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一代伟大的王子复仇悲剧

《哈姆雷特》由英国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历时三年的一部悲剧著作,也是哈姆雷特中所有作品里最长的一部,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代表作。它的问世也让莎士比亚一时盛名。世人常说,莎士比亚把世界上的悲剧和喜剧都写完了,后世的悲喜剧都把他的作品作为源头。名副其实的是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并称为“四大悲剧”。当然有悲也有喜,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和《威尼斯商人》也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

以为戏剧大师的成就之路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乱世出英雄”,这句话用在每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作家身上也是丝毫不差。孙膑的《孙子兵法》、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及弃医从文的鲁迅,每个有成就的作家身后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经历,他们感悟了社会的本质。莎士比亚没有曲折的成长经历,他做过的各式各样的工作也为他的文化作品创作做了奠基。

莎士比亚是在英国文化复兴时期的一个戏剧家,华人都尊称他为“莎翁”。在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作品《日出》、《雷雨》等作品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亚风格的影子,可以说莎士比亚是戏剧界的鼻祖,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

莎士比亚在文学领域上面的创作在小时候就有所表现。莎士比亚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破产他也被迫辍学,帮助父亲做生意、做教师等一系列社会工作,增长了他的人生阅历。莎士比亚年少时写了一首“打油诗”去讽刺当时的大财主。而这首诗没多久就传遍了整个乡间,人们信手拈来。莎士比亚也在财主的报复下离开了家乡。

正是这次背井离乡,让对戏剧已经十分熟悉的莎士比亚有了施展才华的时机。他在各种戏剧团里,担任演员、导演、编剧,最后与一农民之女结为连理。这一时期戏剧在当地兴起,莎士比亚也成了戏剧院的股东之一。

莎士比亚不断创作,一段时间后成为了伦敦的一家顶级剧团的演员和、编剧,而他为人的脚踏实地、才华横溢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即位后,将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改名为“国王的供奉社团”,也从这时起莎士比亚以及他的作品名声大噪。

英国大学人士米尔斯曾评论莎士比亚的作品:35岁以前的作品,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无与伦比的,并且能够和古代一流的戏剧诗作家相媲美。

莎士比亚的经典是妇孺皆知《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他的一生创作从喜剧作品到悲剧作品,在他人生的后期悲喜剧也被称为传奇剧,也是戏剧文化的最佳典范。他的作品被译成各类语言,在表演次数上更是远超其他戏剧家。

不同时期的莎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主题

一个人在年轻时,精力旺盛、活力无限,他的所作所为和创作都是带有积极上向、充满激情的色彩。在莎士比亚早期作品时代,英国的贵族王室和富商在联合中,国力强盛,数次打败了西班牙军舰,使莎士比亚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坚信着自己向往的人文主义可以实现。这一时期的《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带有一种乐观色彩。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中期,英国农村出现了“圈地运动”,王室贵族与富商的结盟逐渐地瓦解,出现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层生的现象。国王詹姆一世的骄奢荒淫,使得英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义,开始了社会动汤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现实愈走愈远,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逐渐由豁达明朗变为阴郁悲痛。代表作《哈姆雷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等作品的主题也不再是对人文主义的赞扬与向往,而是去重点批判社会的种种恶习。

在莎士比亚晚期,他用了毕生积蓄回乡购置田地与自己的妻子安妮·海瑟薇度过了余生。一生中,有过清贫,体会过荣华富贵,而自己的人文主义也彻底的破碎,不在向往世事生活而是隐退,写起西方经典的浪漫制作传奇剧,《冬天的故事》、《亨利八世》风格呈现出浪漫空幻的特点。

早期的莎士比亚在作品的创作上过于注重传统的喜剧风格,以至于自己的创作特点被埋没。景观作品中有巧妙地暗喻和构思,但是台词华丽不适合演员的在演说上的表现,语言上的缺陷造成了情节的不自然。在开创他自己的风格之后,也写出了中世纪西方戏剧种的 邪恶之气,他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传统戏剧完美融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对这两种混合风的最好表现。

莎士比亚将隐喻和象征夹杂在剧情的发展里,语言的形式也趋向于无韵诗,字节也在长短变化上有着极大的跨度,甚至出现了无规律的停顿与结束。但在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眼中是“更紧凑,更明快,且富有变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开始释放了灵活的张力,语句之中富有自然的效果。

《哈姆雷特》悲剧之经典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在央视一套的《朗读者》以生命为主题的一季,胡歌朗读了这一段经典的内心独白。

《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丹麦的八世纪,而莎士比亚借丹麦之名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社会书中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争斗也正反映了当时英国王室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关系,用一本书写完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揭示了封建王室与人文主义之间,为了掌权夺势的殊死搏斗,痛恶地批判了英国封建王室的邪恶之处。书中单纯善良的丹麦王子被现实的变故捉弄,性格变得复杂,对爱情和亲情也有着疑问,不断地绝望、彷徨和偏激。也是众多经历使他变得用足够的勇气去克服自身的弱点,奋力反抗,也能在生活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最终以生命的代价与邪恶殊死斗争。

《哈姆雷特》全书以悲剧为线索,也是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和奥菲莉亚的纯洁爱情在时势的压迫、邪恶势力的破坏和可怕的人性中死亡。从这份爱情里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状态和人性的缺点甚至是丑恶。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这辅助性的一笔在英国乃至整个戏剧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和具有深刻意义的一笔。哈姆雷特也是命运悲剧的典型人物,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态度前后产生了多次矛盾的变化。他对命运的开始态度,既不向善也不惩恶,给王室贵族这群人带来了灾难。他不停的咒骂着命运为“娼妓”,但却在“生存还是毁灭”中思考到要与命运弄人反抗,前前后后的突变,不得不让人思考,莎士比亚对命运的思考蕴藏了什么。

人的一生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上帝的安排,还有自身对命运的看法、对命运的态度,是个人天性的选择。

书中哈姆雷特是一位哲学家、王子、戏剧家更是推动书中情节发展的复仇者。他从小时出身高贵的王子,生活无忧无虑,身上有着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影子。莎士比亚却赋予了他致命的缺点,在面对困难时,他是自怨自艾,抱怨命运的不公。

人文主义色彩

《哈姆雷特》一书中处处都有着人文主义的色彩。哈姆雷特身上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他对待生命、神灵甚至仆人都有一颗善良的人,而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杀死国王娶了王后表现出的邪恶与哈姆雷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克劳狄斯在神面前忏悔自我的时候,哈姆雷特可以杀死他,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对神灵的尊重。而他对于人类的态度上,也是一种平等和反对压迫的思想。他的思想和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不谋而合,他看到了克劳迪斯对贫民的压迫和折磨,他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邪恶,他也看到了封建贵族的不平等原则。他将杀父之仇变为整个民族的拯救,他要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贵族的压迫。

奥菲莉亚赞美他: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是一个语言大师的一个很好诠释,他对作品的语言经过反复推敲与打磨: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十分符合实际。在见到父亲亡灵后得知真相,接踵而来的是对哈姆雷特母亲改嫁的讽刺和批判。而情节的灵动与丰富也是本书值得称赞的地方,以哈姆雷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两人组成了书中的三条复仇线索。能够广义的看出哈姆雷特的个人恩怨变为整个社会的意义、为一个民族的斗争。

《哈姆雷特》正是将富有人性、正义善良的丹麦王子撕碎给人们看,变成了一部悲剧。在某种程度上说,悲剧不是不幸,而是一种不一样的美。《哈姆雷特》也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誉为欧洲四大名著,被不停地演出、搬上影视,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