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资源丰富,您知道有哪些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二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大冬寒寒

二十四节勤农事

不懂节令怎种田

————十二月农事部分唱词​


我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受身边文化氛围的影响,我特别喜欢河南的地方剧种。我最初喜欢戏曲主要受到了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的影响,在我小的时候,每周周末最开心的事也就是看《梨园春》,既有十多岁的小擂主,也有许多豫剧、曲剧、越调等派别的大师,可谓是百花齐放。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河南地区的经典地方剧种以及经典的戏曲作品吧!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这其中也包括戏曲。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共有地方戏曲、曲艺种类多达40多种,包括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怀梆、宛梆、太康道情、河南坠子等地方剧种,主要以豫剧、曲剧、越调、河南坠子等剧种为主。


豫剧


豫剧及经典作品介绍


豫剧是河南省最大的地方剧种,也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因其唱词通俗易懂,表演观赏性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除河南之外,还有山东、河北、陕西、新疆、广东、北京、湖北、贵州、台湾等两亿多观众朋友的喜爱。豫剧最初起源于河南开封,因最初唱腔的原因,又被成为“河南讴”。豫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其方言问题,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特色的艺术流派,主要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多采用上五音,豫西调多采用下五音,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把豫东调又划分为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豫剧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也涌现出了许多对豫剧发展有很大贡献的人物,例如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黑脸王李斯忠、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人物,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说《穆桂英挂帅》《刘墉下南京》《秦雪梅》《三哭殿》《大登殿》《五世请缨》等作品。下面我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豫剧


⑴旦角代表人物经典作品


文化部公布的豫剧六大旦角主要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阎立品、马金凤、桑振君。这是豫剧历史上著名的旦角,如今各自为派,唱腔各具特色。比如说陈素真老师的经典剧目《宇宙锋》、《三拂袖》、《凌云志》、《女贞花》等,常香玉老师的作品有《花木兰》《大祭桩》《人欢马叫》等,其余还有《秦雪梅》、《桃花庵》、《对花枪》等经典作品。


⑵生角戏代表人物及经典作品


对于豫剧,我最喜欢的还是生角这个行当,特别是豫东调,真假音的结合,唱腔铿锵有力,让人听了就爱不释手。当今豫剧生角主要代表人物有刘忠河、洪先礼、索文化、张枝茂、陈传明等人。经典作品主要是《刘墉下南京》、《火烧纪信》、《黄鹤楼》、《八郎探母》、《战洪州》、《打金枝》、《十五贯》等作品。我最爱的还是《刘墉下南京》,我手机里面储存的《刘墉下南京》全场戏听了四五遍仍然爱不释手。


豫剧


⑶净丑行当代表人物及经典作品


净角、丑角戏也极具特色,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净角戏我最喜爱的演员李斯忠,被誉为河南嗡,其代表作品有《下陈州》、《司马茅告状》、《包龙图坐监》等,可惜的是李斯忠大师留下来的影视资料很少。现如今优秀的黑脸演员很少,据我所知,兰力、张钰东还不错。


丑角戏代表人物是牛得草老师,其经典的作品有《李豁子离婚》《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现如今代表人物有李天方、海连池、金不换等。


曲剧及经典作品介绍


河南曲剧又是一大地方戏,曲剧起源于河南南阳(也有说起源于河南汝州),又被称为曲子戏。曲剧主要有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之分,大调曲子主要在河南南阳一带流行,小调曲子主要在洛阳一带流行,一南一北,也有“南牛北马”之说,南牛就是说的南阳曲剧团的牛长鑫,北马说的是洛阳曲剧团的马琪。对于我来说,喜欢曲剧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曲剧所独有的曲调以及伴奏乐器曲胡的声音。曲剧发展至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及经典作品,主要有:


⑴曲剧表演艺术家兰文祥的《包公辞朝》,这部作品栾川县曲剧团的演唱尤为精彩,其中里面的经典唱段要数”十二月农事唱段”。


《陈三两》剧照


⑵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张派经典作品。

张新芳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一生总是到处演出,为了戏曲事业鞠躬尽瘁,在曲剧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张新芳老师代表作品主要有《陈三两》、《祭塔》,张老师以其独特嗓音,给无数戏迷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其他代表性人物及作品。

除了兰文祥、张新芳外,还有丑角大师海连池、李天方、黑头大师谢禄等。其中海连池老师的《卷席筒》、李天方老师的《李豁子离婚》、《刘全哭妻》,曲剧黑头谢禄老师的《打銮驾》、《铡美案》、《秦香莲》等作品广为流传。


河南是一个戏曲大省,戏曲资源非常的丰富,如今在新媒体,互联网等影响下,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戏曲剧种也在不断减少,喜欢戏曲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今天的戏曲不容乐观。我一直认为传统戏曲作品有着他独特的吸引力,和今天的歌曲,电影,电视剧不同,戏曲更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应,历史的再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不少反应,可以这样说,戏曲艺术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年轻人戏曲爱好者,青年演员应该做好戏曲文化的宣传工作,不让我们优秀的戏曲作品消失。最后也祝愿戏曲事业越来越好,喜欢戏曲的朋友们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