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我为何而生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1950年,伯特兰·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

罗素在自传的开头说,他一生始终为三种激情所支配:一是对爱情的渴求,一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有一个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可以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他一生的轮廓。

我为何而生

伯特兰·罗素说,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挟卷着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东飘西荡,飞越苦闷的汪洋大海,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之所以追寻爱情,首先,爱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觉,以致使我时常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献出生命中其它一切;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独,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会穿过世界的边缘,直入冰冷死寂的无底深渊;最后,置身于爱的结合,我在一个神秘缩影中看到了圣贤与诗人们所预想的天堂。这正是我所追寻的,尽管它对于人类的生活或许太过美好,却是我的最终发现。

我也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渴望理解人类的心灵,渴望知道星辰为何闪耀,我还试图领略毕达哥拉斯关于哪些数字在变迁之上保持着永恒的智慧。在这一方面,我取得了一点成果,但并不算多。

爱情与知识,尽其可能,引领着我通往天堂。然而怜悯总是把我带回现实。那些痛苦的呼唤在我内心深处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和折磨的人们,给子女造成重担的无助老人,以及孤独、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嘲讽。我渴望能减少这些不幸,但无能为力,这也是我的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生是值得的,而且如果能够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我会欣然接受。


伯特兰·罗素说:

1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3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4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5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6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7

恐惧是迷信的根源,也是造成残忍的主要原因之一。智慧始于征服恐惧。

8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9

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10

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11

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

12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13

放弃自己想要的某些东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4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15

精神崩溃的一个最初征兆就是坚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非常重要。

16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

17

意识到时间并不重要乃是智慧之门。

18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