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的《红楼梦》,"不肖子"贾宝玉,都是什么造成的呢?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详细描写了每一个人物背后所代表的人群,尤其是贾府家族就像一个孝形社会的缩影,对礼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而今天我们就讲一讲"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从贾政打宝玉这一情节,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孝道观念。

一、贾宝玉恪守孝道,无怨无悔地接受贾政的惩罚

第三十三回,前因就不多说了直接从贾环在贾政面前诽谤贾宝玉,并将金钏自杀的原因归咎于宝玉,令贾政大发雷霆这件事儿开始分析。当按住宝玉的时候,下人就用棍子打起来。贾宝玉不难想到此时父亲贾政的想法,想办法想找王夫人和贾母来救自己,这算孝吗?早在2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在这个问题上与徒弟曾子讨论过孝道,曾子耕地时,不小心把瓜子的根砍掉了。他父亲很生气,所以打了他一顿。曾子因为疼痛昏倒了。当他醒来时,他发现他的身体没有大问题,所以很高兴的走了。但是孔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他命令弟子们不要让曾子进来。曾子不明白,就亲自去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父若轻打你,你就当默默地忍受,若是重棍,你就要逃跑,因为被棍子打死,你就要置父于不义之地。"。

孔子的想法是孝道我们一定要遵守但也是要分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对策和方法,遵循孝道的方法千千万,但是绝对不可愚孝这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父母,自己受了皮肉之口,父母落了个不好的名声,这种思想也适用于贾宝玉。贾政正在气头上怎么惩罚自己都不知道,万一气涌上脑给他冲迷糊了,把自己打死了怎么办。书中也讲了,贾宝玉当时伤势特别严重。如果贾宝玉的母亲不能及时赶到,贾宝玉很可能会被贾政活活打死。最重要一点,贾宝玉在整个鞭打过程中没有任何反抗行为,一直自己被打挣扎的痕迹都没有。虽然很疼最多也只喊了几声,但他对父亲贾正的反抗从来没有任何实质,贾宝玉的行为,是对封建孝道传统的贯彻。

二、诚心奉行"庶人之孝"的贾宝玉

什么叫做"庶人之孝"呢?,《孝经·》中说的很明白,孝道是指单纯的扶养父母,但对"孝"的解释并不完善,所以孔子认为,孝道不仅是养育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父母,比喻"扶养"狗、马等动物。具体可见《论语》中,有一章孔子尖锐地指出,如果父母是孝顺的,那么人们对狗和马有孝顺吗?其结果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孔子认为孝道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事情的是尊重父母,这也是最简单、最纯洁的孝道。仅在这一点上,贾宝玉无疑做到了。由于出身背景,贾宝玉很有钱,不需要多考虑赡养父母的物质方面。因此,他的孝道更多地体现在对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的尊重上。


贾宝玉对林黛玉说:心里面除去贾母、贾政和王夫人,最心疼就是你了。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说情话但这时候也没有忘记了,自己的父母亲,可见,即使在爱情面前,贾宝玉也把孝道放在第一位,他对父母和奶奶的尊重也散落在书中的方方面面。贾宝玉在书中的许多方面都描写了许多无形的行为,表现了他对老太太的尊敬和孝顺。

书中的一个细节是宴会的座位安排:宝玉、湘云、黛玉和宝钗。王夫人和迎春的三姐妹用一张桌子,所以贾宝玉和贾母不是同一张桌子。但在书中,贾宝玉可以在贾母的怀里翻滚。这一细节透露出贾宝玉深得贾母喜爱,不仅因为贾宝玉的孝顺和对贾母的尊重,使贾宝玉看起来像贾母的丈夫,贾宝玉听到笑话后马上跑到贾母身边,与贾母分享了这个笑话。而且,只有贾宝玉在全场这么做。这种情况最能考验人的真情实感。贾宝玉对父亲贾正比较尊重,贾政带着所有的朝圣者去大观园参观,碰巧遇到宝玉,就带着宝玉一起去了。贾宝玉的行为总是以父亲为先。遇到坎坷的路,一定要搀扶贾政。在提对联的的过程中,贾宝玉很清楚贾政很喜欢他的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华。然而,贾政在严父的形象下依然不放过宝玉。他经常用粗鄙的话语来责骂宝玉。但贾宝玉总是弯腰倾听,从不抱怨。从普通人角度上来看,贾宝玉就是孝顺的完全听从父亲的话从来没有父亲的言语不当表现出任何的不开心,贾宝玉是完全孝顺的,但是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性格没有问题反过来看出身,他出生在世族大家,那对贾宝玉的要求就不能按照普通人的标准了呀,但贾宝玉生来就不喜欢读书。自己的想法与那个时代完全不符没人可以理解自己的想法,但贾宝玉毅然坚持自我,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使贾宝玉成为闻名的不孝子孙。但我们不能说贾宝玉是错的,因为他的"坚持自我、保持初心"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三、宝玉的坚持在别人的眼里竟变了意味

贾宝玉可以称为孝子,但他也是一个"古今无双不孝子"的人。他的不相容主要表现在对仕途和经济方式的漠视和蔑视,《孝经》有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这种异化的孝道观念下,贾宝玉被称为"不孝之子"。他错了吗?显然不是。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社会给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迫使他走上所谓的"正轨",而这个过程就是要抹杀贾宝玉的真性情。贾宝玉的"真"一去不复返,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同时,父母和社会是不是错了?不,他们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适应社会,获得荣耀,但当两者碰撞时,悲剧就发生了。

这一点跟《庄子》中的"浑沌之说"很像在故事中,倏与忽给浑沌凿通七窍本是为了报答恩情,倏与忽均是好意,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没想到七窍开了,但浑沌也死了。

贾宝玉也是如此。贾正、王夫人等人希望贾宝玉今后好好学习,立志成名,振兴贾府的盛名,但贾宝玉本人却讨厌名利,他称贾雨村等人皆为"国贼禄蠹"之徒,并直言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的虚假:这二死皆是大丈夫死名节,还不如不死呢!此外,秦中之死也是曹公的一个画龙点睛之处。临死前,秦钟改变了志向,不再只是单纯的诗情画意,他否认与贾宝玉的长期价值观,转而成名发财,这就像我们年少所追求无非是真爱和自由,上了年纪就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小事所累。到目前为止,他与贾宝玉的观点一直存在分歧。即使秦钟幸存下来,他和贾宝玉也不再有沟通的思想基础。所以贾宝玉对自己气质的坚守绝对是超越时代的,但他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创新思维无法普及,只能在一个小小的大观园里缩小。更何况,即使是这个小小的大观园,也是在封建势力的保护下生产出来的,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他的"不肖"本身就是对整个社会的背叛。


参考文献:

《红楼梦》

《孝经》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