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海甸一千年神廟,人文藏在每一處細節,屋頂擺放13位神仙

今天,我站在海口海甸六廟門口,嘗試著尋找著曾經的鄉土記憶與歷史人文。據載,六廟歷史上是冼夫人廟,相傳是公元635年冼夫人孫馮盎為紀念冼夫人而建,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朝乾隆年間廟宇重修,同時也開始祭祀火神娘娘、媽祖等一眾神靈。清朝咸豐年間再次重修,擴建至三進。

傳說火神娘娘是平陽公主,百姓們敬仰其樂善好施,殺富濟貧的功績,定於她的忌日(陰曆三月初一),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

六廟如今的名字改為了火雷娘娘廟,比起海甸溪其他的神廟,顯得尤為特別,外觀看點十足,屋頂處一共擺放了13位神仙,彰顯了民間多神廟宇的屬性。其中聚在一起的11座神像中居於中位的是福、祿、壽三星;兩旁的八仙分成兩組各四個,分別立於三星的左右兩側。

屋簷角上一左一右各有一個神仙,右邊是拿著“日”靈石男神仙,左邊是拿著“月”靈石女神仙。一眾神仙神態各異,活靈活現,各顯神通。

這兩位男女神仙也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男女有別,各司其職。

廟門前,刻畫著兩個守護門神,形象威武兇猛,日夜守護著神廟。

廟宇內處處掛著謝神的紅綢布,堂屋內分別懸掛著“威靈永在”、“慈恩慧業”等牌匾,一側牆壁掛著十幾年前村裡公期時候的照片,當地百姓對六廟神靈的愛戴與尊崇溢於言表。

六廟的人文無所不在,滲透在廟宇裡的每一個細節裡。第三進堂屋的木門門框,不僅雕刻著我國古代典籍故事的經典橋段,而且還刻著八卦的八個卦象。

這一獨特的人文景觀,有著很明顯的地域特徵,其延伸出的民間信仰,也與海甸溪的人們的生活貼更加近。

走出了六廟,往南走不到50米,穿過一個新起的村門,就是海甸溪。新村門的楹聯有云“火雷娘娘佑子孫,村眾興發感神恩”,橫匾“海甸第六廟”。兩旁擺置著兩隻小神獸,似乎守候了許多年,神情黯淡。

2008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的8月8日圓了無數國人的百年奧運夢。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熱鬧之餘,海甸溪北岸六廟的鄉民們卻顯得有些迷茫。那一年,他們告別了祖祖輩輩的漁村、漁船,住進了高樓小區。從此,漁村變社區,漁民變居民。

回味往昔,追憶過去。千百年以來六廟的鄉民在廟堂前祭拜完神靈,然後從此處登船揚帆,在洶湧翻滾的奮勇搏擊,開創了空前繁榮的海上貿易。如今,一個又一個漁船靜靜地停靠在六廟不遠處的海甸溪岸邊,曾經與大海搏擊的勇士們住進了高大冰冷的樓房小區。

歷史就這樣輕輕翻過一頁,曾經的喧鬧歸於今時的平靜。廟前廣場榕樹下、戲臺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過了很久才有三三兩兩的老人走入廟內。六廟再往日的喧鬧與如今的安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抹與世隔絕的寂寥繞上我的心頭,久久不散。

#喚醒好春光# #頭條帶你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