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45,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

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



竹沟具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程庄遗址、小程庄遗址、谭冢遗址等,说明早在原始社会已是人类聚居之处。从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足以证明,竹沟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同步的。五千多年来,竹沟虽经历代沧桑变迁,却一直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又是东西南北毗邻县区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因而谓之竹沟镇。据在竹沟镇西四百米处两座土丘下挖掘出来的大量石镰、石刀、石箭头、陶制纺轮及夹沙红陶鼎,可以断定,这块遗址属仰韶晚期文化,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又据竹沟镇西寨门30米处出土的大量陶鼎和高脚陶瓷的残片(内有一完整高脚陶碗),可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人群集居。1975年8月特大洪水冲击之后,竹沟镇南北裸露出许多铁镢、铁犁头、秦砖、汉瓦及完整的汉代器物;竹沟镇东寨门内,在打红薯窑时深挖一丈,挖出不少带有图案文饰的汉砖房基的瓦片,以及数以千计的五珠钱、崇宁(宁徽宗年号)通宝。由此可见,秦、汉至宋,这里依然是人群集居的地方。到了明代,“竹沟镇”则见诸于文字,规模相当可观了。据《确山县志》记载:“竹沟,明成化十三年(1477)设巡检司”。双载:明代“竹沟设为戎镇,皇兵把守”。明成化二十三年,重修云龛寺碑,碑文地载有“竹沟镇”字样,至今清晰可辩。明末、清初,竹沟镇与明港同为豫南两大“戎镇”和“驿站”。明末修筑的竹沟寨墙,四周垛口连接,尤其是东寨门楼上书“遏群丑”,西寨门楼上书“固吾圉”,足以说明竹沟在当时是统治阶级屯兵要地。明、清之间,河南捻军及白朗起义军都曾抵竹沟一带,也可以说明竹沟所处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

现竹沟镇仍保留着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形成的老街(现名延安街)550余米,为传统民族风格。

竹沟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27年4月,共产党员李畔林、赵子乐带领竹沟、石滚河一带3000民众,参加了由杨靖宇、张家铎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确山农民暴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之后在竹沟建立了党支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竹沟镇位于确山县城西部。西临泌阳县,东连瓦岗乡,北靠蚁蜂乡,南接石滚河乡。明清时期,竹沟(又名沟竹)设镇,曾置有巡检司,建国前属石滚河乡,建国初属县第二区。1958年为竹沟公社,1983年为竹沟乡,1988撤乡建镇。竹沟镇2000年被驻马店地区行署确定为“驻马店市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为市级重点镇,2002年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竹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镇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人,现有耕地4.07万亩,是全国统一规划的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鉴于竹沟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确山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把竹沟建设成为确山县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我们邀请省建设厅村镇建设中心的专家编修了镇区整体发展蓝图,规划了南至段庄,北至竹沟湖,东至高速路口,西至西岭12平方公里的镇区面积。

竹沟镇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市确山县最西部,距县城32公里,西邻泌阳镇,东邻瓦岗乡,北靠蚁蜂镇,南接石滚河乡,镇人民政府机关驻竹沟村。全镇群山环绕,岗岭起伏,中间形成盆地,全镇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其中:浅山区64.7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35%,丘陵8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平原3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耕地面积84160亩,辖15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000年底总人口数为519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00人,占总人口的13.3%,人口平284.3人/km2。确泌公路横穿全境,蜿蜒的大沙河纵贯流过,南北为桐柏山和伏牛山的余脉所环绕,境内沟壑纵横,翠竹茂密,亦称沟竹。1989年7月1日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