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2年多的自媒体之路,走过的弯路和经验总结

为什么写这一篇文章,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找不到写的题材,第二个原因是我的悟空问答的收益似乎重新开通了。

知常容玩自媒体纯粹很偶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下载头条只是觉得里面的视频挺多挺好看,再后来发现有悟空问答,就开始回答问题,当时悟空问答还没有收益的。

我依稀记得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与《道德经》相关的内容,当时这个回答阅读量过万。这个数据让我惊喜万分。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截止到今天我一共回答了3781个问题,大概阅读量6000多万。这三千多个问题大部分是集中在我开通了悟空收益之后回答的。

我大概属于较早开通悟空问答收益的。

我的知识面可能比较宽泛,教育,书法,历史,传统文化,夫妻相处,心理学,家庭教育,时事分析等等我都略懂。

所以我很多类型的题目都能回答,我当时很天真地认为回答的越广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的来关注我。

这一种思维其实是当年博客思维的延续。博客和在这里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当时的确让我感受到好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频繁回答问题,使得我的粉丝二三个月就突破了一万。

那个时候我的成就感挺强的。我想现在很多初玩的朋友可能也会重走我这条路。

知常容可以告诉你,这是错的。

这就是我走过的弯路。

因为你没有给你关注的人留下一个印象。他或许觉得你这个写的好,就点了关注。

问题是机器推荐是按类型推荐,不是把你推荐给用户,而是将你的内容推荐给用户。

他关注的是这一类的内容,而不是你这个人。

你的粉丝或许关注了你,他进入你的主页看你的文章,发现并不是他喜欢的类型。当然能点击进入你的主页的粉丝是真的对你留意了的,这样的粉丝是很少见的,以我自己的感受估计一百粉中有一个就很不错了。

当你的内容十分纷杂的时候,虽然覆盖面很广,但相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内容十分少,这对你很不利。

在大量类质文章中,你的文章也不一定能被他第二次看到。所以他的关注或许就只是一个路过,这样的粉丝在粉丝数量中占了大头。

有些粉丝可能有心关注你,但是他同样关注了几百甚至几千个他喜欢内容的作者,换句话说你只是几千到几百分之一的概率能被他看到内容。这和抽奖的概率接近了。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上犯的错误,这个错误使得我的收益最终被取消。

我转而投入图文写作,我在图文写作中同样犯了类似的错误,虽然没有像悟空问答那样广,只涉及历史,文化和教育三个领域,但是我依旧发现这样似乎也不行。

痛定思痛,我决定停掉教育这一系列。这里对那些因为教育而关注我的朋友说一声抱歉,虽然他们可能完全忘记掉有我这个作者存在。

这个选择是在我粉丝超过2万时做出的一个艰难决定。

文史虽说不分家,但文史这一类属于很大类,这两个大领域包含的内容还是很广泛的。比如有些是明粉,有些是宋粉,有些是三国迷等等分类,文化类的细分更多。

所以同样还是出现悟空问答中的问题。

所以垂直度不是不重要,是十分重要。

越垂直越好!

但是越垂直会遇到三个问题:

1、专业化的问题。

高度的垂直需要很深的专业功夫,这个需要个人强大而专业的知识储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媒体要求的门槛不是低,而是十分的高。像我略懂的东西比较多,但是真的到深层的内容就会出现力不从心之感。

2、诱惑

每一个自媒体作者都希望有高阅读量,当限于某个领域时,文章的阅读量往往会不太理想。这个时候就会忍不住去跨越这一条线。

所以自媒体写作本身就是一场修行。

在这个尘事中,任何一件事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一场修行。

3、内容的问题

当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没有题材可以写以及写的内容过生过僻无法吸引粉丝。

这样扯来扯去就扯到一个平衡度的把握,怎么把握这不属于术的领域,而是道的领域了,不可言说了。

写的方面讲完了,接着讲另一方面就是怎么吸引粉丝二次光临,甚至多次光临。

有些人认为粉丝几十万阅读量一定很高,因为不用别人看,光粉丝看了就起码上万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比如我现在有7.5万粉丝,大概有6万是图文粉丝,1.5万左右是悟空问答的粉丝。

我的粉丝是一个个累积起来的,但实际上呢?

我写好的一篇文章,大概有一百多阅读量,粉丝阅读量大概二三十个。

7万5与二三十个对比是不是反差比较大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粉丝的问题吗?

不是。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你拿起碗准备吃饭时必会想到筷子,那你工作时会想到吗?

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人在工作时会想着筷子。

为什么?因为筷子只在吃饭时有用,在工作时没有用。

别人为什么要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来看你的内容。

无非是你的内容有用。

有用按强度可分为:必不可少无可替代,需要,有用,可能有用,似乎有用。

如果是必不可少,就如同筷子一样,你根本不用担心他不会用你,就算他工作想不起你,在吃饭时必会想起。


那你就得思考,你提供的内容属于哪个档次呢?

很明显,我写的内容是属于似乎有用这一档,那么七万多粉丝,只有二十多个人来看有什么奇怪呢?

正如有些人说我为公司辛苦十几年,青春都在公司了,为什么裁员要裁掉我呢?

你对照一下有用的强度分类,如果你的用处和我的文章对我粉丝的用处一样,那么你有什么可以抱怨呢?

说到底,自媒体似乎每一个人都会玩,都能玩,但是真正细究起来,门槛却是非常高的。

怎么把自媒体玩好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场修行的方式,并不比在深山中修行要低多少。

当然那种纯粹为了赚快钱,目标只奔着钱去而来玩自媒体的不适合上面的经验,因为那本身是一种夺,而不是修行,自然不可同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