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建立明郑王朝,为何不起义称帝?

事说历史


一、朱明王朝一直有后裔,有政权延续,南明小朝廷一直都在,其称帝缺乏合法正统理由;

二、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吧,郑成功一直为了风雨飘渺中的明王朝南征北战,他于永历十六年五月(即1662年6月23日)病逝,享年39岁(同年1662年6月1日,永历帝被勒死,南明政权灭亡)。但郑氏政权一直奉南明永历政权为正朔,使用永历年号,一直到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


萌哥蛋蛋看世界


首先,题主的问题有些不妥,明郑王朝的说法是不对的。自康熙之后,称呼“郑成功”,但这个名字是错误的,只是满清统治者为了贬低污化这位民族英雄,而擅自起的名字。这位英雄的名字是朱成功,称“国姓爷”,是大明王朝的忠臣,怎么可能自立为帝呢?

说起国姓爷,现在有很多误读,国姓爷原名郑森,出生于日本,其父籍贯福建泉州,是明末著名的海盗头领郑芝龙,于崇祯元年受朝廷招安,任五虎游击将军,至隆武帝时,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权倾朝野。其子郑森崇祯十一年考中秀才,1645年隆武帝召见郑森,非常赞赏郑森的才华,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在封建时代是最高的荣誉,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隆武帝将国姓赐给郑森,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此之后,再无郑森只有朱成功,更无郑成功!世称“国姓爷”。

自隆武二年起朱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二月,隆武帝移驻延平府。三月,朱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后人称之为“延平条陈”),被隆武帝叹为奇策,封朱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在延平设军事指挥部、水师训练基地,巡守南平闽浙赣边关。

同年,郑芝龙降清,朱成功极力劝阻不成,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八月,闽北陷落,隆武帝被俘,绝食殉国。永历帝即位。

后清军攻打南安,成功母于战乱中自缢身亡,成功召集人马孤守金门,收拢东南沿海抗清力量,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期间与清军不断鏖战,力量不断壮大。

永历三年,永历帝册封朱成功为延平王,至永历八年间,朱成功在福建、广东一带与清军战斗不断,多次击败清军,在满清顺治十年,大明永历七年,更是两度大败清军,清顺治帝无奈试图招降,两次敕封朱成功“海澄公”并授地一府(泉州府),朱成功拒不接受。

永历八年,朱成功遣张名振率北伐之师沿长江进攻,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

二月,清廷再遣使与朱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朱成功再拒绝之。

永历九年,朱成功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亲自督察官兵操练。九月,清朝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朱成功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明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明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

明永历十二年,朱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班师回厦门。

明永历十三年,朱成功率领大军第三次北伐,大军长驱直入,列阵长江,势如破竹,克镇江、夺瓜洲,大捷定海关,兵围南京。所部张煌言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一时江南震动,清廷曾一度想放弃江南。

后清军用缓兵之计,诈降拖延时间,明军大意轻敌,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大败,使得成功反清大业遭受严重损失。

清顺治十七年,大明永历十四年,朱成功率明军于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军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大捷,重振大明声威,为反清阵营再鼓士气。

后因明军地盘狭小,后方补给不足,军需多采自海外,为保证海路畅通,朱成功决定收复荷兰人侵占的台湾。

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朱成功亲率明军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于十二月,荷兰人投降,明军收复台湾。

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朱成功急病垂危,愧不能恢复大明天下,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

综上所述,自朱成功起兵抗清以来,他的大军都一直称为明军,他一直尊奉明帝,忠君爱国,清庭多次许以显爵高官,甚至裂土封侯,成功均不为所动,可谓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这样的人,怎么会自行称帝?

国姓爷朱成功病逝后,清帝康熙题撰挽联一副,联云: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台湾明朝余部归降后,康熙皇帝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至于“郑成功”的叫法是满清为防范反清势力,故意贬斥他,侮辱他而已,试想,朱成功原名郑森,如果恢复原姓也应该叫郑森啊,何况朱成功因其父降清与其父断绝关系,而朱成功是皇帝赐姓赐名,对忠君者来说,这是无上荣耀,子孙后代均享福泽,怎会放弃?






文史论衡


说明他至少是个英雄,和那些目光浅短的野心家有区别。满清势大,而反抗者都是明朝遗臣,以鲁王为号召可以团结反抗力量,事实上郑成功一直都没放弃光复大陆的努力,一度打到南京城下。而关起门来在小岛上称帝只能是坐以待毙,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在隆武帝殉难之后,郑成功于永历十三年率哀师北伐,写下了一首表达他意愿的诗《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回忆还是要忘记


简单点说,郑氏集团本质上是一个军阀组织,其依托南明的旗号不过是给自身存在找合法性而已。

郑氏军阀的出现,除了郑芝龙这个被明朝招安的海盗拥有着独立的经济利益之外,再就是明末明朝失去了对局面控制的结果,因此郑氏海盗集团能够在明末异军突起。

但是在古典时代,任何一个拥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且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军阀势力,其存在都不是不会被王朝所容忍的,如果说明末郑氏尚能依托明朝的崩溃而存在,那么等到更为强势的清朝逐步统一天下的时候,郑氏就成为大清统一大业的绊脚石。原因很简单,首先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清室不会接受一个奉诏不奉调的军阀存在,而且清朝已经有了四个军阀,不会容忍再多一个军阀;其次,对于已经接受清朝统治的知识分子来说,郑氏甚至比农民军还令人憎恶。

郑成功曾多次和清朝接触,并表示只要清朝允许郑氏军阀有自己的地盘并承认郑氏军阀独立的经济利益,那么他郑成功随时可以向清朝称臣并剃发。但是这触碰了清朝的底线,那就是你只能当我治下的大财主,并保证你子孙后代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当军阀想都不要想。所以自然就谈不拢,再此情况下郑氏只能抱着南明这棵已经死掉的老歪脖子树不放,给自己的存在找合法性,真是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到了后来郑经和康熙接触,郑经的条件就很露骨了,他表示郑氏要如同朝鲜那样,向清朝称臣纳贡。如果康熙接受了郑经的条件,就等于正式承认了郑氏军阀的合法性,这是康熙不能接受的。因为在康熙看来,郑氏集团属于中国之人,再不好也是中国之叛民,如果不把他们给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如何彰显清朝的统治是天下归心。

到了最后,清朝和郑氏只能再度兵戎相见。而此时清朝国力大幅提高,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彻底打破了郑氏割据自立的幻想。这个时候郑氏已经没有任何资格同康熙讨价还价,只能到北京做一个富贵囚徒。

郑氏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看清自己是什么货色,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条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首先考虑郑成功本身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道德觉悟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来说,个人的道德战胜了称帝的欲望。另外一个原因是郑成功本身就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和郑成功一起去台湾的很多人都是受忠君爱国的思想影响的,包括后来的洪门,反清复明是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旗帜和奋斗目标。如果旗帜倒了,这些人首先就要内乱了,郑成功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法学历史学爱好者


中国历史传统,也是儒家思想传统,不谋反,不做“乱臣贼子”,尤其是“官宦世家”,读书人(儒生)更是不可能!看历朝历代,造反的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的底层劳动人民。实在是没有了生路,才以命相博,向郑成功这样的要“造反”不容易,自己的坎就过不了!有“大明”这个“祖宗”。他真的不敢,也不能!当然吴三桂是例外。


弓目


我要反問,為什麼國難當頭時,有些人選擇殺身成仁,有些人選擇賣祖求榮?為什麼有人孝敬雙親,有些人大逆不道?人各有志人各有思,想法不一樣啊!最後回答正題,如果稱帝,也算不上分裂祖國,但是肯定不會再成為民族英雄了!莫以己心度他心啦!


中國清靜


学文学武卖与将相家,当然要正统戴帽子


梦中虹1


永历死后,台湾王爷虽多,但郑经没有再立皇帝。而且日本,荷兰西班牙都把当时郑家成为东宁王国,把郑经当成国王。


孔子打洋抢


这个问题,要请小编去问郑成功,请他老人家回答最权威最靠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