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论语》还有没有阅读的价值?

去书店逛一逛,会发现很多名目繁多的人生哲理书,什么职场学,人生规划,待人之道,让人应接不暇。其实,那些都算不得什么好书,纯粹是作者求名求利,哄骗一般消费者的手段罢了。

真正的人生哲理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它就是《论语》。

古往今来,好多科举考生从中寻章摘句,登达仕途;很多政客策士从中吸取营养,那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对它的赞颂。还有更多的文人儒者从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信仰。

关于这本书,注释阐发不尽其数,我学识很浅,又没有读相关文学评论,只能就《论语》来说一下我的收获与感受吧。

两千多年前的《论语》还有没有阅读的价值?

我看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的,适合初读者。《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492章,每一章都不甚长,多是孔子及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言论,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读来就像听一个学识渊博的老人谆谆教导,很是受教。

这个老人,即是孔子,读之前,感觉他是一个圣人,高不可攀,威严不可亲近。但读之中,读之后,才发觉,啊,原来这个古怪的糟老头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啊,恰恰相反,他敢爱敢恨,敢夸敢骂,除了与学生聊聊天,他还没事唱唱歌,编编书,生活得很滋润。他不是那种固执的卫道者,卫礼者,他也有变通,纯真,性情的一面。

孔子原不是圣人,只不过后人把他拔高了而已。

整部《论语》讲的就一个字:仁。仁再细分可分为积极的一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的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初始为孝,仁之外化为礼,仁之最高道德标准是中庸,仁之最高状态是圣,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

这就是这个可爱的老头子终其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东西,一种道义,一种理想,一种安家兴邦之道。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下,他是一个固执的逆行者,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是一个胸怀天下兼怀道义的人,很孤独,很执着,因而很伟大。

首先,孔子讲的是怎么做人,唯有做好人,才能安家,才能兴社稷,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论语》里面的话是很零散的,没有分门别类地来整理。关于这个做人之道,在不同方面讲了很多,我觉得最好的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唉,《论语》里面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根本没办法具体分到哪些方面去,因为我们的人生与社会相交的东西太多了,个人,社会,仕宦,进退,太多了,我抄了两大页笔记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就让我拣我想说的说吧。

我敬佩的是孔子对理想与名利之间的选择与态度。

君子不器。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种坚守自己,不为名利所动的态度真是伟大,仅凭这一点,孔子就值得万人景仰了。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开私学的大教育家,其中很多教育方法至今还依然适用。,有教无类,放低门槛,伟大。对想拜师学习的,只收取低廉的拜师费:几条肉干。因材施教,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却得到不同的答案;有启发性的,举一反三的;明白兴趣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因果,仁者,先难而后获。

更有以身作则,“夫子焉不学?”孔子自己就给学生们做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好榜样啊。他真诚,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坚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苛求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他纯粹,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沉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永远在学习的路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偶尔,他也感慨人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万物,“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

其中一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真是振聋发聩,给人当头一棒。孔子的眼睛看得很远,很多道理到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适用。

社会是永远在如车轮一般向前滚动,但那车辙却是一定的。

在七十二贤者中,孔子最爱颜回,可惜早逝,最恶昼寝的宰予。

孔子所向往的将来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很美好。

然而,在那个儒学不受待见的礼崩乐坏时代,孔子是很无奈的。齐景公不待见,季桓子不待见,蔡等小国也不待见。孔子在路上,受到楚狂人接舆的歌讽,隐士长沮、桀溺的嘲笑,丈人的免见,他心里也很难受啊,他清楚现状,“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但他依然在坚持着自我。

儒学是入世的学问,是积极的,而不是出世,消极的。他明白这个世道混乱,但也明白必须要有人出来整顿调理,奔走呼号。所谓士之理想,即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于是,他做了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很是敬佩。

孔子是很自信的,甚至有点自负,或许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有这点毛病吧。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自信;

莫我知也夫,很自信。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臭不要脸的自信。

孔子是知道《诗》的好处的,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他给弟子讲《诗》中的巧笑倩兮,说什么素以为绚,是怕误导徒弟吗?这一点有一点迂腐的陈最良的意思哦。也许是断章取义,启发学生呢,也说不好。

孔子是一个卫礼者,痛心礼的被遗忘很多次,看起来有些守旧陈腐的意味。但卫礼正是要卫道,即讲仁啊!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很通达。

讲到几次管仲,提到个人,他痛恨管仲破坏礼乐,但提到家国大义,他极力称赞管仲“如其仁。”孔子看得很远,开明。

当然,孔夫子也有短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管前人怎么为夫子洗白,那个污点是褪不掉了。再想想那个时代,就不必苛求夫子了。孔子说:“无求备于一人”。如是。

还有一些话,你听不出这是什么好赖话。

其中有一个片段,很有趣。说: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古人也可爱,这脑回路是骗小孩的吧,哈哈。

孔子给年轻人的建议,贤贤易色。

《论语》值得一生去读。

喜欢的话,请关注个人订阅号:偷心的人,你会发现更多惊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