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部高分美食紀錄片,宅家必看!人生三味,盡在其中

眼瞅著3月來了,不知不覺在家度過了超超超長的假期。

今天,給大家來點不一樣的!我知道你每天都被娃和美食折磨著,別怕,有一種治癒,叫:


哪怕處於黑暗,卻依然滿懷希望。


飢餓的時候、饞的時候、娃鬧的時候,打開它們吧,雖然只能過眼癮,不能過嘴癮,但你會發現:哇,突然對生活和春天更有期待了呢!


《沸騰吧,火鍋》一季

豆瓣評分:7.9


火鍋的魅力,無人能抵。


拍出美食記錄片神作《舌尖上的中國》的著名吃貨陳曉卿,一樣抵禦不了。


前兩天,他和團隊上線了一部新作—《沸騰吧火鍋》。


自2月14日上線以來,目前豆瓣評分已達7.9分。



出身名門、身有異香、養在深閨人未識、潑辣風情、……


哦,不,不是在形容各色奇女子,


是在總結這部紀錄片裡收錄的10大派系火鍋:


北派、江浙派、川渝系、雲貴系、粵系……



何以解憂,必須是肉啊!


打頭陣的是潮汕牛肉火鍋。


首選雲貴山區二到三歲的黃牛,在屠宰後四小時內完成分解,最大程度保留牛肉的鮮嫩多汁。


一頭重達五六百斤的牛,能夠用來涮火鍋的部位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和日本刺身講究“肉薄透底”的刀工不同,涮火鍋的牛肉片則被切得厚薄均勻、肥瘦相宜。



在牛骨熬成的清湯鍋底中煮透、蘸醬、送入嘴裡,一氣呵成。



油脂部分入口即化,瘦肉甘香甜美,鮮美到極點。


放開那片肉,讓我來!



剩下的牛肉被做成圓滾滾的牛肉丸,涮火鍋也使得,一碗熱乎乎的牛肉丸子湯也好。


純白暗綠兩相宜,一掀鍋蓋,香氣四溢。



說到抵禦冬冷春寒,怎麼少得了重慶火鍋?



九宮格,絕對算得上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九個格子,各藏玄機,對付需要不同火候的食材,應付自如。


中間一格通常用來涮煮用時短的爽脆食材,比如毛肚、鴨腸、肥牛片等。


周邊區域則是肥腸等大塊食材的主戰場。



我輩以上帝視角俯視全局,但見各方戰事逐漸膠著。


紅油沸到嘟嘟冒泡,各種食材在沸油裡載浮載沉,抵死纏綿。


話不多說,為緩解局勢,先吃為敬!



辣得夠爽,麻得過癮,味蕾感受到的極致快感隨著血液流遍出全身,通體舒透。


所有的寒冷瑟縮,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除了這兩個代表選手,還有東北的酸菜白肉火鍋,北京的羊肉火鍋……


魂牽夢縈的味道,幾成鄉愁。



無論天南地北,親友相聚,大夥兒圍著鍋子一涮,吃的是這個熱鬧勁兒。


“再沒有哪種美食,比火鍋更能代表中國人對於熱鬧的喜歡和團聚的嚮往。”


在這些久違了火鍋的日子裡,網友的“哭嚎”最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心聲:



那就再等等,等到相聚,約上最想念的人,一起開涮吧。


《人生一串》一二季

豆瓣評分:9.0


《人生一串》在吃貨們窮追不捨的追求和等待下,播出了第二季。


現在,第二季也完結了。


你看那漫天飄撒的蔥花,都是我們說不出口的再見。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如此深得人心,因為它瞄準的形形色色的燒烤攤,才是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深夜食堂。



燒烤,街頭巷尾最常見的親切食物,也是極具市井氣息的烹飪方式之一。



沒去過新疆,還沒吃過來自新疆的烤羊肉串?


“羊肉串、羊肉串”的濃郁新疆口音,是我們心目中的阿凡提。


《人生一串》深諳這個道理。


開篇“無肉不歡”裡,最豪爽奔放的鏡頭都給了新疆烤全羊、烤羊肉、烤羊排……


隔著屏幕都聞到油汪汪的香氣啊……



廣東人最愛的炭烤生蠔:



雲南昭通的牛肉小串:



瀋陽斌哥的烤雞架。


斌哥16年來只用傳統焦炭烤雞架。


一隻鐵臂反覆翻烤夾著雞架的鐵拍,木炭的煙火氣在這個過程中層層浸潤、焦香至骨。



這樣結結實實烤出來的雞架,才能征服一批又一批挑剔的胃。



葷多難免膩,導演於是俏皮地來了一集“解藥”,將鏡頭專門對準各類蔬菜瓜果。


比如長沙父子倆路邊攤的烤韭菜。



湖北茄子妹的烤茄子,鮮甜的茄子裹在嫩滑的雞蛋液裡。


大觀園裡讓劉姥姥吃得唸佛的“茄鯗”,我恐怕無緣得嘗。


但有了這個烤茄子,也就不怎麼遺憾啦。



還有烤土豆,烤得略焦,沉金色,內裡糯軟而香。


烤豆腐乾,在鐵絲網上滋滋作響,一會兒便漲大起來。


外殼金燦燦的,入口柔嫩焦脆,不蘸佐料,也能白嘴吃掉好幾塊。


烤藕片、雞爪、蟬蛹、豬尾巴,羊腰子……幾乎無物不可烤。



導演陳英傑接受採訪時說:


“其實,吃燒烤就是要大聲聊天,此時露出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才是最真實流淌的感情。”


所以,在美食之外,製作團隊也會溫柔地捕捉一場夜雨,燒烤店老闆小兩口安靜聽雨,不時看看店前屋簷下的紅燈籠。



這是他們難得的休息與放鬆時光。


更會去捕捉那些推杯把盞、一起擼串的歡笑場面。



誰還沒個一起擼串喝酒的朋友知己呢?


《人生一串》之所以大獲成功,不僅僅在於對食物本身的完美刻畫,也在於它用味道和畫面,共同溫暖了人心和回憶。


《早餐中國》一二季

豆瓣評分:8.7

如果《沸騰吧火鍋》和《人生一串》是終得一聚的繁華和熱鬧,那麼《早餐中國》就是家常相守的溫情和安閒。



正如片中的解說詞所述:


城市朝發夕至,菜系融會貫通,一蔬一飯早已跨越山海,唯早餐偏於一方,盛滿濃郁的鄉愁。


長輩叮囑在外的孩子一定不會少了這句:


好好吃飯,特別是早飯,一定要吃呀!


一日三餐,早餐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也最代表著一個地方的內在氣質。


誰能想到饕餮生猛海鮮、飛禽走獸的福建人和廣東人,熬起一碗粥來竟然如此小意溫柔?



煊記的生滾粥,米要洗淨加入油煙撈勻浸一夜。


第二天開煮,沸後馬上加入涼水,等待其重新沸騰……


這樣熬出的米粥,端的是米脂如玉,口感香滑綿潤。



也許正因為經歷了大魚大肉的鬧哄哄,才更讓人嚮往能得一碗溫粥入肚。


療愈喧囂過後的疲憊,熨帖重負累累的胃,開啟清爽明麗的一天。


包子配豆漿則是福州羅源人的早餐首選。


他們最愛的是董家人經營了百多年的老媽包子鋪。


董家的包子,日銷2000個,排隊2小時是常有的事。


羅源人說這是“福州第一包”,語氣中無不透著自豪和驕傲。



麵皮由老酵母發成,柔軟卻又飽實。



肉餡則是將調好味的新鮮豬肉細細切成丁。


絞餡機省力歸省力,但含不住油脂和香氣,少了那種清鮮鬆軟,綿柔甜潤的味道。



這樣精心做出的包子,焉得不好吃?


兩個包子,配上店裡每日現磨的豆漿,早晨就從古早而家常的幸福感開啟吧。



提到早餐,怎麼能不說我們大武漢?


也因此,《早餐中國》第一季以武漢和它的熱乾麵完美收官。



在武漢,吃早餐被稱為“過早”。


什麼才配得上“過”這個隆重的字啊?


年啊,節啊,生日啊……


由此可見,吃早餐在武漢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日常儀式。



武漢作家池莉也曾不惜筆墨盤點家鄉的早餐花樣: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


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


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


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


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麥,


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除了這些有名有號的,街頭巷弄裡的小店就更是數不勝數。


難怪蔡瀾先生主張將“早餐之都”的名號封給武漢。


味蕾連著心扉,人間煙火氣,最撫人心。


經此一役,惟願:


萬物美好,你在中央。


春暖花開時,能去見想見的人,去吃想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