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特别重视学习,他说自己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为如丘之好学者。”(《论语·公冶长》)忠诚老实的人很多,勤勉好学的人太少了。所以,平庸的人多,杰出的人少。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是他成为圣人的重要因素。孔子欣赏好学的弟子颜渊,言传身教弟子如何学习,不愧是一个大教育家。《论语》提到“学”字64次,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孔子学习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后天的刻苦学习才会有丰富的知识,才会有做人做事的本领。

(一)学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

孔子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好学,则一切缺点可能改掉,一切不足可望弥补。如果没有学习来辅助品德修养,不但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而会走向反面。

孔子指出不学习,优秀的品格就会变成六种毛病: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仁”是孔子的毕生的追求,他说仁者爱人,有些人过分仁爱,不分是非善恶,就会容易被人愚弄,对敌人心慈手软,反受其害,像农夫和蛇、东郭先生与狼。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知(智)”,聪明有智谋,但这类人容易恃才傲物,行为放荡不羁。常说“文人无形”,就是此情景。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信,诚信;贼,伤害。不论什么时代没有“信”都是不行的,过度的“信”就是一种固执,就会出现尾生之信,因拘泥于小信而伤害自己。信要符合义,如果信违背了义,就是小信,不值得提倡。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直,直率;绞,说话尖刻。一个人太直了,不学习,就没有涵养,难免说话刻薄,尖刻刺人。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勇敢;乱,祸乱。没有勇气,干什么事情都会畏手畏脚,是干不成事的。但是,有勇无谋是蛮干,不是闯祸就是惹祸,孔子是极力反对的。子路问孔子,假如将来有一天孔子要去打仗,带谁去?子路是一个军事人才,他以为一定是带他去。可是孔子说,他是不会与子路这种不知死活地去冒险这样的人一起去,他欣赏遇事谨慎、有谋划的人,十分担心子路不得好死。果然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砍成肉泥。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刚,刚强;狂,狂妄。一味地刚强,就会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仁”、“知”、“信”、“直”、“刚”、“勇”构成儒家完整人格的六个方面,不论哪一种品格都是孔子提倡的非常优秀的品质。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运用这些优秀的品质,很容易偏执一隅,走向极端,造成危害,从而使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种弊病。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个人修养行为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二)学习可以增长知识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第一类人,天资聪颖,好像不用学习,什么都知道,这是天才;第二类人,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第三类人,遇到困惑了才急着学习,是临时抱佛脚;第四类人,遇到困惑了也不学习。

第一类人并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只不过是悟性好,领悟得快,好像没有学习,实际上是他的学习速度比一般人要快而已。大部分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都需要通过学习增长知识,第二、三、四类人都是属于这种情况,为什么要分为三类,是因为这三类人对学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第二类人是主动学习,第三类人是被动学习,第四类人是干脆就不学习。第二类人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孔子就谦虚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自己不是生来什么都懂,而是喜欢学习古代文献,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知识。第三类虽然是被迫学习,但学习了,能够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也是不错的。最不可救药的第四类人,不学习就永远愚昧无知下去。

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人们,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学习,永远什么也不知道。

(三)学习可以增长才干

人类的一切能力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习《诗经》,不懂得怎么说话。在春秋时期,说话是一门重要的技术活,诸子都是语言来游说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行的。出使别国主要靠外交辞令,特别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会能言善辩,从中斡旋,是很维难完成使命的。《诗经》语言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是增强语言表达的好教材。当时,上层社会把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作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孔子把《诗经》作为教育弟子立言、立行的标准教科书,孔子教育儿子和弟子,通过学习《诗经》,能说话,会说话。

孔子教育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是社会规则和做人做事的规范,不学习礼就不懂得礼,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不仅掌握了生存发展的技能,还能够安身立命,为社会出一份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