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地区,客家人的“消蒸尝”详细记录

每到清明时节,行走在北部湾地区的客家乡野,到处可以看见各座山上锣鼓喧天、营张代百鞭炮齐鸣、旗旗飘动、香火缭绕,这个地区客家虞诚的“消蒸尝”(客家人称祭祀为“消蒸尝”)活动又开始了。


北部湾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客家人,对外界而言颇具神秘色彩的“消蒸尝”,在这里普遍而热烈地盛行着。“蒸尝”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祭祀文化。唐乐府诗《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灵长舞》有云:

“天降祥,汉诈昌。火炎上,水灵长。建庙社,洁蒸尝。罗钟石,伊环黄。陈玉豆,酌金筋。气昭感,德馨香。低洛纳,瞻晋阳。降吾祖,福利利。”

晋朝孔安国曰:“故四时蒸尝,以寄追远之思。”有关“蒸尝”的记载,北京大观园有一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养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山西省五台山龙泉寺也有一“消蒸尝”狮队联:“千古英灵垂赫突,四季蒸尝报宏恩。”《三国演义》中,周瑜死后,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上,读祭文曰:“鸣呼公谨,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爵酒一筋,君若有灵,享我蒸尝!”


古时,“蒸尝”是皇室的祭祀。据记载,皇帝有四时之祭:春祭曰示勺,夏祭曰示帝,秋祭曰尝,冬祭曰蒸。“蒸”在《尔雅·释天》中的释解为:“冬祭曰蒸。”在《后汉书·明帝纪》则有:“冬十月,蒸祭光武庙。”而陆机《辩亡论上》曰:“遂扫清宗访,蒸祀皇祖。”“尝”在《后汉书·冯衍传》的记载是这样说的:“遭时之祸,坟墓芜秽,春秋蒸尝,昭穆无列。”后“蒸”与“尝”合二为一成“蒸尝”,泛指祭祀。后来,这种皇室的祭祀,流传到民间,被中原人民承袭后,又被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带到了南方各省。

北部湾客家地区,祠堂林立,故俗有“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之说。各姓氏除明清时从闽粤迁来的“始祖”外,各房又分立支祖、别祖祠堂。凡清明时节都有“消蒸尝”的祭祀活动。如陈姓人,在其陈氏一族“消蒸尝”时,曾作陈氏“蒸尝”序:“窃维木同根,而水同源,虽技分派别,还须知有连气之亲。祖有功,而宗有德,虽代远年潭,不可忘夫报本之念。此宗族之所宜联络,而蒸尝之所宜组织也。明矣,溯我祖……”又有刘姓一支人重起“消蒸尝”,并作序说:“昔圣主,孝治天下,首重祭祀典,后人念切追远,吸须蒸尝之举,是蒸尝也,宣实重哉……”


“消蒸尝”的费用,则由各姓氏宗族的蒸尝田产所出。

据记载:明中叶以后,宗族占有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因用途不同,被称为祭田、祠山、尝产、公田、学田、义田、族田等。如万历年间,顺德县北门罗氏“各建小宗祠三十所有奇”,“祭田亦几万亩”。北部湾的客家人在明清时代,每一个姓氏宗族也都有蒸尝田产(尝产),也即供祭祀用的田产,这些田产所收的租谷就是用来供每年祭扫祖墓之用。这些田产,除祭祀所用外,还用来资助族内子弟读书或比如曲樟某村从其先祖身下各世代祖先都有蒸尝田产,多的每年有赶考。


三四百担租谷(一担谷碾米30公斤),一般的也有一百几十担。这些蒸尝田产除每年用来祭祖外,当时政府部门在农村的各种捐税均由蒸尝田产代替支付,不要私人负担。如国民党政府每年抽壮丁一项就是由蒸尝田产按当时买壮丁的价钱折款给政府另买壮丁顶替,避免本族子弟被抽壮丁之害。另外,本族地方的大庆喜事、修桥补路、庵堂庙宇、祠堂公屋、城墙门楼等公共场所的整修,本村学校经费不足的补贴等均由蒸尝田产开支。而族人家庭若有特殊困难,蒸尝田产亦可以借贷。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凡考上中学、大学的本族青年学生都可得到蒸尝田产资助,使本族有志的青年有升学深造的机会。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家卫国,亦用蒸尝田产购买枪支弹药建立本村自卫队,约一个营(几百人)。

又比如某姓宗祠中便存有道光年间蒸尝田产奖励读书的记载:凡村中男丁,6岁入学即每年奖励六百文钱,到入大馆即每年奖励一千文钱。


这种蒸尝田产,一直沿袭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分田地。新中国成立后,各宗族没有了蒸尝田产,每年的宗族祭山,就靠每家每户捐合,有多出多,有少出少。出钱出物者,名字可上祭文,不出钱亦不出物者,不能上祭文,也不能够分吃祭品。

北部湾客家“消蒸尝”,完全仿古代蒸尝规制施行。分春、秋两次。春祭于清明节前后,一般从春分日即开始祭始祖。因为一个姓氏有姓氏的始祖墓,一个宗支有宗支的始祖墓,一个家族有家族的始祖墓,只有拜祭了始祖墓之后,才可以拜祭支家庭祖墓,否则就被当做背祖忘宗。其实,通俗了说,就是让最老最老的祖宗先吃。秋祭现在多已省古代祭品用猪、牛、羊三牲,称“牺牲”,又称“大牢”,后来,牛逐渐成了耕畜而被珍惜,故只用猪羊,称“小牢”,现在有一些人用鹅代替凑够“三牲”。按风俗,要先在祠堂祭祖,后到墓地祭拜。所以,“三牲”宰杀洁净后,即将猪羊置于祠堂前的案上,猪放左,羊放右,血盆一并放在案上,盆内置少许猪毛。猪景是硬的,称刚颤,羊毛是软的,称柔毛。所以,刚鼠、柔毛就成了猪和羊的代名词。祠堂的正竟有净巾成块,鹤壶成对,点心二道,革菜十碗,素菜十碗等祭品。左右两愈有干果四碟、冷草四碟,美汤一蛊等祭品。


祭祀仪式设主事、主祭、陪祭、执事等。

主祭一人,不拘房次,唯科班出身、职位最高之德高望重或捐钱最多者,分献二至四人,亦不拘长幼辈分,唯族中之俊贤,通唱二人,引赞四人。

祭礼开始,点燃香烛,司好茶酒,摆好供品,一切听从通唱司仪。

只听通唱喊:祭礼开——始!……主祭者就——位!……听读戒——词:

读戒词者高声宣读:祭祖奉宗,必须诚敬;内积精专……

读完后,通唱高喊: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这个“兴”,开始我听成了“升”,站起来的意思。后查阅多种资料,应是“兴”,但这里已读成了普通话。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客家人来自中原。)一共九次叩头。

接下来是祭土神。

通唱:行祭土神——礼!

正引唱:诣白洗所一洗!(去洗手)

诣司樟所灌——酒!

正引唱:诣土主尊神之位前——跪!进——香!献宝——帛!

献——酒!献——著!献——食!献——馁!献——羹!献海——味!

献果——品!献刚鼠柔——毛!叩——首!兴!

某年岁次某,某月某日,本祠信善祀……

祭完土神,到祭祖。

只听通唱喊:行祭祖初献——礼!

正引唱:诣某某历代显祖考女神主前——跪1(主祭于正食前下跪,分引则分别引两个分献至左右复前下跪。)

进——香!(执事早已点燃线香,各交三支给主祭、分献,双手高举过头,然后交给执事分别插在正复和偏的香炉上。)

献——宗!献——爵!(执事把一酒杯置于主祭面前,主祭提壶清双小蓄举头,然后算于地上。)制一著1献一食1献一 绵1献一一是!献海一味(盐)1献果—品献刚一毛 一执事帝用手一下猪耳,易一个提一下单耳


读就文帝跪读祝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岁攻某,二月初十日,主帶嗣孙某、分 献嗣孙某、陪祭嗣孙某暨众等,谨以香宝蚰,刚鬣柔毛,溃酌庶馐之 仪,致骨于基基太祖、历代显祖考妣之神位前曰:恭维某某太祖,著绩 苇(眈灼该族的拨源地),发禅某某(发源地)。应运含精,郡望允 昭汉代;资遴修,家声……孙等仰承遗泽,萃两广宗支,群昭群穆 绵延万代之祀,以永以年。值仲春,聿修祀事。奏笙数以和韵,神听 响应东风。(姓氏)咀豆以鞲馨香,甘疑王露。伏愿:满堂支属,集吉日以同 欣;历代宗案,聚()而共寥。彰其员爽,福禄来崇。保我子孙,功名济美,代代荣昌。

赏---(尚音)--

接着行亚献礼、三献礼。亚献礼、三献礼与初献礼基本相同。

三献礼毕,行侑食礼

最后是:鸣锣,奏乐 放鞭炮,

祭完祠堂,就是去到墓地拜祭。 去时,有仪仗队。仪仗队是一种象征,必不可少的。锣鼓、幡仗、 彩旗、罗伞、唢呐,是一应俱全。这时,鸣锣开道,鼓钹喧天,唢呐高 奏,鞭炮齐鸣,幡仗彩旗引路,罗伞舞动招魂,长长的山路上,是一队 长长的行列。队伍过处,鞭炮腾起的烟圈在山腰间转悠,喧闹声在山沟里回旋,经久不息。

小时候,记忆中的“消蒸尝”,还有一种火炮,客家人称为“四口连”,即用铁管做成的连在一起的火炮,把火粉放入每个炮管,用个铁签压压紧,在火炮的尾部插进一根火引,然后有节奏地烧,每响一声,简直是惊天动地,四口连响,简直是地动山摇。后来,因这种“四口连”实在不安全,已不见再有人烧了。

赶到祖墓地,祭祀开始。


在墓地的祭祀仪式与在祠堂的基本一样。先祭后土,有祭后土文如

基年,岁次某年慕月日…谨以香楮宝烛,刚鬟柔毛,庶馐不腺之仪,致祭于某某本山后土福德龙神之位前曰: 恭维土府,镇守山冈;秉天意旨,护佑一方.....

祭完后土,接下来是祭祖坟,有祭祖坟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庚申(按照万年历),己卯月丁未日,墓下嗣孙某某....暨众等,谨以香楮宝烛,刚鬣柔毛,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此为姓氏)门宗亲(族谱几多世)世祖考公之墓前曰:

恭唯

吾祖,懿德流芳。....誓将祖德,光大发扬。忠于职守,振兴家邦。美哉尚飨!

此时此刻,墓地前一片肃穆。 读祭文的人将祭文读唱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嗣孙们则无不正襟危坐,虔诚地随着通唱的话一拜再拜。

蒸尝宴,是“消蒸尝”的“压卷之作”祭祀了始祖墓之后,就把猪羊抬回祠堂,焖鸡炖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男女老少,天地同春。

就餐的场景可谓蔚为壮观。五六百人的个性吃相、饕餮之状可谓龙吸虎吃,笑声、闹声、杯盏交错之声,在祠堂周围回旋、碰撞,而后散开。



清明“消蒸尝”,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迷信,而应视为是纪念先人的一种形式。尊祖,可使后人不至“数典忘祖”,能使整个中华民族凝聚起来,这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采集(合浦客家)

整理:李九

发布:20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