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语文老师非要灌输给你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观点?

路在脚下1208


可怜的孩子,如果你看到我的留言,你就知道,到底该怎么理解了。

智者不智,愚者不愚。

智者不智,贪图眼前蝇头小利,不懂长远。

智者有智,头脑灵活,懂得变通。

愚者也愚,思维固化,即便眼光再长远也没用。时代变迁,他却未变。(留言的人里基本都这样的。)

愚者不愚,有信念,有恒心,坚韧不拔,懂得越是困难的事,越需要一往无前的力量。

固化不变的,不是你的老师,而是你自己。他只是教授你基础知识,可怎么用,是你自己决定的,不是他。


西门白忙


这个问题往深了说,是《君主论》和德川家康想要传达的一样宗旨,愚民 驭民,统治阶层愿意让民众相信“愚”的精神。

愚公最错误的地方不在于自己,而是他的自私给子孙后代选择了命运,这是他最可恶的地方,他给了所有后代不该有的希望,让每一代后人都活在苦难中,他凭什么?为什么要把铁杵磨成针,铁杵有铁杵的用处,如果磨成针后再需要铁杵,那是不是就不提坚持,而归罪于选择的错误?

愚公的精神根本不是坚持,而是一种冷漠和自私,因为懒于搬家所以归罪于大山耸立,把年龄给予的资历变成决定子孙命运的资本,把子孙变成工具,把工具变成荣誉,他的子孙愿意把命交给他,但是他把子孙的命当成牛粪劈柴,这就是愚公。

智叟也许确实不智,因为所有人都学会了上下一心的遗忘和变傻,他却想让事情是本来该有的样子,带大家找新的家,而不是和山较劲,智叟也许聪明,但是他去劝一个姓愚的人,他就是一个傻瓜,或者说一个疯子。

至于老师们为什么要教育学生学习愚公,要么是老师姓愚,要么是老师希望学生做愚公的子孙。总之,别做那个试着叫醒愚公的人。


LAndyBonaparte


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愚蠢。除非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说明了:愚者不愚、知者不知。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毛泽东提出的,是作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准则。历史事实证明了,是无可非议的。

现在居然有人明目张胆地提出荒诞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这跟当前有人要重新祭起儒家学说、孔孟之道跳战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一脉相承。

中国人有今天如日中天的局面,来之不易,是多少人用生命、鲜血、汗水换来的。是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走过來的。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等闲视之,为了自己,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回到黑暗、被奴役的社会,拿出你的良心和行动来。


闲云野鹤87277


中国古代是农业大国,这个故事所以流传至今,还上了教科书。我上学时读过,而且至今不忘老师的解读。

主要是学习这种坚持下去的精神,我当时理解为人不可向困难低头。要有吃苦的,坚持不懈的,面对任何困难不低头的决心。

八十年代开始各种机械越来越多,九十年代路上车辆开始增多。农村时七十年代我下乡那个公社才只有两台拖拉机,运输全是马车牛车。北京市政府送一批四轮车,公社三个大队有北京知青专用,也是为农业服务,我才坐过,公社大拖一般不许坐。

今后还会快速发展,吃苦精神不应过时。


李287275412李泽祥


语文老师认为,愚公办事认真,踏实勤奋,学生以此态度学习,可以提高成绩。语文老师又认为,智叟虚躁浮夸,爱耍小聪明,经常说假话,持这种态度的学生,爱捣乱,抄别人作业,自己学习上不去,还多惹老师生气。


俞远通


语文课本中愚公移山的中心思想愚公不愚,其教导的精神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教导给我们的,也是大众化的理解,但反观,这样的做法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取,特别是中间还夹杂了一些神话故事,上天派两位神仙下搬山,这就更是离谱,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子子孙孙孙无穷匮也”,将子孙后代千万人的希望都寄托于把两座大山挖掉,先不说方法可行不可可行,单是其绑架子孙后代的做法就不可取,诚然按照这种做法会有一天将山挖空,但所耗费的将是无法统计的时间和精力,子孙后代的一出生的目标便是挖山,那么像教育、识字等内容也就可有可无,其内涵也无非是固化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剥夺自己的子孙后代走出去的希望。

另外,现在的愚公精神与当前的时代科技发展的主题思想不相符,一般来说,科技的发展是变通,不是那种“撞了南墙还死不回头”,所要求的是方法,是客观,如都像愚公一般,将希望寄托于坚持的品质,那么一道无解的数学运算,是不是也要“死不悔改”?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如果超脱出这则寓言故事,那么教导学生的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远大抱负,一步一个脚印,不为不利因素所作左右,更不能像智叟一般,看似聪明,实则一事无成,空留遗憾。

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也要学会选择和忽略,对于一些本可回避或者有更好的方法的事,要活学活活用,不能死脑筋的一棵树上吊死,比如在发展上,当地的气候本不适宜发展农业,偏听偏信愚公精神,只会把自己耗死在这片荒漠上。


总之,愚公精神要辩证的看待,取其可取之处,去其糟粕,坚定自己的品质和毅力,如此说来,愚公移山这片课文也有可取之处。


迷途远望


小时候学愚公移山,觉得愚公好对呀。稍稍长大,又觉得愚公真愚,干什么要挖山呢?离开这里不就行了吗?现在一想又不对,还是愚公对,一定要学会持之以恒,一定要坚持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终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单看愚公,愚公是比较愚笨,犟死理,一根筋,其实是智叟给出了答案。因为智叟是个聪明人,不论大聪明还是小聪明,肯定是个聪明人。以智叟的聪明才智,如果能搬出去,不早就搬了吗,还笑成智叟吗?早就成为智青年飞黄腾达了,还会窝在这穷乡僻壤吗?

可见愚公的大智慧,目光看得远,探寻了很多路,发现移山是最近的路,惠及后代,因此他早就在行动中愚公移山了。看到愚公想起了任正非,在成为世界通讯第一之前的时候,就已经谋划未来的日子了。不论不论华为鸿蒙,方舟操作系统,还是麒麟芯片,或者是5G,无论是备胎还是先进设备都一直在谋划,并坚决执行着。

由此在看中美贸易战,这个字眼儿很贴切,但也自己提高了中国的地位。其实这也可以叫做美国对中国的制裁,而且是无端制裁,虽然这个词有贬义,但也更反映了美国的霸凌主义。所以有人提出了投降思想,让人想起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觉得顺从一下就会被放过一马。做梦去吧!他们还会得寸进尺,没有穷尽。

可以想想历史和现实,历史的宋朝被打成南宋,照顾偏守一隅而不得,被打到了海上,漂流几个月,若不是金兀珠出现内部问题,南宋已经灭亡了。现实中就是美国的颜色革命,颜色革命成功了,老百姓生活却痛不欲生,以前的生活有很多不满和牢骚,却怀念以前的日子,因为那是自己的日子,伊拉克,叙利亚都是这样。

所以,看准了,就走自己的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不懈,努力向前,团结所有的人,倒出一片新天地。而对于想智叟这类的人,遇事就退缩,还会夸夸其谈,没道理,瞎讲道理。即使这帮人,只要不反对,他们也会迟早明白的,也会加入到移山的队伍中。人心齐,泰山移,努力吧,我的大智若愚的愚公们!



大志远思想空间


之所以赞愚公,是因为愚公有目标,有志气,有作为,因而取得最后胜利,干任何事都应有这种志气和作为,因而在中国提倡了那么年多。而智叟见到困难就退缩,是干不成大事的,老师灌输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成长進步,是人生道路上不可少的精神和勇气。


胡悦695


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1、你的语文水平如何?

2、你的年龄几何?

《愚公移山》是一则虚构出来的故事,记得以前是初中时初步接触文言文的课文。教学时重心应该落实在与文言文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上吧?

至于其思想性,我想没有哪个语文老师会告诉你愚公移山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涉及到思想性,此故事让我们学习的道理不外乎是一旦确定目标,就要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决不轻言放弃。这难道不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老师还教过你“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读书,除了读懂作者的心声,读懂作者的观点,难道就没别的了?我想,老师一定告诉过你读书要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想法。比如《愚公移山》,你读这个故事,起码要明白此故事蕴含的道理,但仅仅这样,或者把这个道理记下来当成真理就可以了吗?

这样不但不够,甚至还可能成为人们所谓的“书呆子”!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思考!比如此故事里愚公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哪种情况下最需要?哪种情况下又不适合?都应该有些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呢?这些你可曾仔细思考?

本来就是虚构的故事,故事里的愚公没什么好批判或赞扬的,但其所代表的精神,真值得我们研究。请注意,是“研究”而不是全盘接受!

实际上,很多文章、故事,或者名言,其所彰显的道理,都是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我们学习时应当有自己的认识、思考、理解。而不应该无视前提条件一味地奉为真理或一味地批判!


李雪波741


一、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讲的是愚公带领子孙和乡邻面对重山阻隔,锲而不舍、挖山不止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北山愚公”矢志不渝、挖山不止,“河曲智叟”冷嘲热讽、横加阻止。在现实生活中,关于愚公和智叟谁更聪明谁更愚蠢说法不一。

二、关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观点及老师的用意

(一)对愚公移山故事通常的看法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一方面,愚公移山反映了愚公有常人不敢想的远大目标和坚定信念,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决心号召孩子及邻里用苦力移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并且决定号召子子孙孙一直干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愚公有造福子孙和乡邻的使命担当,尽管他年近九十,享受不到移山的成果了,但是为了子孙后辈依然不辞劳苦、积极奉献;愚公有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尽管移山看似不可能完成,面对别人的嘲讽和阻止,他依然坚定信心、挖山不止。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的人怎么能说愚蠢呢?另一方面,智叟面对愚公移山,没有提供帮助和支持,反而自以为是,冷嘲热讽,劝阻愚公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一个自己没有远大理想和攻坚毅力反而嘲笑别人的人怎么能说他聪明呢?

(二)老师持这种观点的用意非常明显。老师是想告诉学生,要学习愚公有追求、有担当、有毅力的品质。青少年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和使命担当,在人生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不为不利因素所左右。老师还想告诉学生,不要像智叟那样,看似聪明,实际上没有远大理想和担当作为,终究会一事无成。

三、用辩证法看待愚公移山

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尽管愚公移山精神可嘉,但是其树立的理想目标就像“老虎吃天”过于缥缈,面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固执己见,则会影响其从事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尽管智叟看似没有远大目标,但是他能对朋友说出自己的诚恳建议,也是一番好心。

因此,青少年制定远大理想并坚持到底是应该的,但不要不着边际,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防止到头来误入歧途,一无所成。正如通常所说,制定目标要像跳起来摘桃子,桃树不是很高,努力跳跳就可能摘到桃子。但是,如果你要制定跳起来到泰山顶的目标,必定是徒劳无功,永远也实现不了。

四、结语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奋斗精神。学习愚公当学其理想远大、执着坚持的精神,但是一定要选择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反对智叟当反对其没有理想、没有毅力的狭隘意识,但是凡事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蛮干苦干不如巧干实干。

【点击右上角“关注”,了解更多少年儿童教育心理实战经验、教育案例和感人故事,帮您解决教育心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