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品《游子吟》,领略直接抒情的艺术效果

“不要问我的家,是不是在天涯,我知道那里有,满山的杜鹃花…”现代歌星东方传奇有一首成名之作的歌曲名曰《寸草心》,整首歌曲采用大气恢宏与简单灵动的艺术表现风格,将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演绎得大悟大彻,酣畅淋漓。而这首《寸草心》的歌曲灵魂,则是来源于唐代诗人孟郊于不惑之年所作的一首诗《游子吟》。

《游子吟》是一首新乐府诗。乐府诗起源于汉朝,且以唐朝为界限,唐朝之前的乐府诗称之为“古乐府”(一般配乐);唐朝以后的乐府诗称之为“新乐府”(几乎不配乐)。乐府诗起源于古代音乐的配词,内容多以“歌功颂德”为主体,多以叙事、歌颂或加以抒情相互结合。乐府诗发展到后来便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词体裁,且多具有语言朴实而自然,情感真挚而动人的诗词艺术特点。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同样继承了乐府诗语言朴实、感情醇厚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中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则为前后两个对偶式的词组,“慈母”对“游子”,“手中线”对“身上衣”(大家在创作之时尽量使用对仗或者对偶,可以使诗词更具风采),而且“母”生“子”,“线”生“衣”,这都有着本质上的“从属”关系,因此到后面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发抒情。

诗中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同第一句一样此句也为叙事。这一句实则也为短句式对偶,通过“密密缝”的细节,来衬托出母亲“意恐”子女“迟迟归”的担心和爱。这其中所用的两个叠词“密密”和“迟迟”也是恰到好处,叠词一般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或者可以理解成为“……样子”:密密缝衣服的样子,担忧子女迟迟归家的样子……叠词的使用,无论是描写景物或者抒发感情,都有着很好的作用。作者通过这一句,绘画出了一幅子女就快离家时,母亲还在匆忙为子女赶制衣服的画面,并通过“密密缝”的细节,刻画出母亲对子女离家的担忧心情,这便是天下母亲对子女“意恐迟迟归”的现实写照。

诗中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则进行了直接抒情。通过前两句的叙事描写和情感铺垫,作者紧接着第三句则有感而发,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恩情怀: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般微薄的孝心,报答得了像春天滋润着小草一样博大的恩情呢?此处作者通过“寸草心”与“三春晖”进行了比喻反衬:将子女的孝心比喻成“寸草心”,将母亲的无私而博大的恩情比喻为“三春晖”,一小一大,一薄一厚,通过这样的反衬手法,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恩情怀。

孟郊的一生,漂泊难依,坎坷多艰,科考是他唯一的出路。但是孟郊的科考之路却极为不顺。孟郊从幼小之时便开始备考,直到四十六岁方才及第登科。然而,登科之后,面临的依旧是官场失意。于是孟郊的一生,除了妻儿,便是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艰难的环境中饱尝世态炎凉,孟郊更觉亲情之可贵。于是一首《游子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游子吟》借助朴实无华的语言,采用对偶、比喻、反衬三种艺术手法,将叙事与抒情进行了完美融合。不仅表达了天下子女对天下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弘扬了中国的孝道传统文化,见证着中国独有的“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结束语: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基调,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发源思想。“孝”无需被提倡,因为它紧紧地扎根于普罗大众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也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无视着社会伦理情长,莫视着孝道文化,甚至虐待着家中父母,此等有违天理的行为终将被社会所唾弃和不耻。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莫要等到连赡养父母的资格都没有了,才“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