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控力》:情绪低落的人,自控力都很差

每天5分钟,小静小雅为你读书

哈罗,大家好,欢迎收听静雅读书,我是小静,本周我和小雅与大家分享的书,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写的《自控力》。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情绪低落对自控力的影响。

情绪低落的恶性循环

小静是一个全职妈妈,前一段时间,她感觉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

每天晚上,小静会大发雷霆,因为孩子总是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比如题目中明明是6,孩子抄下来却写成9。

小静针对孩子的错误,慷慨激昂讲了半天,发现孩子只是瞪着眼没反应,小静更加来气,于是变成了河东狮吼。

吼完了,小静自己都替自己委屈。当年多少人赞她温婉娴良,如今这乱发脾气的样子,连自己都难以接受。

于是,小静越想越郁闷,忍不住拿起零食,报复性地吃了起来。除了吃,她还浏览各大购物网站,忍不住买了很多东西。

刷完手机,小静自然睡晚了。第二天起来,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无所事事消磨一天。一晃眼,已是下午五点,小静手忙脚乱地收拾房间,准备晚饭。用一两个小时,弥补白天未完成的一切。

到了晚上,小静已是精疲力竭。于是,前一天晚上的一幕再次上演。

冷静下来以后,小静想,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自己。她冲孩子发脾气时,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满。她会愧疚,因为自己榜样都没做好,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优秀。

想到这些,小静的情绪更加低落。然后,她再次用吃甜食和刷手机的方式,消极应对,似乎完全失去了自控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调查显示,吃东西,喝酒,购物,看电视,上网,这些人们常用的解压方式,根本不起作用,唯一的效果是,带来更大的罪恶感。

所以,小静其实是陷入了一个怪圈,她不断在自责、愧疚、情绪低落、无法自控这样的循环中,消耗着自己。

“那又如何”效应实验,让我们对自己好一点

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的克莱尔·亚当斯(Claire Adams)和杜克大学的马克·利里(Mark Leary),这两位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能引发“那又如何”效应的实验。他们邀请了一些关注自己体重的女性,参加两项实验。

第一项实验,要求所有女性从原味甜甜圈和巧克力甜甜圈中选一个,并在4分钟之内吃完。

接着,其中一部分女性会收到信息,“鼓励他们不要苛求自己,每个人都有放纵的时候”。而另一部分,则没有收到任何信息。

接着进行的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所有女性准备了三大碗令人胃口大开的糖果。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收到鼓励信息的女性只吃了28克糖果,而另一部分女性,则吃了70克糖果。

原来,第一项实验结束后,大多数女性会因为吃了高热量的甜甜圈,而产生罪恶感。

一部分女性因为收到鼓励信息,而获得了自我谅解。另一部分,则是带着罪恶感,参加了吃糖豆实验。

罪恶感,导致这部分女性破罐子破摔,心想,反正自己的减肥计划已经失败了,所以多吃些糖果又有什么关系呢?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低落让我们屈服于诱惑。

同时,科学家发现,那些因为前一晚饮酒过量而情绪低落的人,会受罪恶感的驱使,去喝更多的酒。

所以,「提高自控力的方法,是对自己好一点,而不是狠一点。」

对坏情绪按下暂停键,找回自控力

当我们情绪低落时,要及时给自己解压。以下,是三点建议:

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

很多人会逃避自己的失败,实际上,越是逃避,越是难以逾越。改变对待失败的态度,消除失败带来的愧疚和挫败,才能坦然面对失败,去寻找失败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在个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可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东西。

停止内耗,原谅自己

如果发现自己已经发生了一些错误,不必去纠结,自己为什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内耗只会带来更多的罪恶感,导致自控力报复性降低。

明智的做法是原谅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和未来才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当下。

对坏情绪按下暂停键

美国心理学家协会的调查发现,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参加体育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相处,按摩,外出散步等等,而这些也是改善情绪的有效方式。

发现自己的坏情绪,就及时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的心情换一个频道,把自控力找回来。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想与你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聆听,我和小雅在这里等你,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