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临摹越像才算越好吗?

老陶瓜帅


现代书法名家孙晓云说过:"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创作时所需的技法,只有通过临摹碑帖,才能领悟学到手,当然首先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要越像才越好。

此帖笔法丰富,如写撇时,简化了楷书的藏头护尾,书写时直截了当,在收笔处挑出一个附钩,还有直撇出锋的,直撇藏锋的,兰叶撇,弧撇,平撇,竖撇等。

还应注意临习时撇的角度有多种,如果画一个座标系来分析,有从五度到九十度之间的都有。

捺画有的变为长点,有的变成长三角形,有的变成燕尾捺,有的变成其它笔形。

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写《兰亭集序》用毫以全锋三分之一为度,这样笔毫弹性适中,才写出精细笔画,运转自如。

赵孟頫临写王羲之《兰亭集序》遒劲秀逸。(见下图。)

董其昌临写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淡远之美。(见下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我们学习东西采用的很多的一个方法就是模仿,拿出一个经典的作品当范例,去模仿和学习它,你能把它模仿的像,说明你看懂了里面的我技法,并且能把它表现出来。

书法里的临帖其实就是一种模仿,用古代的经典的书法作品当范本,去模仿和学习,如果能够写像,最起码证明你可以看懂这幅作品,并且能把这幅作品在技法层面表现出来。

所以说,初学书法,临帖一定要写像。

写像证明了你的观察能力和用笔能力,如果连模仿都模仿不像,更不要说创作了。

当然,这个“像”是相对的,由于工具、书写状态的不同,我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像,但是要尽可能的接近原帖,越像越好。

对于临帖要写像,唐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说: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

初学书法,临帖要写像,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一种共识。

当然,写“不像”也是一个阶段

采用这样方法的书法爱好者一般水平很好了,早已经过了初学阶段,他们以前是可以写像的,只是现在的追求不一样了。

临帖从以前的“无我”进入现在的“有我”阶段,不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通过临帖,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性情。

这个从启功先生和清代书法家王铎的墨迹可以看出,他们的临帖都不是很像。

总之,临帖的像与不像要根据个人情况,对于初学者,是一定要写像的。








天其书法


临摹字帖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临,当然是越像越好,培养眼力,这个对于学习书法的前期比较重要,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一种是意临,在吃透了整个字帖的精气神之后,根据字的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带着主观地重新整合,等于是初步的独立创作,也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为书法创作打下基础。中国的书法不是死的,它是灵动的,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精气神是不变的。

李泽厚先生就书法艺术曾说到,书法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生命感,失去力量感的。比如美术字”

有意味的形式,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做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所以,我们常常在一个字帖里,会发现同一个字出现很多次,但它们的写法都不尽相同。也许看起来区别不大,只是微妙的变化,这就是书法里的流动美,他不是整齐呆板的形式美。

比如虞永兴《孔子庙堂碑》里面很多重复的字,我们来看看书法家管峻老师对“神”字的讲解:

这四张图片可以看出,虞永兴的“神”字,四个长的都不一样,这里隐藏着两种中轴线的排列法,是有规律可寻,而又富于变化的。

第一种,即左边“示”部的竖画越接近垂直线的时候,右边“申”部的竖划就越向右侧、外侧倾斜。如图1图2。

第二种是,“示”部的竖划越向左外侧倾斜的时候,右边“申”部的竖划就越接近垂直。如图3图4

我们在看看书法家王学岭老师《礼器碑》和《张迁碑》范字的实临和意临:

意临写法虽稍有变化,但其精神面貌是不变的。

礼器碑字形特征,内紧外松,具有开阔和舒展性。

张迁碑字形特征,里松外紧,具有古拙含蓄之美。

意临,是在实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学习书法,实临和意临这两者必不可少。


语之


这个关键是要看“好”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仅从临的像的目的来说,临摹的越像当然是越好。

如果是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说,临摹的像不像,或者说有多少比例像,其实是不太重要的,或者说它的重要性不是放在首位的。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从兰亭序里去找到王羲之的用笔规律,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及审美理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其实我们在临帖时是不可能完全临像的,只要找到了上述这些东西,临摹的像不像已经不怎么重要。

如果还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审美取向,营造自己的书法风格,那就更好了。


纵横书法


我从来不认为临摹书法,是临摹越像越好。如果要是一模一样的话,拍照片好了,复印好了,一模一样,但是没有意义。

学书法,学的是神韵,通过临摹,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气韵和神采。

每个人会有自己本身的气质和修养,有个人对生活、对艺术的体会。各个不同,写出来的书法才有意境,才有趣味。

1000个人临摹王羲之,临摹出1000种不同的兰亭序,那中国伟大的书法艺术才会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花萼朵朵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山阴城(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以诗会友,酒杯顺水而流,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喝酒吟诗。聚会后编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本人非常喜欢《兰亭集序》,反复练习也不能得知一二。我认为首先要临摹的像,这个像仅指的形似。像是提高水平的唯一的方式,如果能够模仿的以假乱真,帖子的每一个字会烂熟于心,这就离成功不远了。继承和临摹古人作品,应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丢开个人的风格。我认为只是像,还不是最终目的。像是为了以后的不像,模仿的像最终是个匠人,像了以后能够自成一家的就是艺术家。


曹形龙律师


当然不可否认,如果有能力临摹的越像肯定是越好,说明你基本掌握了王羲之的笔法。就像盖房子打好基础了以后主体就稳了,这样再学习其他古代碑帖也就得心应手。临帖初期要精临,忌范临。

在掌握一种碑帖后,再逐步学习其他碑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最终的目的是在掌握古人法则的情况下,有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是最好的。







布丁笔翰世界


临摹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不一定临得越像越好,因书法讲究神韵,即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如果一味追求外形上的相似度,而忽略了书法作品内在的神韵、气势等因素,就会使书法作品失去灵魂, 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就失去了书法的意义。书为心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书圣饮酒微醉、群贤雅聚于名山丽景前提下一挥而就的,作品充分展现出书圣博学多才的风采和晋代书法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艺术风格,是古今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神品。因此,临习《兰亭集序》不能只求外形上的形似,应注重神似,将作者寓于书法作品中的神韵、风采、才情充分展示于临摹作品中,这样,你的临摹作品才称得上形神兼备,才过关合格。


龍游雲海1965


并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书法都应该有自己书写的特点。而我们临摹他人的作品,就是应该借鉴他人的优点,并不是要完全一致。但是,好的书法家的作品,我们可以多加借鉴。

谢谢


青翠雅韵


只可欣赏,不能临,因为他本人自己,重新写兰亭很多遍,都没有第一次,而且第一次是在半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