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的一些歌词吗?

秋阳读线装经典


是的。《诗经》往往一唱三叹,时而柔情,时而哀怨,时而愤怒,时而慷慨,充满了甜美的忧伤,不甜美,就不感人;不忧伤,就不深刻,这使得几千年来,这些古老的句子始终直击人心,带来歌咏人性的永恒魅力。你可以不理解古文, 但是,不可以不读诗经,只是吟咏沉吟就够了,因为,《诗经》本来就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音乐,先民的音乐!



沅茵



罗氏良哥在路上


《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在当时是可以歌唱的,可以入乐的。但是少部分的诗作,抒写当时的政治衰坏,以及描写生活的日常琐事,是一些带有个人情绪的随笔,并不能依谱而歌,也没有人采取它们入乐。一概而论,全部《诗经》里的诗篇在当时都是有谱的乐歌,理由难免会有点牵强。

整体分析《诗经》


我国最早的文学产生于原始社会,但是原始社会文学年代太过于久远,条件受限制,没有文字记录,大多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至今的只是少数原始歌谣和原始神话,它们成为了我国文学史的辉煌开端。《诗经》作为流传至今,历时最长的文献,无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春秋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按体制分类,分为“风”、“雅”、“颂”,里面的篇章大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表现了社会的复杂生活,表达了当时人民多样的思想感情。


《诗经》还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民歌创作的艺术传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诗经》出现在孔子、孟子时代的前后,对于一般的文人和政治家等等,都在他们的心里树立了一定的权威。政治家往往用《诗经》里的一二诗来作为辩论讽刺的依据,许多人也常常讽诵《诗经》里的一二句来表达胸臆。由此可见,《诗经》带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在当时,用来作为传唱的歌词也是有据的。


能否入乐的争论


观点一


“风,风也,歌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卫宏《诗序》)


上述的观点认为《诗经》里的《关雎》以及“二 南”等诗篇,是受到了帝王的教化写成的,而其它大部分分为“国风”的诗篇是讽刺当时的社会的。他们把“二南”里的情诗作为后妃的的品德的诗作。那这么一看,《诗经》的某些诗篇就不能当作民歌来歌唱了。我个人觉得,他们关于”二南“的看法并不是完全的正确,在文学史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观点二


郑樵的“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也”之说。(《通志·乐略》《六经奥论》)



郑樵认为古时的诗作,都是可歌唱的。这种解释也是备受争议,范围太大。我们单从《诗经》来看,真的所有诗篇都能用来歌唱吗?我的个人观点是大部分可以用来歌唱,少部分则不能。


例如几个无名诗人的创作,《无羊》、《正月》等等,大多是抒写政治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情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些时间情绪的产物,瞬间写下来,肯定不是依照乐谱来写的。我们如果仔细去看《诗经》可以用来入乐的诗篇和不可以用来入乐的诗篇,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诗篇,真的读着就有音乐美和旋律美,不由自主就能哼唱起来,有的则比较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