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漫步:惠安县文庙——石文化的历史积淀(吴澄清)


惠安县文庙——石文化的历史积淀


惠安县文庙位于县府之东,座北朝南偏西15度,东西宽27米,南北深105米,占地近3000平方米;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置县之初,经三易庙址后于元贞元元年(1295),县尹赵仲臣仍迁建原址至今。



历朝几经数次重建、重修,现存的启圣祠、大成殿、两庑、戟门、东西围墙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物,1979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七年(1347)的石栏于辛丑毁于寇。牌门、照屏、棂星门毁于1969年,泮池同时被毁填为广场。棂星门内改建为县革委会食堂,后为县干部招待所接用,棂星门前为县消防队占用并改建。1990年两家撤出归还县博物馆。

一、建造年代鉴定

明嘉靖《惠安县志》和清嘉庆《惠安县志》关于文庙的记载基本一致,自宋初置县始建至清光绪十八年(189)重修的911年间,历经重建,增建,重修几十次中的重大鸠工九次摘述于

“元至正辛已(1341),尹吴杰拓大成殿,易砖以石”。1271年蒙古族入主中原,元朝只历97年,民族矛盾尖锐,经济落后,科举之风不盛,不可能大规模高标准重建文庙,至正元年应是拓大大成殿之时,改砖墙为石墙,石柱是否当时更易尚难查据,“又六年,尹陆文类徙棂星门达于通衢,翼以石栏,为间四十又六,辛丑秋毁于寇”,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秋天,因寇患整座文庙俱毁。“越三年甲辰(1364),摄学事孔希文、王斌复作夫子殿庭,辟棂星门,取道中出,工未及竣而元亡”。明永乐四年(1406),知县陈永年新殿庭,先棂星门,次戟门,内作泮池,左右为“两庑”,续建了大成殿和棂星门,并增建戟门,两庑、又开凿了泮池;其重修文庙碑亭至今保存于文庙之东侧,“宣德八年(1483),佥事鲁穆移池于门外”。“十三年(1435),主簿闭祯重建大成殿”。七十一年后又一次重建大成殿,其因不明,可能是元将亡之际所建规制不孚众望之故。“弘治十五年(1502),同知于茂改凿旧泮池而大之”,“于茂就地扩大,即为今之残存泮池。”嘉靖三年(1524),知县方夔以兴学为己任……先建大成殿,自两庞、戟门以达棂星门,次作明伦堂……,皆撤旧基而新之。提学副使邵锐为之记,其碑阴刻邑人右都御史张岳记之”。“嘉靖九年(1530),知县莫尚简拓东西二序及两廊,石砌候道,长如其步之制,缭以周垣,为门谲设守者一人,于是学校之规制始备”。明嘉靖九年以后,《惠安县志》无重建、增建之记载,所列各次兴工并无具体部位和内容,均属局部性的修损、修朽、修蠹、修漏之“重修”,“修之”,说明现存建筑物非明嘉靖九年以后所建。

现存启圣祠、大成殿、两庑、戟门的木构架构造简单、粗犷,菜叶状垂花筒和穿梁竖筒形状与雕凿工艺,与我县北门现存的明代刘会(望海)府第基本相同。穿梁竖筒两侧下端形似月爪,线条简单,相距甚大,与宋元工匠技艺相近。一般斗拱,木雕花卉,动物造型,简朴明快,与精雕细刻的清代安溪县文庙相异较大,证明了两县文庙不是同时代建造。大成殿前和戟门前各一对蟠龙白石柱,戟门前一对麒麟、凤凰,大成殿中四根及殿前两根的圆形石柱及其青石柱础,戟门后和棂星门前后的方形白石柱及其柱础,这些石构件的选材和雕凿技艺,与毁于文革期间的我县北门的明代李恺“天官大夫”石牌坊基本一致。

就建造时代背景而论,我县历朝登第为官以明代朝廷显贵为最多,若无这些社会显要人物从中倡助支持,相距六年两次鸠工全面重建文庙并完成学校之规制的重大举措,知县欲行其事实属难为。

据上史实,我县文庙现存建筑物,可鉴定为明嘉靖三年和九年先后重建和增建的历史遗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二、石文化的历史积淀

惠安是石雕、石材、石结构、石工之故乡。古建筑大量使用石材及其雕刻品,文庙历史较早,惠安石文化在文庙中的历史积淀非常丰富。

戟门前东西内侧墙下的白石垛上,一对风凰麒麟浮雕,匠心独具,线条流畅且深浅适宜,麒麟形象古朴、风凰展翼上空,意境高远,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石雕。

大成殿前和戟门前各一对蟠龙白石柱,造型简洁,云彩稀疏,龙体突出,盘态有力,质朴生动,古雅不俗,是明代石雕珍品。

各种规格石柱及其青白石柱础,上下比例恰当:多数是上柱白石,柱础青石,色调对比强烈。青石柱础中的四周花鸟浮雕,神态逼真,质朴中带有清雅,粗犷中露出秀丽,是我国古代石雕工匠的佳作。

文庙各种墙脚的特殊处理匠心独具,砖墙下必有料石底座,混水墙下必有清水石墙面,以免水湿后损坏上部墙体。凡木柱下必有石柱础,以免蚁害和霉腐上部木柱。

文庙中所用料石质地很好,无疵病,无风化,色差甚微。石材表面加工技术很高,尺寸严格,表面无凹凸,平直度好,棱角完整,接缝紧密,凿孔准确,为我县古建筑中所用石材之冠,文庙所使用各种建材中以石材最多,使用范围很广,各种方圆石柱及其柱础,木柱石柱基,木柱下部夹石,各部位廊沿石及其石台阶,殿前石拜坛,墙头石座,各种墙下垛石,乱石墙体,内外大面积地铺石,各种石面浮雕和小件石雕,泮池中挡土石墙、石桥、石栏,早被毁没的两翼石栏,重修石亭、石碑等等,所用石材种类、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当年我县其他任何建筑物。

文庙各种石构件用材尺度很大。大成殿中四根圆形石柱,直径47.13公分,高4米80公分,重2258公斤,加工前毛重近3000公斤;殿前中部一条廊沿石长6米35公分,宽77公分,厚17公分,重2244公斤,毛重超3000公斤;棂星门前中部一条按原规格仿制的廊沿石长5米20公分,宽85公分,厚20公分,重2387公斤,毛重超3200公斤,各种墙下垛石的用材也很大。

这些大尺寸、大重量的石材,选材、开采、运输、加工、安装等各道工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是非常不易的。历史遗物尚存,事实无可非议,最迟历史年代是明朝,我县已具有很高的石材开采和加工技术。

来源丨《中国惠安石文化》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记忆!感谢关注惠安文献馆!在时光流逝中,一起来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