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学人全球头条推荐丨设立“大熊猫保护日”势在必行

设立“大熊猫保护日”势在必行

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加强大熊猫保护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平衡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953年1月17日,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4位村民在马家沟发现一只病饿大熊猫幼崽,他们抬着滑竿徒步五六十公里,将其送到成都百花潭动物园。这只名叫“大新”的大熊猫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救护的第一只活体大熊猫,救治它的工作开启了新中国大熊猫保护与科研之路。

2018年1月17日下午,由多家社会组织联合发起举办的新中国保护大熊猫65周年纪念会暨首届大熊猫保护周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市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心举行。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幸福银行、中国熊猫网、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大熊猫生态旅游联盟等社会组织在今天的活动中联合发出倡议:推动将每年1月17日设立为“大熊猫保护日”以及将每年1月17日至1月23日作为“大熊猫保护周”。

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罗光泽表示,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世界野生动物的旗舰物种,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65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并在保护管理、科学研究、保护区建设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濒危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据国家林业局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国家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截至2017年10月,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2384只,其中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1864只,全球繁育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520只。保护旗舰物种大熊猫就像撑开了生态保护伞,不仅能保护濒危的大熊猫种群,还能保护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上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尤其是还能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我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自然隔离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川陕甘三省大熊猫保护区面临着栖息地被分割、食物链遭断裂的危险,大熊猫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罗光泽介绍,为了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推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种群稳定繁衍,党中央和国务院于2017年初批准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达27134平方公里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有机整合划入国家公园,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正式建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将迈上新台阶。罗光泽认为,未纳入大熊猫保护地网络的“零星熊猫”的保护、川陕甘三省51个熊猫县198个熊猫村(野生大熊猫分布乡镇)生态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探索、大熊猫生态体验和科普宣教、大熊猫文化建设等工作,既要靠政府行为,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幸福银行、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大熊猫生态旅游联盟、全国高校大熊猫保护与发展联盟联合倡议:推动将每年1月17日设立为“大熊猫保护日”以及将每年1月17日至1月23日作为“大熊猫保护周”,通过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大熊猫保护周”科普公益活动和“云养大熊猫”公益平台,让公众深入了解大熊猫保护管理科学知识以及保护期间物种大熊猫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作用,以此激发社会各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存环境,形成争做大熊猫保护者、绿色家园守护者、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践行者和生态文明建设者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