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静说历史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起,至763年止,历时7年零三个月。

之所以叫安史之乱,不叫安禄山之乱,说明除了安禄山,还有别的首领。在安禄山死后,其他的首领坚持了六年。

安禄山:

严格的来说,安禄山死后,叛军确实是在走下坡路,叛乱一方和腐朽的唐王朝拉锯一样的拉了六年多,最终唐王朝取得了胜利。

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腐败,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信任安禄山,让他当三镇节度使,拥有十几万精兵,客观上为安禄山造反提供了条件。由于安禄山和杨国忠矛盾很深。

加之安禄山又是胡人,这些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民族矛盾等各方面的矛盾结合在一起,终于量变到质变,引发了“安史之乱”。 初期,叛军势如破竹,连克洛阳、潼关,进逼首都长安。唐朝许多文臣武将纷纷投降。

叛军进军路线:

756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可是称帝后的安禄山,由于身体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对身边的人也是刑罚日峻。

(757年)正月,其子安庆绪指使心腹李猪儿将安禄山刺杀,自立为帝。 逃难中的唐玄宗在马嵬遭遇兵变,被迫让位给儿子肃宗。肃宗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

叛军方面由于连丢长安和洛阳,内部矛盾越来越深,且史思明的势力越来越大,安庆绪总想找机会除掉史思明,没想到史思明先下手为强,先干掉了安庆绪。

安庆绪:

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尽归史朝义。唐军在回纥的帮助下,在洛阳大破史军,763年,随着部下纷纷降唐,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被平定。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多,其实,如果唐军上下齐心,统帅得力,是有机会提前结束这场叛乱的。

第一个机会是潼关保卫战。当时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采坚守潼关不出,叛军攻打不下,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诌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起用哥舒翰后,又逼哥舒翰出战,结果潼关丢失,长安不保。当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接边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只要守住潼关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叛军必溃。

老将哥舒翰:


第二个机会是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部20余万人(后增至60万)包围,但由于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谗言。对郭子仪产生猜忌,将郭子仪召回京城,大军因此没有统帅,以致叛军大败唐60万大军。

如果不是肃宗的神操作,此次是剿灭叛军的最好机会。 所以,本该两三年结束的战争,由于双方都有神操作,结果打了七八年。

虽然安禄山这个罪魁祸首死了,唐军也不能立刻平定叛乱,导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