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認真一點不好嗎?大鵬這部《大贏家》給出了完美答案

做人認真一點不好嗎?這是大鵬在《大贏家》裡提出的問題。

一部電影,兩個角色,大鵬演了一齣戲中戲。

身為普通的銀行職員,他按部就班,始終堅守原則和底線。

不符合放貸條件的貸款絕不會通過,哪怕最後會影響銀行同事的獎金。

嚴謹嚴謹,果然人如其名,對工作一絲不苟,認認真真。

但是影片中的嚴謹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

首先是行長的批評,指責他不懂變通,只知道程序,不考慮結果。

行長甚至放話,結果遠遠比程序重要,只要結果是好的,弄虛作假也是可以的。

伴隨行長的否定,是職場同事們對其的集體忽視和孤立。

因為認真的言行如一,不知不覺間,他得罪了很多人,卻始終不覺得有錯。

憨憨的、傻傻的、呆呆的,這是身邊人對其的深刻印象。

回到家中,父母也不覺得這樣的兒子令人驕傲,以沉默相對,而不是溫情脈脈。

職場和家庭,都沒有給予嚴謹足夠的理解和包容,這個角色也很無奈。

大鵬的第一個角色太真實了,真實到沒有亮點,我們身邊也不乏嚴謹的普通人。

但如果將普通的老實人放在一個極端的情境當中呢?

這就引出了大鵬的第二個角色:劫匪,而且是搶銀行的劫匪。

搶銀行的橋段,我們在香港警匪片裡見多了,好萊塢大片中也有不少。

但《大贏家》顯然不是動作片,也不是警匪片,司空見慣的橋段能玩出什麼花樣?

讓一個認死理且認真辦事的老實人,去搶銀行吧。

同時還加一層戲劇衝突,不是簡單粗暴的搶,而是在演習中扮演劫匪的形象。

演習的目的在於模擬真實,以便於在真實發生的時候可以高效的應對。

正因為演習只是模擬,在執行的過程中又容易陷入徒有形式的毛病。

行長覺得演習僅僅只是演習,走過過場就可以輕鬆聊事兒。

在他眼裡面,警察同志的臉面最重要,自己這邊只是配合工作,而已。

至於過程,完全不重要。

這不是行長一個人的想法,幾乎在場的所有人最初都是這麼認為的。

有銀行的櫃員想早點下班去約會,恨不得嚴謹趕緊將自己擊斃。

有警察覺得只是形式嘛,差不多就得了。

有特警認為,十分鐘就能解決戰鬥,並解救人質,結果導致行動失敗。

但男主角嚴謹獨樹一幟,堅持工作就是工作,就得踏踏實實去做。

他所追求的真實,和大家習慣的虛偽,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容忽視的是,如果警察局長不站在嚴謹這一邊的話,可以說,演習就是個笑話。

局長所代表的的反而是虛偽背後的真實,演習就是實戰,這就是客觀現實。

在局長的權威下,警方才開始認真,並漸漸入戲,反思真實的意義。

演習只是演習,這沒錯,問題是,但真實的搶劫案發生時,該當如何?

嚴謹的認真,讓警方行動的難度係數越來越高,挑戰越來越大,還是兒戲嗎?

真實的警匪不會按套路出牌,情況只會更復雜,嚴謹實際上是在幫他們成長。

到最後,就連行長的虛偽也被揭穿。

在真實面前,其實一切虛偽都是站不住腳的,短暫的便利只是眼前的風景。

所以說,相比較《大贏家》的喜劇感,其內在對真實感的執著反而最有現實意義。

投機和討巧,也許是讓我們順風順水,但這可能也是一個錯覺。

久而久之,我們只會陷入機會主義的漩渦,一旦爆發,可能就是致命一擊。

就像那筆沒有放出的貸款,最後反而救了行長一命,當然,也救了嚴謹。

笨辦法看似笨一點,或許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