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前夜》想到的:关于爱情看上去很美(26-35)


第二十六章 英沙罗夫转危为安。英沙罗夫在床上躺了八天,关心他的人也为他担心了八天。显然最心疼的还是叶琳娜,尽管别尔森涅夫每天都会将英沙罗夫的病情向她通报,可她还是想去自己去看望英沙罗夫。但是,理智的别尔森涅夫一再阻止他,她才罢休。她甚至都已经做好了随着英沙罗夫一块去死的心理准备,这都是为了爱情。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终于等到第九天的时候,别尔森涅夫才告知叶琳娜,英沙罗夫的病情已经开始好转,叶琳娜这才放下心来。

屠大爷为什么一定要让英沙罗夫病倒,也是很有深意的,从整个小说的角度、立意上看,屠大爷还是要突出叶琳娜的,至于英沙罗夫嘛,也不过是个牺牲品罢了。之前已经强调过了,大家伙都是来给叶琳娜打酱油的,区别就在于英沙罗夫是个打瓶子而已。

第二十七章 叶琳娜再次准备去看望英沙罗夫。病情见好,也可以吃东西了。得到好消息的叶琳娜迫不及待的要见英沙罗夫,她还是找到了别尔森涅夫,这段时间,别尔森涅夫俨然成了英沙罗夫的代言人。别尔森涅夫自然同意她去见英沙罗夫,可是叶琳娜却想自己单独见,并不想旁边有外人,当然也包括别尔森涅夫。虽然别尔森涅夫有些失落,可是忠厚的他,还是想成全他们的好事,因为父亲就是这样教育他的:

"让阳光去照耀别人吧!在我们沉闷的日子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幸福啊!"

第二十八章 叶琳娜与英沙罗夫的单独相会。约好了时间,他们再一次见面了,见面后,自然有说不完的话。英沙罗夫怀疑这场大病的到来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但是对叶琳娜来说,她不认为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应该被谴责的。英沙罗夫尽自己最后的努力让叶琳娜离开自己,他不害怕去战斗,也不害怕死亡,却害怕自己所爱的女人会因为他失去幸福,他已经预感到了死神的临近。而叶琳娜自己定义的幸福却是与英沙罗夫同生共死,怎么也不肯答应离开他。

好吧,我承认有爱情,但是真的让我为爱情而死,我恐怕做不到。我死了,孩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爱情的力量能够上升到殉情的地步,我真的不敢想。但是屠大爷却是敢写,正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难道,伟大的爱情都是以殉情为最高的表现方式吗?


第二十九章 仆人告密,东窗事发。这又应了那句话:没有不透风的墙。叶琳娜不是专业的特工,做出秘密的事情,自然会留下痕迹和把柄。她的行踪不慎被自己家的一个仆人知道了,这个"忠诚"的仆人很快就把叶琳娜的动向报告给了叶琳娜的父亲尼古拉。尼古拉这时正在为那个老相好烦心的时候,听到了这个叫他不安的消息。如果仆人的反映的事情是确实的,那这件事就大了。还没出阁的闺女瞒着家人出门私会,这要是传扬出去,那是不得了的,不说整个家族跟着名誉扫地,自己的闺女能不能顺利嫁出去都成了疑问。尤其是自己还给她介绍了一个公务员做对象,这要传出去,可就全泡汤了。

第三十章 面对父母的质询,叶琳娜坦言相告。正在英沙罗夫和叶琳娜加紧准备出国的手续时,叶琳娜的家庭爆发了地震。尼古拉与安娜单独与叶琳娜谈话,质问她那个经常去的那个房间到底是什么地方?私会的人到底是谁?当然,尼古拉并不掌握确凿的证据,他也不过是凭了仆人的一面之词在扑风捉影。若是叶琳娜矢口否认,他们也未必能够拿她怎样。可是害怕、紧张且又坚定的叶琳娅经不住父母的质问,终于和盘托出。她已经在两个星期以前跟英沙罗夫秘密结婚了。此语一出,不管是尼古拉还是安娜都是极为震惊,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甚至都不知情的情况下,都已经结婚了。这简直、这简直是岂有此理啊!愤怒的尼古拉不但威胁叶琳娜,还向安娜施压:

"嫁人了!嫁给那个穷光蛋,黑山人,世袭贵族尼古拉·斯塔霍夫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流浪汉,一个平民!而且不要父母亲的祝福!你以为我会这么算了!以为我不会控告?以为我会让你……你……我……把你关进修道院,把你送去做苦役,去流放队!安娜·华西里耶夫娜,请您马上告诉她,您取消她的继承权!"

叶琳娜既然已经打定了跟英沙罗夫走的注意,自然不会在乎是否拥有母亲家产继承的权利。或许,对家产更感兴趣的应该是尼古拉。母亲安娜因为叶琳娜的决绝,气的昏厥过去。

家里闹翻了天,烦闷的舒宾找到乌瓦尔聊天,他不解的是难道俄国没有出色男人吗,叶琳娜偏要嫁给一个外国人。在他心中,即便是英沙罗夫都配不上叶琳娜。于是向乌瓦尔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我们的时候哪一天才会到来啊?我们这儿哪一天才能出现一个真正的人啊?"

这或许是舒宾在整本书中发出的,唯一一句振聋发聩的声音。这其实就是一种觉醒的萌芽,表面是说叶琳娜嫁给了一个出色的外国人,而她周围再没有更出色的俄国人,所以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也是再问,为什么俄国既没有深刻的政治变革,也没有因此而努力的改革家、政治家出现。


第三十一章 母爱的伟大,无奈的妥协。安娜对于叶琳娜的自作主张自然是非常生气,但是再生气,那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恨也恨不起来。她和舒宾一样,总以为叶琳娜要去的地方就跟西伯利亚一样,不但寒冷还鲜有人烟,简直就跟流放一样。在叶琳娜的宽慰和哀求下,安娜总算答应不会将事态扩大。安娜为了安抚暴躁的尼古拉,不但同意替他偿还所有的债务,而且还当场给了他一大笔钱,才算是压下此事。

母亲对孩子的爱,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包括爱情。母亲可以为了孩子牺牲一切,而且是大多数母亲的作为。这并不是某个小说无限拔高才会有的情节,这就是母爱,伟大的人性!

第三十二章 离别最是难舍。尽管叶琳娜和英沙罗夫之间的爱情遭受到了一些波折,但上帝保佑,他们离开莫斯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安娜终于还是忍不住要见英沙罗夫一面,这也是最后一面了,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着了。看到英沙罗夫一副病怏怏的状态,还是非常的担心。

这对夫妻收拾好一切准备要走的那一天,好朋友们都来送行,别尔森涅夫和舒宾都来了,自然是舍不得。可终归还是要走的,谁也无法阻挡叶琳娜的脚步。比较意外的是,本来说不想见英沙罗夫的尼古拉也赶了过来,送给叶琳娜一个小圣像,挂在她脖子上。说一千道一万,尼古拉再混蛋,叶琳娜还是他的女儿。最后的送行,展现了他作为父亲良心未泯的光辉。

第三十三章 威尼斯之游。东欧到处都在打仗,这对可怜的人儿,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因为英沙罗夫的病情又耽搁了近两个月,才绕道来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想在这里找到船,渡过亚得里亚海,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一天,英沙罗夫的身体有所好转,叶琳娜便提议游览一下威尼斯,英沙罗夫自然是无不答应。他们坐着威尼斯的刚朵拉,游走在运河之上,欣赏着这里美丽的风景。又去了博物馆看了看艺术品,中间还嘲笑了一回奇葩的英国人。回去旅馆吃罢饭后,他们又去剧院欣赏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歌剧很精彩,只是歌剧角色的际遇像极了英沙罗夫的现状,这让叶琳娜有了一丝丝的担忧。果不其然,回到旅店的英沙罗夫又发烧了,心思细密的叶琳娜联想了很多,她不知道会不会有奇迹出现,她祈祷如果上帝真的要收走他,至少也要等英沙罗夫回到自己的祖国以后。

屠大爷将这一章写的很美,威尼斯的风景果然是独一无二的。或许屠大爷也有意让这一对可怜的人度一次蜜月,好好的放松一下。对于叶琳娜自然是好的,可对于英沙罗夫来说,这不过就是回光返照。


第三十四章 英沙罗夫死了。他们住的房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人在莫斯科和英沙罗夫见过面,不知道听谁说的,英沙罗夫临时住在这里,就过来拜访了。这个人很能聊,有用的没用的聊了很长时间。还透露了一下最近的战况,说土耳其人受到了重创,说塞尔维亚已经宣布独立了,而保加利亚正是塞尔维亚的邻国,他认为保加利亚也一定会独立。这个人搞得英沙罗夫很疲惫,待他走后,英沙罗夫讽刺他是个空想家。看到英沙罗夫状态很不好,叶琳娜想给他去请医生。可是被英沙罗夫阻止了,他甚至还想陪叶琳娜出去再转转。他就这样,等着船的消息。叶琳娜也睡了过去,在睡梦中,她梦到了一些不祥的东西,等她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英沙罗夫在无尽的眷恋和呼喊中,年轻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此时,帮他们找船的伦季奇来了,还带来了大夫,可是为时已晚。

英沙罗夫终究还是走了,这是屠大爷的安排,让他一直坚持到威尼斯,甚至在维也纳都没有让他死。真正的上帝是屠大爷,他认为在英沙罗夫死之前应该先游览一下威尼斯,给苦命的叶琳娜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哪怕是一天呢,否则对于叶琳娜就太不公平了。她是那么勇敢的追随英沙罗夫,追随一个爱国者。屠大爷想在叶琳娜的悲苦之中撒上一点点蜂蜜,品尝起来还有些许回味。

第三十五章 叶琳娜的选择。第二天,叶琳娜收到了母亲安娜的来信,央求她回莫斯科,这是一个母亲想念她的女儿了。可是,英沙罗夫的棺木还在这里,还等着她处理。伦季奇希望能够把英沙罗夫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而叶琳娜则希望能将她一块带走。起初,伦季奇还有些为难,但是最后还是答应了。就在半夜,叶琳娜和棺木都上了大船,驶离了威尼斯。

在叶琳娜离开威尼斯三个星期后,安娜收到了女儿的来信,这是叶琳娜在英沙罗夫死后第二天写的。在到底是回家还是选择跟随英沙罗夫的遗体回到他的祖国,叶琳娜决然的选择了后者。丈夫的死并没有让叶琳娜陷入迷惘和不安,反而更加坚定了要继承丈夫遗志的决心,为她丈夫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事讲到这里,叶琳娜与英沙罗夫的爱情故事就讲完了。我们作为读者在钦佩叶琳娜的勇敢之后,也受到了关于爱情、婚姻、理想的洗礼,到底该选择怎样的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回答。但不管怎么选择,只要无愧于心就可以满足了。

当然,屠大爷还是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他讲述了此后五年,叶琳娜毫无音讯,她的父亲尼古拉为了寻找她,去了威尼斯,甚至还去了叶琳娜在信中提到的目的地。可还是没有找到叶琳娜,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也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没有人知道叶琳娜是否还活着,但是人们都知道,这就是她选择的生活。屠大爷还感慨了一回:

"死神好像是一位渔夫,他把鱼捉进自己的网里,还让它暂时留在水里:鱼儿甚至可以游翔,但却总有一只网罩住它,渔夫随时高兴,便可以把它提出水面来。"

至于,其它的人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不提也罢。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