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使茄子半边疯、黑心,人称不治症,采取6项综合措施防效好

茄子属于茄科植物一年生蔬菜,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各地都有普遍栽培,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茄子食用的部位是它的嫩果,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经常食用能降低高血脂、高血压、抗衰老,茄子果实中含有龙葵碱,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

茄子种植历史较长,栽培类型也很多,目前供食用的栽培类型有长形及圆形果实,品种多达上百种。无论哪种类型茄子,在栽培时,由于其生育时期较长,伴随的病虫害发生也很多,其中有一种病害对茄子生产危害非常严重,各地发生又都比较常见,许多农民朋友因防治不得法而效果不佳,也是叫人"头痛"的病,有人称它为茄子的不治之症——茄子黄萎病。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黑心病、半身枯萎病,是为害茄株维管束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茄子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发生越来越重,该病多在茄苗定植后不久即被侵染发病,但却在植株开花坐果后开始显现症状,所以常常延误防治时机,严重地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一般年份发病率为40%~50%,严重年份发病率高达70%以上,使茄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成为难以防治的难题。

茄子黄萎病症状

那么,茄子黄萎病发病有哪些症状,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有哪些发病规律,如何有效防治呢?

下面为您回答这些问题,以此介绍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技术。

一、茄子黄萎病发病症状

1、发病时期。茄子黄萎病在茄子整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但在苗期发病较少,多在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以结果时期发病最为严重。

茄子黄萎病植株受害症状

2、发病顺序。茄子黄萎病发病顺序与青枯病相反,一般是由植株下部或中部叶片先出现黄斑、萎蔫等症状,之后病症再向上部发展,直至全株受害。

3、叶片发病表现。初期叶片的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为褐色圆形斑块,这些病斑逐渐扩大,可布满两支脉之间,病情急剧发展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通常情况下只有半边叶发病,因此,茄子黄萎病也常被人称为"半边疯"。

茄子黄病“半边疯”症状

4、植株发病表现。初期病株在午间强光照射导致叶片萎蔫,早晚可逐渐恢复,若长时间强光照射不再恢复,叶缘部向上卷曲,叶片变褐色,并不断由下向上发展,叶片相继脱落,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最终导致整株枯死。

5、茎根剖检症状。发病植株茎节间距缩短,剖开茎根部观察,可见病株根部和主茎的维管束逐渐变成深褐色,发病严重的植株分枝、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也变成深褐色,故称"黑心病"。

茄子黄萎病维管束褐变症状

6、果实发病表现。植株结果率少,果实小、表皮褶皱且质地坚硬。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 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茄子黄萎病受害后期症状

二、茄子黄萎病发病规律

1、茄子黄萎病的病原菌。茄子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细长,上有数层轮状排列的小梗,梗顶生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褐色,卵圆形。可形成许多黑色微菌核。该病菌除为害茄子外,还可侵染甜椒、番茄、马铃薯、瓜菜等多种作物,但以茄子受害最重。

茄子黄萎病病菌示意图 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

2、茄子黄萎病传播途径。病菌是以休眠的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等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初侵染源,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也可传播病害。病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特别强,能在土壤中存活6-8年,所以连作田发病重。土壤中的病原菌可在茄子定植后,从根部的伤口侵入植株,也可在茄子的生长期直接从幼根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植株的维管束内繁殖,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随液流逐渐蔓延至茎、叶、果实和种子。播种了带有病菌的种子,病菌可直接进入茄子幼苗,从而引起发病,成为无病区病源。在田间,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刮风、雨水及人、畜、农具和农事操作等。

茄子黄萎病发病叶片症状

3、茄子黄萎病发病条件。

(1)气象条件。气温低、湿度大最适宜病菌侵染发病,病菌适宜发病温度范围为5~30℃,其中20~25℃最适宜,最适相对湿度为60~85%。因此,一般在气温20~25℃,土壤温度在22~26℃时,遇到多雨或田间湿度大的条件下,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当气温超过28℃,即使雨水调和时病害也会受到抑制。

(2)栽培条件。多年连作重茬田块因病源基数大侵染严重而发病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盐碱地块,土壤湿度较大,易引发病害;定植伤根、土壤中线虫及地下害虫多田块,根茎易出现伤口容易被病菌侵染而引发病害;浇水不当造成地温下降、田间积水,田间湿度过大加重病害蔓延发生;施用未腐熟农家肥,土壤瘠薄,偏施氮肥田块发病较重。

茄子黄萎病茎基部剖面“黑心”症状

三、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茄子黄萎病总的策略是: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坚持预防为主,大力提倡嫁接育苗、轮作倒茬,强化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健株,提高抗病力,适时进行药剂防治,保证茄子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优选品种,种子消毒。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如爱丽舍、长茄一号、黑又亮、长野郎、冈山早茄、吉茄1号、辽茄3号、长茹3号、鲁茄1号等。实践表明,一般叶片长圆形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色浓绿色或紫色的品种较抗病。为防止种子带菌,播种前可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处理方法包括烫种、浸种或包衣3种。一温汤烫种:利用病原菌在高温条件下丧失活性的特点,可将种子在55℃温水中浸泡15分钟,待水温降至30℃时浸种6~8 小时,晾干后催芽播种,可杀灭种子表面病菌。二是药剂浸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然后用清水清洗种子表面药液,再进行催芽播种。三是种子包衣:将干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 包衣, 包衣使用剂量为种子重量的千分之4~5,包衣后晾干播种。

茄子种子浸种处理

2、轮作倒茬,深耕施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种植茄子。发生过茄子黄萎病的地块,要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 年以上,其中以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不和茄科作物邻作,减轻黄萎病发生。茄子是需肥较多作物,应增施肥料保证营养供应,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肥5~6立方米,磷酸二铵15~20公斤,尿素10~15 公斤,硫酸钾10~15 公斤,切忌偏施氮肥,忌施生粪。有条件的最好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或微生物复合肥,不仅能够降低病害发生,还能显著增加产量。播种前要将土壤深翻耙细,使25~30厘米耕层得到熟化,做到地暄肥足。

茄子嫁接培育的壮苗

3、苗床消毒,嫁接育苗。对于幼苗培育,每年都要更换苗床土,或对床土进行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可用40%棉隆10~15克与细土15 公斤拌匀撒施后耙入土中,深约15厘米,之后浇水,覆地膜,使其充分发挥熏蒸作用,10天后翻动床土1~2 次,达到消毒灭菌作用,然后再播种。由于茄子黄萎病菌是从寄主植物的根部侵入,因此采用嫁接换根是防治茄子黄萎病最为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通常可用托鲁巴姆、野茄2号、苏茄1号、野生水茄等作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防病效果较好。

4、带药定植,土壤消毒。茄苗定植时,可将茄子苗放在100倍液的多抗霉素溶液里浸根30分钟,可有效增强幼苗抗病力。发病较严重地区,定植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每亩可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60克,用细土6.6公斤拌匀制成药土,撒于定植穴内搅拌,使秧苗周围被药土包裹,防病效果较好。也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处理,可预防茄子黄萎病的发生。温室大棚种植茄子,可利用休耕期间的高温季节,将土壤用深色地膜覆盖10天左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5、适时定植,强化管理。适时定植不抢种,因为过早抢种遇低温高湿条件易发病。露地定植时要求10厘米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开始定植,定植时和定植后避免浇冷水,并注意提高地温。炎热夏季高温时节,要小水勤浇,保持地面湿润,减轻地裂伤根,控制发病。门茄坐果后要给茄苗补充营养,追肥2~3次,每次亩追氮肥10~15公斤,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力。对于田间发生根线虫和地下害虫田块应及时用药进行防治,以免造成虫口伤根,病菌侵染发病。生长期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6、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在做好上述农业综合预防措施情况下,一般发病会减轻。如果田间一旦发病,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药剂防治。黄瓜萎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症状表现在地上部,但病根(病菌侵染)却在地下根部,所以,发病时最有效的办法是药剂灌根。发病初期,可选用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甲基立林磷乳油8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 倍液、50%氯溴异氰屎酸或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灌根,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每株灌药液500 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