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侯津马的“恩怨”:一个为行业要强争上,一个为观众初心不忘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中国相声的三大发源地分别是

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还有一个是南京的夫子庙

近几十年里,之前的三足鼎立变成了京津对峙的局面。

天津是曲艺之乡,

在天津据说相声演员只要稍稍不努力,就随时会被群众们赶超了。

北京呢,是文化经济的中心,可以吸引大批的相声人才。

所以出现了两虎相争的局面。

侯宝林代表的是北京相声;

马三立则是在天津群众的心里可以封神的存在。

1.雅俗共赏

按照辈分算侯宝林还得喊马三立一声师叔。

由于侯宝林身处政治中心,是最先参与到曲艺工作改革组的。

相声在他手里慢慢去除了低俗,加入了大量他所擅长的曲腔唱调;

而在相声的功课中是以学和唱著称;

所以他的相声表演更加儒雅大方,也少了很多江湖气息。

也因为有着官方的支持,侯宝林很顺利的将相声带入了千家万户;

当时被称为一代相声的宗师。

但是马三立的表演是立身于民间,更加贴近生活。

他的相声是以“俗"为主;

这里的“俗"并非是指我们说的"屎尿屁",

而是让人津津乐道、亲切质朴的感觉;

他开创了著名的“马氏相声";

代表作有《逗你玩》、《吃元宵

》等。

马三立的相声之所以让人有这么深的代入感,

是因为他的相声的题材都是取于市井民间,亲切力加倍。

侯宝林被称为相声界的宗师,马三立被称为相声界的泰斗;

原本这是件好事;

但但当时因为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在净化了的电视相声成为主流之后,也就很难回到最初的源头。

侯宝林曾评价过自己说:侯宝林的相声干净。

马三立曾在自己的遗嘱中写道: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一个身在庙堂,一个乐在池塘;

一个为了行业,要强争上;一个为了观众,初心不忘。"

他们二人没有对错,但雅俗的问题却是遗留在相声界的一个心病。

2.江湖流传的恩怨始末

江湖上流传甚广的“相声百年恩怨",主要是两点:

一是因为马三立说侯宝林没文化,

侯宝林又讽刺马三立说话口齿不清,相声不合格;

二就是大家常说的,是因为马三立曾和郭荣起等人联手将侯宝林排挤出天津。

但这两点明显是在造谣,是对两位已逝的相声界大师的污蔑。

当时马三立在刚火了没多久后就被黑帮袁文会控制;

直到1945年才重获自由,

哪有时间排挤侯宝林?

3.病床上不忘"抖包袱"

1991年,侯宝林做了个胃切除手术;

后来主治医生去查房的时候,侯宝林对他的主治医生说:

“昨天去做手术的时候,他们让我躺在一张窄窄的小床上;

那床下有轮子,他们推着我,我望着楼道的天花板;

走呀走呀,我没什么害怕的,感觉就和坐火车卧铺一样。"

医生跟着附和了一句:“跟坐卧铺一样。"

这时候侯宝林又纠正道:“也不一样。"

医生问他:“哪儿不一样?"

侯宝林回答说:“坐卧铺不用脱光衣服呀。"

1993年,侯宝林已经病重,

不少的领导和相声界同行纷纷前去探望。

有位领导安慰他说:“您的病会好的,我们还等着您重回舞台呢。"

侯宝林说:“还上什么舞台呀,顶多再当一回布景,让你们在八宝山我的照片前面照相。"

2000年,马三立得了膀胱癌;

在住院期间,每天都会有人去探望他。

有一天,马三立对马志良说:

“你在病房门上贴个告示。"

马志良问:“写'请勿打扰'四个字?"

马三立摇摇头道:“你写'本室代卖鲜花'。"

马志良看着这满屋子的鲜花笑了。

在马三立去世前说了这样一段话:

“人总是要死的。

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

我衷心祝愿相声繁荣,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马三立说了一辈子让人想笑的话,

但他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段话,却让人想哭。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