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师的杨坤,为什么杨会觉得《惊雷》这首歌俗气甚至恶心,不怕招黑吗?

王路


音乐也分三六九等,也有高低之分。

我觉得惊雷这玩意是在带坏我们的孩子,尤其我们的00后,会对他们的音乐、审美、价值、文化以及对传统的一种巨大的冲击。

他们觉得流行和火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就是该追求的,慢慢地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音乐没有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分!曾经有音乐人说,好的音乐能发人深省、引人共鸣、正向性。

而杨坤老师作为一名老牌知名音乐人,他有义务去引领华语音乐走的更好,他对惊雷的点评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


野玫瑰影音厅


关于#杨坤diss惊雷 我在某音刷到了n条视频,也有自己的一些浅见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 杨坤diss惊雷?杨坤diss喊麦?

存在即为合理,我们姑且把喊麦当做音乐的一种形式,音乐(亦或说是艺术)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好坏之分。为什么杨坤老师diss惊雷而不是喊麦呢,显而易见,喊麦也有好的作品,比如《一人我饮酒醉》等,当然,也有很多比惊雷更差的作品,但它们并未被流传,影响微乎其微,而惊雷却被广泛传唱,《惊雷》盗窃成学迅老师的伴奏,歌词无韵脚,容易对主观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产生对音乐的误导,而杨坤作为音乐界有一定发言权的人物,有权更有义务出来指责,不管是音乐还是其他领域,每一个在该领域具有一定权威的人,都应该对于此类行为承担批判的社会责任,不能应该怕招黑而畏首畏尾(并无贬低其他音乐人之意)

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做的是 客观去对待,而不是因为粉杨坤老师,去一味的谩骂惊雷,也不能因为自己喜欢mc,就主观臆断(亦或为了蹭热度)将diss惊雷上升到diss喊麦的程度

而惊雷,火遍全网,真的没有其可取之处嘛?存在即为合理,何况这么火,他无音律,无韵脚,但也正是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就能喊(或唱),艺术高于生活没错,但它也来源于生活,惊雷更接近普通大众的音乐水平,才能被传唱,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看到惊雷不好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惊雷好的一面。

我们抨击的不应该是惊雷,而是六道的品行,盗用成学迅老师的伴奏,还坦而言之“和你有关系嘛”“一边去”

至于杨坤老师会不会招黑,从网友的呼声就可以看出并不会,反而六道岌岌可危。


伊舒语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惊雷”是个啥玩意。

介绍一下,这是一首喊麦作品,它的原作者是一个叫“mc六道”的主播,现在这首喊麦在各大短视频平台都很火,只要你刷抖音快手就肯定听过。

就是这么一个作品,前两天,杨坤直播的时候有个粉丝让杨坤来一首惊雷。杨坤兴高采烈地去听了,听完直接就懵逼了:“恶心、俗气、这就不是一首歌、喜欢听惊雷的不要进我的直播间。”

对于这个diss,惊雷的原作者mc六道也给出了回应:比你的任何一首歌都要火。

那么喊麦究竟能不能被称作一首歌?

一个所谓的音乐作品,节奏、和声、旋律三个元素里少了一个就不能被称作歌曲。而“惊雷”没有和声、没有旋律、只有节奏,词和曲,经不起任何的推敲。杨坤说它不能算歌,是一点错都没有。

说一首喊麦作品,其实很简单,只要熟练运用四个字:你,我,这,那,然后只要在任何一句诗词上押韵一下即可。

比如说:锄禾你日当午,汗滴我禾下土;谁知这盘中餐,粒粒那皆辛苦。

再来一个:一二这三四五,上山我打老虎,老虎他不在家,打到那小松鼠。

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说这么多,就是想表达:

音乐是有门槛的

要比较两个作品水平的高低,首先这两个作品都要属于音乐的范畴,否则这样的比较就没有意义。

最后,借用杨坤在微博的评论来结束这一篇文章:

代表如今这个时代的也许是意大利阳台上的鸣奏,也许是北大学生用鲁迅的文章做出的rap,甚至也可以是日本偶像女团冲破偶像边界的《沉默的大多数》。但绝不应该是《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