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恐慌、失眠……如何緩解壓力度過疫期?試試這幾招

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鮑聰穎) 今天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召開。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主任醫師、教授楊甫德就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做好心理干預和疏導作相關介紹。

受疫情影響,一些人心理會受到衝擊,產生焦慮、恐慌、失眠等症狀,如何緩解這種壓力,讓自己平穩度過疫期?大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應對。

首先要了解疫情心理危機產生規律。經歷非正常重大事件後,很多人可能會出現心理應激,通常經歷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警覺反應期:主要表現為震驚、恐慌、高度警覺、不知所措,或者頭腦裡一片空白。第二階段是消極防禦期:為了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不良情緒,個體會本能地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如否認、退縮、迴避、抑鬱、焦慮或者漠視危險的存在,或者控制悲傷的表達。第三階段是現實適應期:危機事件一段時間以後,人們能夠採取積極的態度面對並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當前的問題,焦慮情緒逐漸減輕,社會功能改善,自信心增加。第四階段是恢復成長期:多數人經歷了危機後變得更為理性,在心理和行為上變得較為成熟,開始通過一定的途徑獲得積極的應對技巧。

其次要了解疫情心理危機主要表現。有的人在經歷疫情危機的四個時期時,會在認知、情緒、行為、軀體等方面,出現過度的心理反應。認知方面,有的人因為擔心傳染病的問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總是關注疫情,對別的事情往往關注度不夠。並且對身體的異常感覺會特別關注,會把身體的不舒服以及其他異常感受跟新冠肺炎聯繫起來,處在一種被傳染威脅的感覺當中,認為隨時隨地可能會有被傳染的風險。情緒方面,可能會出現緊張、擔心、焦慮、恐慌。總是控制不住的會擔心自己和家人會被感染。還有的人會覺得無助,覺得絕望,或者容易激怒,尤其是對親近的人容易發脾氣。行為方面,也會出現一些特殊的表現,最常見的就是迴避。疫情期間長期不外出,在家整個生活是一種混亂的狀態。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吃藥、酗酒等行為,想通過這些行為來緩解自己恐慌、焦慮所帶來的情緒或行為問題。軀體方面,會出現一些不舒服的感覺。比如心慌、頭痛、全身出汗,疲勞、精力不足、食慾不振等反應。

最後,要做到積極應對疫情心理危機。面對疫情引起的過度心理反應,可以從積極調節情緒、避免過度關注、保持社會聯繫、規律生活作息、學會適當求助這5個方面應對。在積極調解情緒上,要認識到每個人在經歷重大負性事件後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這些大多都是正常的反應,接納並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有意識的穩定自己的狀態,可以做一些深呼吸放鬆、音樂放鬆、冥想等訓練。在避免過分關注上,適度的有節制的關注疫情信息,既不懈怠輕視,也不草木皆兵,這樣有助於心態的穩定。在保持社會聯繫上,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保持聯繫,接受其他人的支持,而且還要幫助支持其他人,體驗投入感,提升幸福感。在規律生活作息上,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睡覺和起床,保證一日三餐,可適當閱讀、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提升愉悅感的事情,要保證一天的時光是充實的。在學會適當求助上,當遇到心理困境時,可以找到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訴說,或者找到一個隱私的地方,大哭一場,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緩解。必要時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尋求心理醫生幫助。如果需要幫助,我院熱線和專家都可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