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郑成功是倭寇,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历史一书生


自古以来,人们给郑成功定义的标签都是“收复台湾”、“反清复明”等,从这些标签中可看出郑成功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而倭寇几乎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厌恶的,为何高晓松称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他的依据是什么?

众所周知,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被明朝招安前是个名副其实的海盗,他的势力范围遍及我国东南沿海。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生活在日本,而且还娶了一个日本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郑成功的母亲。以现在人的视角来看,郑成功算半个日本人。也正因此,高晓松断言郑成功是倭寇,但笔者认为仅凭这个原因是不足以使大众信服的,甚至这还有点偷换概念的意味。

首先,何为倭寇?倭寇一般是对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或南洋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他们除了在沿海劫掠以外还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又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所以用表示外来侵略者的“寇”字来指代他们,合称“倭寇”。按照这个定义,郑成功就不可能是倭寇。

一来虽然他有一半儿的日本血统,但中国自古以男系家族为血缘纽带,郑芝龙乃中国福建人,所以郑成功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来郑成功自四岁起就回国生活,并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

三来郑成功从未在沿海劫掠,尽管他的父亲郑芝龙早年有海盗的行径,但于崇祯元年(1628)击败明朝后,就先后被招安为海防游击和总督。此后失控多年的中国南海秩序得到重建,甚至出现“商舶出入诸国者,得芝龙令乃行”、“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的大局面。所以郑成功是在官方认可下长大的,而且他长大后还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名正言顺的维持着南海的秩序。

四来在明朝多数官方档案,如《明实录》中,“倭寇”一词只多见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到天启年间,已很少出现。也就是说,在郑芝龙、郑成功活跃的天启、崇祯及南明时期,所谓“倭寇”是非常少见的,更构不成边患。

其次,郑成功非但不是倭寇,还为明朝的海上贸易与航海事业推波助澜。他建立了严密的商业体系,不仅开拓了山、海两条路线,还沿着这两条路线分别设立了5家商行。其中“山路五商”在杭州及其附近,负责外贸物资的采购,“海路五商”在厦门及其附近,负责物资的出口。他主要与日本、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与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往来较之前者要稀少些。

另外郑成功还大力打击海盗,保护正当海商的利益。明朝灭亡后,他以南明政权的名义对海商进行管理和保护,对于交税的海商,他会颁发具有贸易许可证性质的“国姓票”,若这些人的船只在海上遇到海盗,他会派兵前去保护。荷兰文献记载,“(Soulack)彻底被从海上清剿出去,此事令海商特感兴奋,因为海盗以前使来此地的航道失去安全,使那些海商遭受损失。”Soulack(苏利)是荷兰在中国海南沿岸的海盗团伙,因抢劫过往的中国船只,被郑成功出兵剿灭了40艘战船。

郑成功在我国历史上绝对算是爱国英雄,对于这一点高晓松在节目上也表示赞同。而这就与他之前的“倭寇说”相矛盾。既然都承认了人家的丰功伟绩,又何必要“诋毁”人家呢?


邓海春


自然是不对的。

首先要搞清楚“倭寇”的定义,现在大多数人对倭寇的理解是字面意思“日本侵略者”,其实并不准确。史学界对“倭寇”的定义泛指明朝时期寇乱沿海的海盗,这些海盗统称“倭寇”。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倭寇”绝大部分是中国人自己。戚继光,胡宗南,俞大猷等人“抗倭英雄”所抗之倭也绝大部分是中国人自己。当时的“倭寇”分为“真倭”和“假倭”,真倭是日本失意的武士(俗称“浪人”)和渔户,但真倭的数量非常之少,大多还是作为假倭的雇佣军存在的;而假倭则是当时沿海的一些富商和渔民等,这些人才是明朝“倭寇”的主体力量,这些人祸乱海上,抢劫过往上船,并上岸烧杀淫掠,坏事做尽,给沿海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当时“倭寇”中最大的首领汪直就是中国人。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确实是海盗出身,干的也都是海盗的事情,抢劫上船,上岸烧杀抢掠都没少干,从当时对倭寇的定义来说,郑芝龙算是倭寇中的一支。

但是后来郑芝龙接受朝廷招安,从倭寇洗白为官方军事力量了。

郑成功作为郑芝龙之子,不能一以论之,哪怕郑成功也曾劫掠过商船,却不能抹杀他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

说郑成功是“倭寇”,显然是不当的。


九尾读正史


描述:娘是日本人,爹做过海盗,因此,专家说郑成功是倭寇……这句推论本身就有逻辑错误……

所谓倭寇,是指元末明初,日本流浪的政治上不得志的武士阶层,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烧杀抢掠海盗行径的日本武士浪人……

后来,倭寇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大奸商和贪官污吏相互勾结,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严重海防边患。……

郑成功(1624年——1662年),的确有日本人的血缘,可他是中国人的血统,其父郑芝龙,曾经是大海盗,也曾经与日本女人田川松结婚,育有一子即郑成功……

六岁以后,郑成功被接回福建泉州生活,其父海盗出身,曾被明朝招安,后又投降清军,被杀死……其母遭遇清军追击,拒绝投降,剖腹自杀,这也是郑成功至死不降的原因之一……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是在清军入主中原初期,是抗击满洲贵族对中原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各族人民的烧杀抢掠和屠杀,是正义的行为,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166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促进台湾的开发,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与其父郑芝龙是截然不同的,郑成功的部下,难免良莠不齐,也混迹了许多海盗,与海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绝不能把郑成功称之为倭寇!!因为,倭寇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边患,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是义举,是正义的……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有人说郑成功是倭寇,完全是错误的,是罔顾历史事实,混淆了郑成功抗清义举与倭寇的本质区别……




逛一逛3


是啊,郑成功是倭寇。你这么说你觉得站得住脚也算对,毕竟他老子是海盗起家么,手下有倭人实在很正常。

明末的海上,有多少海盗势力?在与日本的贸易过程中,倭人和大明百姓之间的联系是十分频繁的,毕竟日本当时对大陆商品的需求是很旺盛的。

但凡在海上讨生活的人、与日本的来往是密不可分的,但你要说倭人就是倭寇,那这就太过极端了,中国人里也有强盗,难道就能说中国人全部是强盗了么?

无可厚非,郑成功的出身不算太好,他们家郑氏集团是亦商亦盗的存在。但从郑芝龙投降满清以后,郑氏集团分崩离析,主要的势力都被郑彩继承了。这个时候的郑成功是从新起家抗清的。

不能因为血统的缘故,就无端去指责一个人,把他归结成为一个“另类”。看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主要看他一生做了些什么事情。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血统论出身论这一套?

农民出身的难道就活该被歧视?富二代出身难道就应该受追捧?这是什么价值观?

再者而言,郑成功短短39年的人生之中,大部分时候主要做得事情是抗清,不过现在一部分人都能说郑成功抗清是民族罪人,是阻碍民族团结了,想来给他再套上个倭寇的身份也没什么问题。

现在的人真的什么都敢说,完全不知道良知是何物?倭寇的概念都闹不清楚,就瞎往民族英雄上套,真是背祖忘宗,无耻之极。

如果没有郑成功驱逐荷兰人、经营台湾,台湾可能还会一直游离于中国之外很长一段时间,如今把他打成倭寇的人,岂不是在说历史上的台湾最先垦殖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咯?

郑成功不是倭寇,也不可能是倭寇,他母亲是日本人,这是事实、但他母亲也是一个正直的人,郑芝龙投降满清的时候,她宁死不降,最后死在了乱军之中,这真的比当时很多人都了不起?

现在有的人表面上披着中国人的皮,说的话做的事情都是在给祖宗抹黑,真的很让人寒心!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倭寇究竟是什么,如果当作字面理解,以为是倭奴国来的贼寇,或者说是日本侵略者这句话就是往英雄身上泼脏水了。

实际上,倭寇的本意是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的海盗,他们中有很多日本人,所以被这么称呼。但实际上他们很多都是中国人为首,雇佣一些日本浪人。那么具体到郑成功,他父亲就是大海盗郑芝龙,母亲又是日本人,班底也符合倭寇这个词在当时的外延。所以这个提法标题党幽默一下没什么,郑成功父子是王直那样手下有大量日本人的大海盗,使用倭寇这个词的本义没什么。

但引起的误会就大了。因为倭寇这个词和日寇几乎是同义词,而后者在现代就是日本侵略者的含义。这么说容易造成岐义。而且也有所谓郑成功是日本人的歪理邪说,就涉及更多了。不过也别过份纠结,不用拿着德意法西斯的定义去质问古罗马的执政官为何用法西斯象征权力。

综上所述,郑成功说倭寇定性并无不妥,但在倭寇这个词本身容易引起误会的前提下,我反对这种措词方式,用不带国别色彩的海盗出身这提法就好。

英雄不怕出身低,没必要为贤者讳,海盗出身影响不了郑成功的民族英雄评价。


pegasus1


郑成功这人我觉得是被我们后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夸大了,真实的郑成功我觉得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我们都把他标榜为抗清英雄。如果历史真的允许他做大,他会成为一代奸雄。

郑成功有日本血统,他生母就是日本人,而且台湾是在郑成功起才正式由汉人治理。所以也正是因此,两岸和日本对郑成功的评价才这么高。

真实的郑成功人怎样呢?郑成功起兵反清是在他父亲郑芝龙被满清扣押后。郑芝龙海盗出身,在福建拥兵自重,后来拥立隆武帝,我们知道隆武帝是南明少有的开明的君主,只是可惜生不逢时,而且落到了郑芝龙手上。郑芝龙操控着隆武小朝廷,他自己大权在握,俨然就是挟天子而令诸侯。

郑芝龙商人出身,他没有民族大义,他的所有决定都是冲着利益而去。当他看到恢复大明无望,而且满清统一中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在清兵还没打到福建之前就准备投降。他投降不仅仅是狭福建一个省,他准备把隆武帝这个大礼一并送给满清。隆武帝也不是傻子,一看架势不行只有开溜,逃往江西,由于仓皇出走,加上也没啥军队护卫,结果造成在江西被俘。所以郑芝龙这人不是汉奸是什么?

在清兵进入福建,郑芝龙为了显示投降的诚意非但不抵抗,而把闽北各个关口的重兵全部撤走,我们知道闽北很多关卡是易守难攻的。结果造成清兵觉得莫名其妙,轻易地就进入了福建。这时候郑芝龙不是和清军暗通来往,而是明通往来。他亲自跑到清兵大营幻想着这下可要被新朝廷封王拜相了,结果他玩计谋玩不过满清,被满清给耍了。郑芝龙虽然是福建一方的领导人,但是不代表他手下的所有将领都喜欢投降,此时福建还有很多将领是不想投降清兵的。所以郑芝龙一到清兵大营就被软禁起来了,满清想用郑芝龙来要挟那些不愿投降的南明将领。

而郑成功是此时发迹起来的,他收拾父亲的一些残兵,吞并了一些以前他父亲的将领,然后收拢人心,不觉得反清复明在当时还是有市场的,所以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帜,经过一系列运作,郑成功逐渐在闽南地区做大。郑成功在闽南做大得益于当时南方各省反清势力死灰复燃,其中浙江闹得比较厉害,所以福建清兵兵力比较薄弱,满清当时也是顾首不顾尾。所以郑成功后来几乎超过了他父亲所控制的领地。在全国打乱时郑成功闷头发大财。

这时候云南有一个将领叫李定国,这人比较牛,几乎是明末战神,在很多劣势的情况下把满清打的大败。永立帝即位后局势越来吃紧,李定国决定主动出击为朝廷赢得更大生存空间,他领兵攻打广州,在出兵前他就派人联系郑成功,要它从粤东出击,李定国从粤西打,两股力量配合拿下广东还是很有希望的。结果郑成功此时完全不讲名族大义和国家存亡,在李定国多次派人来联络后才蜗牛一样出兵了。他完全是观望态度,结果李定国围攻广州苦攻不克,后来满清援兵到来,李定国大败而去。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干的事。

事实上南明还是有很多次翻盘机会,但是郑成功只是做他一方诸侯,从没有配合其他反明势力。他虽然在反清上好像作为不大,但是他我绝对不会投降满清,不是他不想,是他父亲郑芝龙就是前车之鉴,郑芝龙在被清兵囚禁期间,曾多次写信要求郑成功投降满清,均遭拒绝,后来满清看郑芝龙作用不大了,就把他杀害了。

所以不管什么原因,郑成功都不会投降满清。后来各方反清势力均被满清逐个消灭了,放眼中华大地,还在举着反清大旗也只剩老哥们一个了。在他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在大势将去的时候他还作为了一把,他领兵北伐,一路所向披靡,打到了南京,后来由于战略失误在南京城下大败,此时他也几乎赔光了大部分家底。所以仓皇逃回闽南,此时满清跟着就杀来了。郑成功所占领的领地逐渐被满清收复,此时郑成功放眼大陆几乎无立锥之地,这时候打台湾来了一个人,告诉了他台湾方面的情况。台湾当时被荷兰人占据,岛上兵力有限的很,好像就是几百人而已。郑成功权衡再三决定为了生存打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对于中国历史是有功,但是当时也是他不得不走的一步,因为占据台湾与大陆隔着天堑,满清想消灭他也不是那么容易。


高宗1986


满清康熙二年,基本上中国大陆,已经被满人全部占领了。

但是,也就在这一年,一支明朝旗号的船队,从福建沿海的厦门、金门出发,扬帆直指台湾,在台湾继续坚持明朝政权的旗号20多年。

这支船队的领导人?名字叫郑成功。

这就是中国历史教科书里,又一位被称为民族英雄的人物。

其实郑成功特别有意思,他是中日混血儿,他不是纯种中国人,他爸爸叫郑芝龙,是当年东南亚的大海盗,郑成功的妈是个日本人,日本平户人,小郑成功长到六七岁的时候才回到中国,脱下和服穿上明朝的服饰。

接下来你懂的,学习汉语是肯定的,他为什么回国呢?他爸爸被官军招安了,因为很多人造反的目的:最后就是为了被招安。

注:先反体制,然后招安了之后,混到体制内,这样的话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他爸爸被招安后封为“总兵”,没多久,崇祯皇帝殉国,然后弘光政权建立,清兵大军南下,接下来弘光政权也灭了。

弘光政权一灭,郑成功的爸爸在福建,就拥戴福建的唐王,建立了唐王政权(年号隆武),郑成功他爸爸有拥立之功,这功劳太大了,所以皇帝封他为“太师”,意思是皇帝的老师,执掌隆武政权的军政大权。

郑成功的爸爸是海盗出身,少不读书,哪儿有什么君臣礼节?这皇上又是他立的,大权又在他手里,所以郑老爹,对这皇上很不礼貌,根本就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反倒是郑成功,因为他爸爸被招安之后,回国读书,然后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懂得君臣之义、夷夏大防,所以对皇上非常恭敬,这皇上特别感动,心想,你跟你那贼王八出生的老子,真不是一根肠子爬出来的,你爸爸咋那样,你咋这样呢?

我太喜欢你了

皇上说,要有公主,我一定招你做驸马,可惜没有,这样得了,我虽然不能招你做女婿,我认你做干儿子得了,赐之国姓,从今天开始,你别姓郑了,你跟我一样姓朱,并且给他取名“成功”,他原来的名字叫郑森,改名叫朱成功。

意思是:反清复明一定成功。

赐爵延平王,一字王是亲王,两字王是郡王,延平郡王,封为王爵。

然后告诉郑成功,你作为政权的基础,卿家去外地练兵,练点不听俺“皇上”指挥的兵,将来好辅佐你干爸爸皇上我反清复明。

郑成功就去外地练兵去了,练兵的时候,清兵大军继续南下,从浙江入福建,他这个贼王八老子,流氓本性发作,哎哟!一看清兵大军来了,我挡不住,咋办?把皇上一捆,投降了……

郑成功在练兵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痛哭昏厥,醒来之后,有人给他递来一封信,老爹给他写来的劝降信,让他投降,信上写郑成功的弟弟,还有好多人也都跟着一块投降了,说咱们投降吧,全家能团聚,而且不失荣华富贵之类的话。

郑成功看完书信,把这封信一撕,下令全军穿白挂孝,给皇上戴孝,然后军营当中坚起一面大旗,上书四个大字:杀父报国。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不尽孝了。

接下来郑成功率领部下,开始北伐,一路北伐就打到了南京,真不得了,当时清军正是风卷残云之势,郑军打到了南京,郑成功率领部下,祭奠了明太祖的孝陵,然后面临长江,郑成功慷慨赋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据说,郑成功这个时候,南明另一个政权,鲁王朱以海的兵部尚书张煌言,两人合并一处,17万大军围住了南京,南京城里清军只有4万,当时南京京城的清军将领,二江总督就使诈,跟郑成功说:按照大清国法,我守城满百日出降,家属不被追究,所以你宽限我几天,我一定归降,我也是汉人,我愿意归降大明。

郑成功这一下就松懈了,中了人家的缓兵之计,结果人家清军趁夜劫营,郑军大败,十几万人马损失惨重,数员大将阵亡,一路退 退 退,就退到了福建沿海的厦门、金门两个小岛。

两个小岛要养活十万军民,十分困难,几乎可以讲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正好台湾岛上来了人,给郑成功献地图,请求国姓爷出兵,收回台湾。

台湾自明朝天启年间,被荷兰人占领,已占38年了,台湾岛上的汉族遗民,也曾经发动过起义,但是由于装备落后,被荷兰人就给镇压下去了……

这一次岛上来人,向郑成功献了荷军的布防图,郑成功对台湾的形势,十分了解,而且他也觉得,既然厦门、金门两个小岛都守不住,最好就到台湾去,作为抗击清朝的基地,所以郑成功就在康熙二年,率领2.5万大军,打败了荷兰人,就把台湾收到了自己的手里。

台湾收回来半年后,郑成功就病死了,儿子郑经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然后在台湾建立了一个偏安的小朝廷,表面上还用永历年号,实际上在大陆的几个小朝廷皇帝都没了,只有“监国鲁王”朱以海到了台湾,但是也就跟囚犯差不多,做了食客,困居起来。

所以郑氏父子两代,等于就成了台湾的土皇帝……

但是这二代人,在台湾保境安民,发展文教,从大陆招揽遗民,开发建设台湾,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大陆都是大清了,只有这个地方,还是打着明朝的旗号。

康熙皇帝几次派遣使臣,招降郑经,康熙提的条件很优厚,其实跟今天一国两制差不多,郑氏子孙世守台湾,但是郑经本人要登岸(类似于人质)你要回大陆,你的子孙以守台湾,但是郑经不干,郑经说:愿比照朝鲜、安南(越南)等外国例,称臣纳贡。(不愿意剃发易服而改元)

等于闹台独了,康熙岂肯答应?汉人一天不彻底归降,睡不着觉啊,万一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呢?

所以后来康熙皇帝,派原来郑成功手下的大将,靖海侯施琅(归降派)率军在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手里)把台湾收回了。

收回之后,康熙皇帝还为郑成功题写了挽联,这个挽联写的非常棒:

四镇多异心

两岛屯师

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

一隅坑志

方知海外有孤忠

四镇多异心?当时南明,四个手握重兵的大将,最厉害的就是“宁南候”左良玉,麾下70万人马,不抵抗清军,跟大明朝廷不一条心。

只有郑成功,厦门、金门两个小岛,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差一点就光复了东南半壁江山。

诸王无寸土?唐王、鲁王、福王、桂王,无寸土,打得到处跑,而郑成功在台湾那个小岛,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所以我们看到,康熙皇帝,对郑成功抗清的行为,不但没有批判,相反是高度赞扬。

不管怎样讲,到了1683年,中国版图之内,打着明朝旗号的地方没有了,基本上全部归降了!


长江一口


天下倭寇,百人中倭人只占四五,这都算多了,其他皆是汉人海盗,明史等早有记载,所以明廷后期闭关锁国,清理沿海!说他是倭寇海盗,也确实是,说他是民族英雄他也是,功德以掩盖了瑕疵!所以他是英雄好汉!明朝末年日本本土最大的海盗集团是中国人,有三万洋枪队,日本小藩镇将军见到都要低头迎接,后背袁崇焕骗说一起抗金至中国害死,详情请查看明史,袁崇焕传记,都有记载,英雄都有丑事,但不妨碍他是英雄!在美如天仙的女子也会拉屎撒尿,放臭屁,在壮实的汉子也会得痔疮前列腺!无妨,无妨!


中国新疆欢迎您互


因为郑成功有日本血统就说他是日本人,是倭寇,这个说法不对,郑成功是明朝官员,效忠明朝,他反清复明,从没有以日本人自居自然是中国人。

这个说法混淆视听,说郑成功是倭寇的人,不仅仅是哗众取宠 抹黑民族英雄郑成功,而是卖国,用心险恶,纯粹是精日分子。用意很明显:郑成功是日本人,也就是说,明朝末年,台湾就己经被日本人占领,就属于日本的领土,清朝统一台湾,是占领的日本领土。

那些父母双方都是中国人,从小在中国长大加入了外国国籍的人,你能说他是中国人吗?

在抗美援朝时,有一个叫“吕超然”的美籍中国人军人,他所在的美国部队被志愿军包围,他用中国话使志愿军认为是自己人,结果志愿军吃了大亏,你能说他是中国人?

郑成功父亲是中国人,关健是他打的是明朝的旗号,是为明朝收复的台湾。


南极冰火


很久时间前了吧,高晓松在一期《晓说》节目上说过:“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

这句话在网上可谓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时众说纷纭。

毕竟人家高晓松先生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他的节目《晓说》拥有广大的收视受众,比起我们这些草根自媒体从业者,高先生才是不折不扣的意见领袖。因此那段节目播出之后,这句话在网络上很快就流传开来,而且围绕这句话展开的众多讨论可谓是有褒有贬,赞同者与反对者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高晓松评价郑成功的这句话到底是否正确、符合不符合史实呢?


先看看“倭寇”的定义。

什么是“倭寇”?“寇”的意思,盗匪;“倭”字不用多说了,中原王朝对东洋人的非褒义称呼。加在一起,倭寇的意思,就是东洋流窜过来的盗匪。

历史上倭寇盛行的年代,从元朝开始,一直绵延到明末时节。我们经常把他们定义为打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由日本盗匪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无业游民组成的军事性质的团伙。“倭寇”这个名字从那时发明以后,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得到“发扬光大”,我国民众也把这个称呼送给了新时代的侵略者,借以表达对他们的憎恶之情。

我们可以得到这个结论——虽名为倭寇,其实明朝的倭寇来源鱼龙混杂,既有日本来的盗匪、浪人、商人、渔民,更多的还是我国东南沿海当地的渔民、流民、盗匪和无产者,“倭寇”这个称谓是对他们的一个统称。

由此可见,“倭寇”也分广义狭义,可以简单点说,狭义上的倭寇,就是日本人,广义上的倭寇,也包括中国人。

说“倭寇”定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阐述一点,郑成功本人是百分百的中国血统,或百分百日本血统,或中日混合血统,对他是否符合“倭寇”的定义,并不重要。

我们不应该关心他来自哪里,而是要聚焦于,他究竟做了些什么。

还是要介绍一下郑成功的出身,从郑成功的父亲说起。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就在日本从事贸易,算是定居在日本,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

虽说郑芝龙生活在日本,但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郑芝龙的妻子虽然是日本人,但是很凑巧,她是由在日中国人收养长大的,所以郑芝龙的妻子不仅懂得汉文化,而且还算颇有造诣,这对以后的郑成功的成长教育影响极深。

郑芝龙从事什么贸易?其实说穿了,就是活跃在东南沿海和日本之间的海商兼海盗,套用上文的概念,郑芝龙即属于一个广义上的中国人“倭寇”。

那时候郑芝龙已经有了很强大的私人海军,而且颇具规模。明朝朝廷无力降服郑芝龙的军队,于是便转为招抚,郑芝龙也觉得这一行没前途,便脱离了海盗的身份,成为了明朝朝廷的一名官员。但是好景不长,后来清军入关,郑芝龙又投降了清军。

作为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不认同父亲的投降之举。他或许是为了感激明朝朝廷的知遇之恩,也或许是他认为作为明朝的臣子应当有自己的气节,一臣不能事二主。所以在清军多次招降郑成功未果之后,便软禁了他的父亲郑芝龙,想用郑芝龙来威胁郑成功,最终郑芝龙被清朝官员所杀害。

父亲死后,郑成功率领父亲郑芝龙的余部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继续进行抗清斗争。对于当时的天下来说,清朝的统治已经是大势所趋,即使郑成功有父亲旧部的支持、有领导部队作战的才能、本领,却也无力抗衡一个偌大的朝廷的镇压,于是在清军一次次的围剿之后终于不堪承受,开始节节败退,最终郑成功的军队只能退守到厦门、金门一隅。

但郑成功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倒激发了抗争心理,无论是面对清军的威逼还是利诱,他绝不妥协。在清军的绞杀下,为了开拓新局面,找一个稳定的抗清基地,他把目光放到了海峡彼岸的台湾岛。

当时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已经占据了台湾,郑成功毅然决然的率领自己的军队与荷兰海军作战。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他最终击败荷兰海军,将荷兰海军赶出了台湾,成功收复了宝岛,立下了不世奇功。

对于台湾民众来说,郑成功担得起英雄二字。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措使台湾民众避免被他国统治,最终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所以在郑成功去世之后,台湾专门为他建立庙宇来祭奠他、铭记他的丰功伟绩。


郑成功对宝岛回归大陆怀抱所起到的积极意义,怎么盛赞都绝不为过。

纵观郑成功的这一生,再来回顾高晓松评判他的这句话,很明显是有失偏颇。虽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海盗,可以被认为是广义上的“倭寇”。

但这“倭寇”二字在郑芝龙成为明廷官员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最终的“洗白”和救赎;作为他儿子郑成功,则是从与降清的父亲郑芝龙决裂的那一刻起,就从一个官二代提升为抗清领袖,从收复台湾的那一天起,则再次升位为民族英雄。这几个关键点,务必分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继续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与大陆的满清政权斗争到底,自然要持续在东南沿海一带登陆袭扰,假如我们站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视角上来看,郑成功当然是一个该死的“倭寇”。

但假如这个该死的“倭寇”奋起余勇,掀翻满清统治,等待这位民族英雄的最终待遇,将是高高在上的汉家皇权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