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赵高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你怎么看?

祥子谈历史


赵高真的那么高尚吗?亡秦报赵,拔刀自宫!

“亡秦报赵”的出处

赵高“亡秦报赵”之说,出现在清朝文学家、史学家赵翼著的《陔余丛考》,"然《史记索隐》谓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天下。"赵翼认为赵高是因为秦国灭了赵国,他身为赵国宗室的公子,为国复仇,拔刀自宫,以太监身份潜入秦宫,忍辱负重,成为秦始皇身边红人,利用手中权力杀死秦王的子孙,成为大秦朝灭亡的背后推手,为赵国报了大仇,一副高大的义士形象。

赵翼所引用的这段话在现代版的《史记》索隐中是找不到的,不知他看的是哪个版本。但《史记》中记载,赵高"诸赵疏远属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容易理解成赵高是赵国皇室的远亲。如果熟悉古代历史,就知道秦国、赵国是同一个祖先——造父,两国王族都是嬴姓、赵氏,秦始皇叫嬴政,也有记载称赵政。那么"诸赵疏远属"也可以理解为秦国王室的远亲。这个更接近事实,因为《史记》记载“赵高兄弟,皆生于隐宫(官)。”也就是说,赵高兄弟都是在秦朝犯人劳改场隐官出生的,并不是出生在赵国王侯家的公子。

赵高是以“法律老师”身份秦宫

正因为赵高父亲是王室远亲,赵高母亲犯罪后受重刑后,赵高仍有机会接受教育,从小学习法律知识,以法律专业考取功名进入秦宫。

《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秘谋胡亥继位时说:"高固内官之厮役,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刀笔,指法律或狱法。也就是说,赵高是靠法律知识娴熟,得到秦始皇的青睐。“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秦始皇还让他当了胡亥的法律老师。如果是赵国王室出身的人,不可能让他接近王储。

赵高有个女儿,女婿阎乐当咸阳市市长,后来阎乐带人杀入宫中,逼死了秦二世胡亥。因此赵高不是太监,是宦官,就是为皇帝驾车、保管玉玺的贴身生活秘书。

赵高灭秦是想自己当皇帝

还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从上文引用的赵高和李斯对话中看出,在秦始皇死时,赵高已在宫中干了二十年。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10月,那么赵高至少在公元前230年已进入秦宫为官。而赵国赵幽穆王迁在公元前228年被秦国活捉,赵太子嘉在赵国老臣的扶持下,在代称赵王(代王),又与秦国抗争6年,在公元前222年赵国才彻底覆灭。可见赵高入秦宫当官时,赵国还没灭亡。攻打赵国时,正是赵高得宠时,说不定还为灭赵出了不少注意呢。因此“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不符合史实。

历史记载证明,赵高亡秦并不是为赵国报仇,他不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从他策划女婿杀秦二世后,赵高手执玉玺想称皇帝的行动看,他是为了一己私利,想自己当皇帝过把瘾。可大臣不答应,皇帝梦终究还是梦。


聋王异史


关于赵高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的说法,应该来自时下流传的《咏赵高》一诗、唐代学者《史记索隐》记载以及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之言,不但称赞赵高是“亡秦报赵”的爱国大功臣,还将其喻为堪比“越王勾践”的励志青年,难道真是这样吗?

《史记索隐》中将视赵高为励志的爱国青年

唐代著名学者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讲:“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亡其天下。”

意思是说,赵高原为赵国的王孙公子,因痛恨国家被秦所灭,因此不惜自残身体,自己对自己施行宫型后,进到秦国宫中当上了宦官,并借机国报仇雪恨。从而通过自己的谋略,引发了一系列血流成河的惨剧,秦皇室也差点遭到灭族的命运,最终将强大的秦朝推进灭亡的深渊,为赵国报了灭国的大仇。

后来的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在也曾指出:赵高是赵国的王室公子,为报灭国之恨,才进入秦朝宫中。

《咏赵高》诗中对赵高充满溢美之意

当年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

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

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大意是:当年秦灭六国,整个天下都非常痛恨秦,都想灭掉秦。那些反秦的爱国人士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也不管自己能不能名留后世。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了沙丘政变,拥立胡亥即位,杀死仁智的扶苏(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后来又逼迫胡亥自尽,至此秦国已然名存实亡,他所起的作用比起汉高祖刘邦手下的诸多开国功臣都大。大商人吕不韦想凭借秦太后赵姬灭亡秦国,结果未能如愿,相比之下赵高的智谋却堪比兴汉的萧何和曹参。留侯张良曾雇大力士用在铁锥袭击秦始皇的马车,荆轲借献图欲行刺杀,结果都不如潜伏在敌人心脏,立下旷世功勋的赵高。

表面看似有几分道,赵高确实是秦朝从内部瓦解的刽子手,无人可比,无人可代。如此,他不但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还是汉朝的大功臣。

另有清代著名文学家吕星垣在《白云草堂诗钞》中也有诗称赞赵高:赵高赵国诸王孙,求为秦贼肢体残。赵高名在列仙传,何得仙家滥其选。索引戋言颇辩冤,鹿马计胜长平战。日中白虹匿无迹,王孙本是邯郸客。颇死牧废无英雄,山河西吞惜无策。颠覆咸阳志已酬,组糸子婴维尔力。

赵高真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吗

赵高到底是“报赵”的大功臣,还是个祸国殃民的真小人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他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一己之私,还是真心为国为民。

我们来看一看,赵高杀蒙恬、蒙毅,是为国还是为己。秦始皇生前对蒙恬、蒙毅两兄弟非常器重,位尊权高,一文一武,一朝一外,可谓国家稳定的基石。同时,蒙毅法治严明,从不偏护权贵,无人敢与之相犯,赵高对蒙氏两兄弟颇为忌惮。赵高为何会忌惮?不就是心思不良,怕被逮到吗。期间,赵高犯下大罪,蒙毅论罪判处其死刑,因此蒙氏兄弟便成为了赵高喉中之哽,欲除之而后快(睚眦必报的典型小人)。后来,胡亥即位后,他果断将蒙氏兄弟的支持者、又是自己可能失宠的裁决者扶苏公子逼死,接着便迫不及待地在胡亥面前“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诬陷蒙氏兄弟,最终迫使蒙氏兄弟自杀而死。不难看出,无论是赵高杀扶苏,还是杀蒙氏兄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怨之举,何来为国一说。

公元前208年,对于曾帮助他发动沙丘政变的的合作伙伴李斯,用完后被他诛族;公元前207年,信任他、重用他的主子秦二世,他说杀就杀;公元前207年,他拥立秦王子婴为王,其实打着欲用其命从刘邦处换取封王的富贵。

总之,赵高的所作所为,皆为个人权力欲望之举,既无为民之利,也无为国之利,更无为民族发展之利,又怎么称得上“大功臣”的称号呢?所以,无论后世一些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是都难以抹杀其典型的小人嘴脸,自私的阴暗心态。


祥子谈历史


谈到赵高,人们都会认为他是导致强大的秦朝最终灭亡,但也有人说,赵高乱秦其实就是有意报复,秦朝灭亡正是他最想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

我们首先看赵高的身世。《史记》中述说赵高祖上是赵国人: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战国末期,赵国与秦国的矛盾是人人皆知的,尤其是经过长平之战,赵国人痛恨秦国到了一个高度,以至于现在当地还流传下来一道菜名,叫白起肉,意思是大家都来吃白起的肉(白起是长平之战秦国将领)。

由此推测赵高是为了国家而复仇,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根据《史记》中一些刺客或者复仇者,为了完成报复,往往能忍辱负重多年,比如越王勾践、聂政、要离这些,对比这些人,赵高隐忍秦国这么多年最后择机报复算不了什么。

再看赵高的亲人:他的父亲是个被判处宫刑的罪犯,受此影响,而赵高和他的兄弟从小也被秦国阉割,并留在了宫里服务。

从这些材料看,赵高因为国恨家仇报复秦王朝,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从他得势后的一系列行为也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秦始皇死后,赵高再秦王朝再也没有令他惧怕的人,于是,他先与胡亥窜改秦始皇遗诏,先逼着扶苏自尽,然后借口把蒙恬和蒙毅控制了起来。这下,北边三十万大军就失去了主心骨,在抗击反秦势力时,这些边关军队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而是很快解散不知去向。

把秦朝主力部队搞垮了之后,赵高开始滥杀朝廷重臣,除了害死蒙恬,他还逼死了丞相李斯等元老,秦国一夜之间尽在赵高控制中。眼看差不多了,最后赵高才带兵把胡亥给杀了。胡亥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日对他最好的老师,到头来居然会对自己下手。

杀掉胡亥后,赵高的真实目的就暴露出来了。

《史记》里写到,赵高连夜召集所有王族和剩下的大臣,告诉他们:

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咱们大秦本来就是一个王国,只是因为秦始皇的威力才得以称帝。如今天下大乱,六国都已分别拥立自己的国君,秦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现在还想挂个空名称帝,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回到原来的王国。

赵高说完这些话,秦国人才恍然大悟,这个赵高原来是有预谋的搞乱秦国。于是,赵高扶持的子婴坚决不听赵高的话,最后设计灭掉了赵高。赵高虽然被消灭,但秦国已经无法东山再起,从这点说,赵高最后胜利了。





水鱼和


记得范增曾说项梁: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如此说来楚人便是灭亡楚国的大功臣了,而其后的陈胜、吴广乃至项羽举事更是坐实了“亡秦必楚”的诅咒了。为何偏偏把功劳算在赵高的头上?赵高实在当不起功臣的名声。


赵高的身世之谜

《史记索隐》里记载“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忘其天下”。司马贞是唐朝人,他得出这个结果时,秦朝已经覆灭将近一千年了,所以赵高是赵国公子的事情是一个糊涂账,一家之言而已。有所寄托,到底夹带私货,还是确有其事,今人不得而知。


比司马贞更早的司马迁大概是鄙薄赵高所为,懒得介绍他的身世,所以赵高的出身写在了《史记*蒙恬列传》里“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按着司马迁的介绍,赵高出身低贱,哪里是什么王室的后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赵高不过是适逢其会,在乱世中给了秦王朝最后一击,至于“亡秦报赵”只是为亡秦加了一个美好的点缀罢了。

六国的愤怒

秦灭六国,大家都很不幸,所以各国都有所行动。首当其冲的便是秦国的邻居三晋。早在始皇元年(公元前247年)郑国作为间谍就被派往秦国,他游说秦王大兴工程以“疲秦”。可以推测,郑国只是六国间谍中的一个,其余明里暗里不知有多少。等到郑国的阴谋败露以后郑国有是否有“图穷匕首见”的后手我们不得而知。其后有燕国荆轲的搏命一击,接着便是韩国公子张良策划的的“博浪沙”事件,最后是楚国贵族项羽的终极杀招。六国的怒火从来没有熄灭,只需要一个时机,火山就会爆发。


秦国的灭国行动是血腥的,而有关赵国的“长平之战”在赵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45万人有水分,然而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青壮劳力已经伤亡殆尽,军备、生产不能为继,只要白起再进一步,赵国就此亡国。

将报仇的功劳算在赵高的头上或许可以稍稍抚平一下“长平之战”的伤痛。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样一来,赵高就多了一层面孔。


金锣山读史


赵高是和始皇从小一起长大的,但这个孩子很聪明,他渐渐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影子,嬴政的影子。

甚至而言,他了解嬴政超过了始皇本身。

嬴政在位期间,崇尚商鞅,注重法治,与吕不韦大有冲突,而赵高,极其了解秦法,在李斯重新校阅秦法时也是其中之一。

这个极其乖巧而谦虚有礼的太监,对每一个大秦栋梁都表现出敬重与低调。

他驾驶马车技术高超,才华出众,秦始皇秘书,家国大事如何?也都曾参与君臣会议,帝国政策,秘密,都经由他手。

他不误事,总是陪伴在秦始皇身边,依始皇的勤奋,每日的工作量之大,能陪下来的,也只有赵高了。

如此,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如果我们是秦始皇,遇到这样一个忠于自己几十年,每天陪着自己工作,衣食住行安排的妥妥贴贴的下人。

你会质疑他的忠诚性吗?更何况是从小陪伴到大的影子。

自秦始皇崩,赵高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迅速控制了皇帝,干掉李斯,大肆杀戮皇族,为的,是大位。

赵始皇帝的万世威名。

灭秦报赵这个命题本来就是错误的,诸侯国的位子与皇帝大位不能相提并论,赵高要的,是万人之上,这个世间能压制住他的,只有始皇帝。

在这个人死后,憋闷了几十年的变态心理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前期才能出众的赵高后期在帝国事务上如此愚蠢,人格无下限,完全不要脸,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秦灭亡,除了二世胡来,也有旧贵族的复国惯性有关,无论如此,赵高负有绝对责任。

但绝不是为了报赵。





寻料


也许是,但我不觉得赵高会有那么忠心。以史书来看。他应该是一个为让自己爬到更高才那样的。


草色荞麦面


因赵高是赵国宗室弟子,秦始皇灭了赵国,赵氏宗族成年人被杀,儿童被阉割,赵氏宗族被灭族,应考虑对秦皇暴政心存不满的报复行为,也应考虑赵高宦官野心极大,李斯小看了对手所以一步步计划得逞。秦始皇识人有误,断送了大秦的命运。


14885143955


赵高,应该说是被忽略的一个人!因为大家都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