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续

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这段话,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报告。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它是孔子从年轻立志做事,有志难伸,到拜师明理悟道,再到行道的一个过程,一个思想的转变。我给大家描述一下。有一个规律,凡是有大智慧的人,修行的人,他的人生魔难,都比平常人大的多。有句话,叫“沒有魔难,不能成佛。”孔子也这样,大家抽空看一下历史。孔子从小聪颖过人,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到三十岁的时候,他就确定这一辈子就做学问了,信心十足,但不得志,有些疑惑,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坚定了做学问的信念,没有了疑惑。周游列国,宣扬“仁义”之道,正义之道,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权势,因为他提昌的学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经过几十年的繁杂经历,和自己的学问融合,发现了很多问题,他去拜访了老子,老子说他的学说对将来历史有害,并给孔子讲了大道,孔子有所感悟。后来又去拜访了两次,最后,老子说“孔子悟道了”。(《庄子》中有描述)。孔子悟了道,自然知了天命,这个天命是自己的天命,也是历史的天命。大道自然,在自然面前,有善恶,有是非,有战争,有和平,有正义,有邪恶。历史变迁,潮起潮落,皆自然也!孔子晚年研《易》,他说“加我十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也!”他在《春秋》中说“智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一切。明政,用他的仁义之道,管理国家,国泰民安。心怀叵测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打着“仁义”的口号(师出有名吗),去讨伐别的国家,去残害别人。好帐,坏帐,都加在了孔子头上。后面几句,是孔子悟道后,在行道当中的思想转变,知道了大道自然,知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心中无善恶,无是非,无对错。只有一颗本良真心。自然而耳顺。遵道而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做背道之事。借此,我把王阳明的一首诗献上,很精典,它把做人做事与修行融在了一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