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意宗禅韵


朋友你好,关于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之“心”,我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解与你分享:


主宰感官的一种存在

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这样写道:“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囗。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意思即是,我们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是心之听觉的器官,嘴巴是心能言说的器官,四肢是心能行动的体现。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体的种种使用,无一不是心的体用。心是体,身是用。


书中还有一句话:“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这里指出了另一层意思:如果单单是有着五官的身体,是体察不到声音,也不会行动的。只因为有了心,你才会让你的耳朵开放听觉,让你的四肢活动起来。声音和气味不是心,但听觉和嗅觉是心的延伸。



与生俱来的人性和情感

大家都知道,王阳明的心学是在摆脱朱熹的理学过程中酝酿诞生的。当年朱熹强调的是“性即理”,即善良正面的人性是与天理相契合的;但同时,也否定了我们生为人具有的情感本能。所以才发展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即人性和外物都是天理的一部分,通过明了外物的道理,培养我们正面的人性,从而接近真正的天理。


但王阳明在格物的过程中,内心渐渐产生了怀疑。比较著名的事件是“阳明格竹”——王阳明和有人一起看着竹子,看谁能更早格出竹子中的理。结果友人在三天后就头晕眼花,退出了格竹比拼。后来王阳明也在第七天晕倒在竹子前,格竹失败。


在休养后他就越发地怀疑:运用这种只格物、却忽略身体酸痛、忽略本能感受的方法,是正确的吗?就算我悟出竹子的理,但是我能领悟,不正是说明我的心中已有这个概念吗?难道古人对一花一草、月亮星辰写下的妙笔佳句都是靠格物得来的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的心借由五感而达至对外物的认知,天理不在心外而只在心中?


理学为达格物致知的目的,肯定人性却否定和压抑情感的教法,与王阳明的实证体悟分歧越来越大。这才使得他被贬到龙场驿站,一个与此前生活环境迥异的地方后,再次思索起这一哲学性的终极问题,并最终悟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心学。他将理学的“性即理”改变成“心即理”,这“心”中既包含了“性”,也包含了“情”,少了任何一者都无法近于道。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很多时候,成功者不一定是最能力最强的,但却是最能坚持、最有渴望和激情的。这种情感不是出于对名利和主流价值观的盲从,而是纯粹的一种真诚。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不再有名利的杂质,而是找到了当中的乐趣和热情,才能成就更持久更盛大的结果。



具有良知、可成事的本性

心学的一大核心就是“致良知”,讲的是人本身就有评判善恶正歹的良知,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良知来培养自己的正念,坚持正确的道路。一旦蒙蔽了良知,我们的行动也只是权衡利弊后的产物。如若不符合天理,甚至会得到灾殃。


作为现代人,对这一段道理是非常受用的。我们往往就是听从社会主流的声音,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去迎合了名利或更有保障的生活。但如果只是出于私心、而泯灭了良知,终归会陷自己于不义的。


以上我的一些浅见。

最后用一句王阳明先生临命终时对徒弟留下的隽语作结,祝大家在修行中趋向圆满:

弟子问王阳明,还有什么要留的话。王阳明先生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自在时刻


心学之心我认为是人的灵魂,自古我国古哲学家都推崇善,老人宣扬的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王阳明的心学为良知,也是让人进退晓是非。人当有一个美的心灵,与人为善,时时修炼自己的灵魂,真正做到忘我的境界。心学是一门深渊的学问,要跟着时代的节奏而有新的认识,使之利于时代的前行。


农民女诗人崔秀英


心学之“心”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语言,说的是人最本真的思想活动;哲学家叫他本我;心理学叫他意识;宗教管他叫灵魂;迷信叫他鬼魂。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主要是格物,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字面意思,通过格物明白了事物的规律和道理,要按照格物获得的道理采取行动,内心里的道理要和行动统一,不能偏离。

我读王阳明心学,理解他讲的道理是融合了儒道学说,借鉴了佛家经典,

王阳明先生说;“圣道其实非常简单易行,也极其精细微妙。孔子曾说;其如示诸掌乎。人的手掌,哪一天不曾看到呢?但是问他手掌上有多少文理的时候,他就不知道了。就如同我说的这良知二字,讲了就能够明白,谁不晓得呢?但是如果让他真正理解又有谁能够做到呢?”


有人便问;“良知恐怕是没有方向,没有形体的,因此最难琢磨。”

先生说;良知就如《易》理;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不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济,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良知怎么可能琢磨的到呢?只要把良知理解透了,就变成了圣人了。

什么是致良知呢,良知就呈现在人的意识里。王阳明认为,一个明知自己是小偷的人,在听到别人喊他“小偷”的时候,也会局促不安。这种局促不安心理的出现,在阳明看来,就是“良知”的呈现。


王阳明先生精通儒学;精通道家学说;精通周易;精通佛学。集各家思想精髓,独创了“心”学,自成一体。

王阳明心学,就是真实的本我;儒家的智慧,道家的清净心,格物的认知;佛家的不住心;周易的变化无穷。

集各家智慧于一体,用于生活实践中的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