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还未退休!绍兴这名乡村医生已在岗位上坚守了49年

在诸暨市安华镇蔡家畈村,有一位名叫何敏凤的乡村医生,她今年74岁,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49年了,是村民身边贴心的好党员。

日前,记者见到了何敏凤,虽然到了古稀之年,但她工作起来比年轻人更加认真、细致。采访的时候,不断有村民来卫生站,她耐心地叮嘱和她年纪差不多大的村民该如何服药,要注意身体状况。

何敏凤在帮村民量血压(楼婷 摄)

被村里推荐成为了医生

何敏凤出生在蔡家畈村,小时候家庭条件艰苦,父亲身体不好,她和姐姐都是初中毕业就没有继续念书了。何敏凤初中成绩还不错,那时候牌头中学的老师觉得可惜,还去她家里劝说。无奈家里需要人赚工分,只能让何敏凤去生产队干活。

两三年后,何敏凤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被大队里推荐去当了记分员,还兼职会计。那时候村里每两年选一次村干部,她每次都是第一名,三十岁不到就已经是村妇女联合会的副主任了。

何敏凤25岁的时候,村里规范医疗室,需要再招收一名“赤脚医生”,她又成了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那时候,何敏凤上午去生产队劳动,下午和晚上就跟着另一名老“赤脚医生”学习打针、配药。

“我上手还算比较快的,那时候打屁股针比较多,我只看了一遍,就直接给病人打了,都挺成功的。”后来,何敏凤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正式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开始独当一面。

一坚持就是49年过去了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饭吃到一半丢下饭碗就走,睡到半夜被叫起来接诊,都是常有的事。

“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村民毛病也多,经常会有村民半夜找上门,但只要病人需要,我就得立即带上医疗箱赶过去。”何敏凤记得,她生完小孩,还在月子里,就隔三差五有人找到她家,要打针、配药。那时候是大冬天,她只能冒着寒风出门。半个月后,何敏凤索性直接去干活了。她算了一下,生两个孩子,坐月子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早年间,村民患慢性病的比较多,经常需要打针,而且时间都是集中在饭后,何敏凤经常饭都来不及吃,医疗室就围满了病人。除此之外,她还要为行动不便的村民上门服务。四十多年前,蔡家畈村还没有通电灯,二十多岁的何敏凤经常得一个人走夜路。她说“刚开始会害怕,走着走着就小跑起来,后来也就习惯了,胆子越来越大。”

而让何敏凤印象最深的是以前每年五六月份打预防针。那时候,凡是下田劳动的人都要打预防出血的针,村里有近500人要打,但大家都不会歇下手头的活特地去医疗室,何敏凤只得背着重重的医疗箱,穿梭在田间,不漏掉任何一个劳动的村民。

说到这儿,何敏凤笑着对记者说:“以前是苦了点,但49年也坚持过来了,看着医疗室变成了卫生站。而且,现在大家的体质都增强了,我也不用走那么多路了。”平日里,村民会自己到卫生站找何敏凤配药、量血压、测血糖,顺便拉家常。

坚持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采访时,村里92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找到何敏凤,一直说自己头晕。“你怎么可以一个人来呢,腿脚不方便,又有高血压,就应该在家里躺着。”何敏凤一边温柔地责备着,一边起身把老人扶到凳子上坐下,感觉不稳,又换成椅子,然后通知了他女儿。之后,何敏凤帮老人量血压、检查身体,查出没有大碍,就帮他配了治疗头晕的药,还倒开水帮老人服药,叮嘱他好好休息,按时吃药。

这个老人被其女儿接走后,又来了一名双脚发痒的老太太,何敏凤又起身帮她检查,一边询问在用什么药。何敏凤帮老太太配了药,还特意跟她说,贴发痒部位就好,药膏太大的话剪一下,整个贴太浪费了。老太太配好药,顺便量了血压。此时,卫生站里又多了几名等候量血压的村民。“每天都会有二十多个人来量,血压器一年得换两只。”但何敏凤乐此不疲。

何敏凤告诉记者,村里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比较多,而慢性病管理这一块是当前的重点,她要给村民建立电子档案,每次测量的数据都要记下来,还要定期回访。除此之外,何敏凤要帮去市区看病的村民预约医生,患病村民出院后还要回访……她一个人服务着村里近千人。

有人不解,老早到了退休年龄的何敏凤,为何不退下来享享清福?“我们村就我一名乡村医生,我要是走了,大家看病就麻烦了。”何敏凤说,“我就这么干着,一直坚持到自己干不动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