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草圣”林散之,博采众美,破茧成蝶,自成一家创“林体”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夫人病逝,林散之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这一年,“文革”运动爆发,林散之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

1970年春节除夕,林散之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自号“半残老人”。

林散之六十岁以后学草书。晚年的林散之谋求诸家草法的融合,尤其是将怀素与王铎两家草法加以变通。他以篆隶笔意入草,返熟为生,以拙破巧,从而造就了属于自已的林散之草书“林体”,自成一家。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林散之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称林散之为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

启功先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中国宗教领袖赵补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著名大书法家、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林散之草书:“草圣遗法在此翁”。沈鹏先生也说:“林散之没有掺入其他因素,进入了书法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评论家马鸿增评论:“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大书法家当推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唐代怀素、明代王铎、当代林散之” 。



林散之的草书既有典型的传统笔墨形式,又有现代艺术的某些构成,其作品体现了书法从技法到形式,再到意境,最后到哲思的过程。这是林散之草书成为一个历史高峰的原因。



首先,林散之将碑学笔意融入草书,形成“篆隶笔意”其里、帖学阴柔风貌其表的艺术形式。林散之在书写草书的同时,大量临摹楷书和隶书碑刻,并将碑中充满金石之气的线条与注重使转、连贯的草书线条相融合,既弥补了帖学末流纤弱乏力的弊病,又将碑学的范畴扩展到草书,“篆隶笔意”使林散之大字草书的线条优势十分明显。



其次,林散之十分注重草书的取势问题,他认为“草书取势,势不仅靠结构,也靠行行字字间关系”。结构中的势可以有“险中求稳”、“杨柳迎风”之类的布局和表现;行与行之间的疏、密、聚、散亦是势的具体表现形式;字与字之间既可以通过牵丝引带产生关系,也可以通过取势,使没有牵丝引带的字之间也顾盼照应,意气相通。所谓的作品精神、风貌、韵味都是在势的统摄之下。字的取势会影响到书法作品的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的审美取向。



林散之以画入书,借助其师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理论,辅以长锋羊毫、生宣和焦墨,行笔平实劲健,曲中寓直,将草书的墨法推向了一个新高峰。林散之认为:“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涨墨和枯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枯墨犹如山水画一样空灵,无笔处皆成妙境。笔墨变化妙不可言,往往不见点画与结字形态之具象,但其虚灵超脱的墨象似无意中受到法度的调控,有无尽的内蕴,令人捉摸不透,玩味不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林散之强调要惜墨如金,即使在墨量不足的情况下,仍然会放慢行笔速度将余墨逼出,有时线条近于干擦,显示出其非凡的笔墨控制能力,其晚年作品中更是大量枯笔,作品显得老辣有奇趣。



草书书写的关键,在于在保持线条的流畅时,必须同时保持线条的质地变化、力量、丰满性等等。草书在经过明末清初的浪漫主义风潮后,数百年期间一直鲜有突破,特别是在笔法方面,人们逐渐陷入对碑学斑驳线条的过分追求,进而更加阻碍了通向草书的道路。林散之首先在笔法上寻求突破,并领悟和总结前人对草书取势和墨法的思考,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林体”草书:瘦劲圆涩、璀灿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邱振中教授认为:林散之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