋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生活,十分愿意回到朝廷继续做官。招安之后,必然能够得到更大的官做。电视剧按照续书改编,但演到高俅被梁山活捉便玩不下去,便让林冲气吐血了,在招安前死去。于是,林冲反对招安,一心要与朝廷作对的观点甚嚣尘上。这是完全违背原著精神的改编,问题还是出在续书那里。

武松简直把招安看作是上天眷顾

“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这回书中,武松领衔梁山好汉提出招安一词。当时,武松要去二龙山,宋江要去清风寨,分别之际,弟兄二人难分难舍。武松感于宋江的义气,说了这样一番话: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此时的武松正准备上二龙山造反,尚未造反就思想招安,而且,招安得是“天可怜见”,也就是老天眷顾武二不死,受了朝廷招安。武松把招安看作是一种上天垂顾,是自己的好运,怎么能自己打脸反对招安呢?

武松招安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招安可以赦免了身上之罪,以自由之身寻访宋江,这是为了义气而招安。武松对宋江这般思恋,怎么会反对宋江,反对招安呢?说白了,在招安这一点上,武松、宋江可谓志同道合。所以,宋江听得武松有招安愿望,也以此来勉励武二兄弟: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段话,道明了宋江当时的招安目的,就是去边境之上报国杀敌,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好前程。这个愿望非常符合武松的志向,没有什么不好的。

宋江吴用志同道合

在招安这个问题上,宋江与吴用绝对是志同道合的兄弟。宋江劝说武松时,招安还仅仅停留在个人功名层面上。从九天玄女庙出来后,便上升到“替天行道”的高度。而吴用则是与宋江同观天书之人,自然能够读懂宋江替天行道的招安想法。所以,吴用自始至终站在宋江这边,积极支持宋江对梁山的改造,带着大家直奔招安之路。

很多观点都认为,因为宋江的到来,吴用背叛了晁盖,转投到宋江阵营。其实不然,吴用自始至终都没有辅佐过晁盖,而是假借晁盖之名,自己做主,干下了生辰纲大案,策划晁盖等人上了梁山。这一点,可以从智取生辰纲的全过程来解读。

晁盖在生辰纲劫案中,只是做了一回名义上的老大,决策权在吴用手里。上梁山也是吴用瞒着晁盖,在说服三阮撞筹之时,便谋划好了。晁盖始终在吴用的指挥棒下做老大,不说是傀儡,至少也只是个站台的。

吴用之于宋江便不同,每一次用计都是按照宋江的意图。宋江做出战略上的决策,吴用便据此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军师的职责履行得非常好,完全处于宋江的从属地位。这样的吴用是招安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且,帮助宋江不断壮大梁山,赚足了招安的本钱。

梁山全体积极支持拥护招安

《水浒传》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惊恶梦”写到,梁山聚齐108人,梁山泊忠义堂上号令已定,各各遵守。宋江拣了吉日良时,焚一炉香,鸣鼓聚众,都到堂上。宋江对众道:“今非昔比,我有片言。今日既是天星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听说宋江要对天盟誓,梁山好汉的反应是“众皆大喜”。那么,宋江说了什么呢?

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梁山好汉从此以“替天行道”为行动纲领,接受朝廷招安,以“保境安民”。对此誓言,梁山好汉无一提出反对意见,也没见武松、李逵等人跳出来不愿意发誓。不但没有反对,还与所有人一起“歃血誓盟,尽醉方散。”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林冲、宋江、鲁智深、武松、李逵、吴用与所有的好汉一样,招安意愿是高度一致的,他们对待招安的看法从起初的各怀其心,统一到“替天行道”之上,梁山好汉团队意志到此达到空前一致。

非常奇异的是,就在大家歃血盟誓之后,武松便开始反对招安,李逵也跳出来叫嚣。仅从文本看,这也抬不符合逻辑了。从盟誓到“菊花之会”,中间只隔了不到十行文字,这也太拙劣了。要反转原著精神,至少要稍后一点吧。毫无铺垫的将故事引向反面,难怪金圣叹要一刀斩之了。


绿野萍踪01


不能以现在人的思想觉悟知识理论和眼光看过去古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认知,过去文人与莽夫对社会认知思想道德是不同的,文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忠君爱民是他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行做贼是应响后代和辱没祖先的,宋江卢俊玉关胜等一帮文人和官员出身的头目是逼上梁山的他们最终的目标被皇常赦免、招安洗去贼人身份身入朝堂出人头第光宗耀祖蒙荫子孙。像武松李逵阮氏三雄等武夫粗人和农民岀身对国家和政府官员并不多么认属甚至是憎恨的,认为江山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闯将思想,所以不愿招安可惜势单影薄人微言低。林冲虽是基层军官岀身但深受官员和政府迫害最深对宋王朝已经是心恢意冷对奸臣脏官深恶痛绝是最反对招安的,但大势所驱又不能改变社会环境,最终郁闷染病身亡。总的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招安对大数人来说是最好的岀路,革命和革命成功也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社会发展机运行程的,并不是每次革命都是正确的每次革命都会成功的。龙位还须真龙坐享国还须有福人。如刘邦、朱元璋、毛泽东以平民百姓身份领导起义暴动最终革命成功君临天下仅此几人。其它开国者大多为旧贵族、前朝权臣、前朝军伐岀身。


无畏伟强


虽说同处于一个山头,实际上则各自怀有心思。他们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目的不同,可以算得上是“同床异梦”,结局也是因果有常。

林冲

林冲在小说《水浒传》中的态度比较模糊,他对于官场的认识远不如他的挚友师兄鲁智深。林冲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那种典型的被奸臣坑惨了的人,他对官场的信心随着野猪林事件和草料场事件愈发地暗淡。但是却未有激烈的表现。他最激烈的行为是在捉了高俅后怒目而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虽然林冲更可能倾向于非招安,但最后还是从了。在最激烈的“乐和唱歌”事件中,表现最激烈的是鲁智深、武松和李逵,却没见到林冲作何表示。林冲在老版电视剧中反应相当激烈,更像个汉子,最后死于招安时锣鼓天天的热闹之中,颇有黛玉死在贾宝玉的婚礼奏乐中的既视感。

(《水浒传》剧中林冲惨淡死亡)

小说林冲结局是“风瘫”,这种非完满性的结局也提手了作者对其的好恶。

宋江

宋江简直就是把“儒”读腐烂了的人,他是那种必须留下好名声的人,图“封妻荫子”的人,对皇帝效忠的人。这种东西细细看来,就是流于表面而没有里子,恰恰宋江做表面文章是一等一的高手。

宋江无论自己如何作奸犯科都无所谓,因为这些本身对于他来说就是次要事件。口口声声如何法度、如何正义,但干出的事的确让人不齿。结合他的目标,就可以看出他表面的仗义却是不仗义,有先坑良人上山再让其回归朝廷本职的好人作为吗?招安是宋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为了他自己的理想。

(《水浒传》剧中宋江,他的形象比较侠客,少了些小说中的污浊,朋友们可以品品看)

鲁智深

鲁智深算是污点最少的人了吧。在“乐和唱歌”那次表现出既理智有坚决的立场。他说:“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了,洗杀怎得乾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分析,一种彻彻底底的绝望。表示招安完全是徒劳,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刚招安时陈桥驿就发生流血事件(陈桥驿典故大家都知道),贪官污吏克扣粮饷,闹得梁山军校不堪受辱。鲁智深最早加入梁山是因为听说宋江是个“好男儿”,但是后来难免失望,不过宋江为人恭谨,对鲁智深也及其客气,鲁智深也就更加义气了。

(《水浒传》鲁智深救人,出于侠义而非亲疏)

武松

人们都知道武松在殿前发飙,表示招安冷了兄弟们的心。大概不知道之前武松也说过招安的话。这是在武松和宋江分别时,武松要去山头,宋江找花荣。武松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话看起来颇为蹊跷,仔细想想却也可以理解。要么武松想搪塞宋江,要么他就是对招安还有幻想。

后来武松和鲁智深成了兄弟。必然受到鲁智深的影响,在经历了落草的风风雨雨后,看清了世态炎凉,最终和鲁智深保持了一致的观点,那就是招安并不好,但显然鲁智深对于朝廷的认识更彻底。

(《水浒传》武松最初对官府没失去信心,杀嫂后还自首)

李逵

李逵对招安持反对态度。但是他的目的却是另一类。他直接想推翻大宋朝廷,让晁盖做大皇帝,让宋江做二皇帝,还安排公孙做国师,非常朴素的想法。

李逵想法的确简单些,这也从他的行为看得出来。他不管不顾,做事基本不考虑后果(除了他大哥宋江的事有时考虑后果)。李逵滥赌,认为宋江给他几两银子就是好人,可这代价却是由命来偿还。他杀人不分好歹,只顾自己痛快,他口口声声保护弱者(比如保护女性,参照“假宋江强抢民女”一事),杀的却也是弱者。

吴用

吴用是个有想法的读书人。他有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当教书先生在他看来完全是屈才了,如何能出人头地怕是他一直考虑的问题。

他第一个找到的是晁盖,晁盖是地头蛇,有点实力,吴用自己不能成事,只能依附别人。后来找到了宋江,明显感到宋江更有头脑也更能让他施展拳脚。在我看来,吴用只是个执行人,他的头脑是宋江,宋江的理想能给吴用带来方向,宋江的为人又能给他得以调遣的力量。

后来宋江死了,他感觉梦想破灭,最终也走向死亡。想想这与荀彧可能因梦想破灭后死亡有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总而言之,梁山上的人或因为避难,或因为寻找出路,或因为志气相投走到了一起,但他们并不是“殊途同归”,最后离散的悲剧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泊图泊途


这几个人对招安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意,一种是不同意。

林冲对招安绝对的是不同意的,原因再简单不过。

想当初,林冲的妻子被高衙内调戏,霸王硬上弓,最后高俅又陷害林冲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路上又买通差人要害他性命,结果被鲁智深一路护送没得手。

结果到了沧州好景不长,高俅又命陆虞候跑来沧州害他,林冲彻底不干了,连杀三人,上了梁山。

林冲对高俅的恨无法言表,那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血海深仇,只能拿命来偿还的,怎么可能同意被招安,招安之后就等于又落到了高俅的手中,不定遭受什么陷害呢。

宋江就不一样了,他是一门心思的想要被招安。

宋江就是这么一个人,说他自私也好,迂腐也好,终究没有什么血性,没有什么格局,想的就是个好名声。

宋江对名声非常看重,一直不愿落草为寇上梁山,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上了梁山,上了梁山就一直鼓吹招安,给众人洗脑。

细想一下,宋江其实没有得罪什么人,犯的罪也不大,杀了阎婆惜已经被发配了,等于没事了,写的反诗也是被有心人解读成反诗的。

最大的罪可能就是他是梁山的大首领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位置,宋江才有了和朝廷对话的权利,实力。

招安的话,宋江的利益是最大的,所以他没理由不接受招安。

鲁智深不愿意被招安是因为他保护林冲,得罪了高俅。

鲁智深才是比较冤的,本来已经没事了,结果和林冲拜了把子,林冲和高俅可是深仇大恨,偏偏鲁智深和林冲又是一伙的。

高俅想在林冲发配的路上害了林冲,结果被鲁智深这一路给破坏了,高俅连带着也恨上鲁智深了。

高俅让人去相国寺抓鲁智深,没办法,鲁智深只好重新流落江湖,他又不傻,招安之后少不得又要遭高俅的陷害。

武松不愿意招安是因为他杀的人有点多,而且杀的官面上的人。

本来武松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已经被判发配了,结果遇上施恩,帮施恩打了蒋门神,夺了快活林,就得罪了蒋门神背后的势力,张都监和张团练。

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这一来一回杀了一二十个人,不是差人就是当官的,还有当官的家眷。

这要是被抓住了,那绝对是死的不能再死,如果招安,谁知道张都监张团练背后有没有人,万一把自己送入虎口,岂不是白活一场了。

李逵不愿意招安就是因为他傻。

李逵是个傻子,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尽管他是宋江的心腹打手,但是他傻,就想着造反,让宋江当皇帝,想一出是一出,这种人没啥好说的,时不时的发一下神经罢了。

吴用,阴险狡诈之徒,和宋江的想法一样,招安之后他的利益也非常大。

吴用是水浒传里最让人讨厌的人,比宋江还让人讨厌,有人觉得吴用也不应该愿意被招安,因为他劫了生辰纲啊,蔡京不会饶了他的。

这是不对的,蔡京最不会饶的人是晁盖,因为无论怎么看,都是晁盖带头劫生辰纲的,吴用只是一介书生,顶多算个帮凶。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劫生辰纲,吴用就是主谋,无论是出谋策划,还是发号施令,都是吴用干的。

晁盖只不过起了一个头,很好的掩盖了吴用的犯罪事实,这也是吴用的处事方式,永远不做出头鸟,但是利益却非常大。

说起来,凡是不愿意被招安的都是因为野惯了

这几个不愿被招安的人,其实心里最大的原因还是不愿意被朝廷约束,不愿意被束缚,在梁山多自由自在的。

而且梁山的势力越来越大,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已经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并且还打败了朝廷的几次进攻,何必再去受朝廷的气呢。


踏歌走马


水浒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无论文学价值还是思想都如史诗般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诏安,众说纷纭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把他放到,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去品读,考取功名,高官厚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些东西不要说那个时期,就是现今社会也是每个男人的梦想,而诏安正是可以得到的,你说诱惑力有多大,说是杀富济贫,而他们骨子里还是要推翻皇帝,自己当皇帝,真正当了皇帝又是同一货色,几千年的封建史末不如此,当推不翻当时的皇帝,诏安或许对他们是最好的!


兰秋1969


水浒传中对诏安的态度是:林冲坚决反对,宋江同意,而吴用支持宋江随说后来又反悔过。而武松与鲁智深则持观望态度即诏安成功他二人随宋江,诏安失败,他们还回梁山。而李逵的态度是刚开始坚决反对,可拗不过宋江就勉强同意了,可李逵始终不改初心,不认同宋王朝。最后被宋江用毒酒害死。


小号哥


整个梁山的重新排座次,都是宋江吴用设计的。都是为了招安而实行的。其实梁山不接受招安根本无法生存下去,那么多的降将,日后若有变故,比如遇上了更强的对手,梁山很快会垮的。宋江吴用就是想到了这些,除了招安没有办法。所以宋江吴用是最主张招安的。鲁智深,武松,李逵特别反对招安,他们都是光棍一个,反抗精神极强。但是李逵跟鲁智深武松却有些不同,李逵是宋江的死忠,他更希望让宋江当皇帝。林冲按照道理来讲,是最该反对招安的,他是彻底的被逼上梁山的,但是书中交代很模糊,反倒是央视的水浒里描写的很好,林冲死在了招安之前,充满了悲愤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