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听诊师”:在毫米间为高铁“诊脉”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23日电(宋启明)21日深夜,黑龙江省牡绥铁路寒葱河隧道内,刘国辉和两名伙计乘着升降机对隧道内的漏水点进行整治,隧道内幽暗阴冷,昏暗的照明灯下尘土飞扬,刘国辉的口罩和作业防护服上也蒙上了一层灰白色,今天已经是他连续坚守岗位的第45天。

  刘国辉是牡丹江工务段牡东路桥车间的一名党员工长,他的车间承担着哈牡高铁、牡绥铁路38座高寒高铁隧道的检查养护维修任务。近期,随着全国推进复工复产,哈牡高铁逐步恢复开行,为了及时掌握隧道内的设备变化情况,确保隧道和行车的安全,他们加大了对管内各隧道的检查频次,每天近 300名的高铁隧道技术人员,要对隧道内的通风、照明、消防、排水系统、走行板以及衬砌裂纹、渗漏水等设施进行细致的检查整修根治。

  进入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为了及时发现解决隧道病害,确保高铁列车运行安全,刘国辉带领他的20多名工友,每天在夜间“天窗”时间,在管内隧道进行“往复式”检查。

  隧道壁最小的裂缝仅为2毫米,加上光线昏暗,肉眼极难发现。他们使用隧道裂缝测试仪,如同医生使用的听诊器,一点点在隧道壁上检测,通过回声波判断隧道内部情况。如果发现肉眼可见的裂纹,就通过塞尺测量裂纹宽度,再注胶处理,保证隧道设备状况稳定和铁路运输安全。

  疫情期间,刘国辉在工区连续驻守了一个多月,每天在隧道里摸爬滚打,他觉得,自己虽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站在疫情救治的第一线,但同样保障家乡铁路的安全畅通,每一米线桥设备状态良好,每一辆通行列车安全平稳,这些一样是为抗疫出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