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年赚100万,你却不舍得放下它,这就是你和他的差距

大家可能都玩过一个小游戏,就是抓一只蚂蚁,准备一张A4纸和一个马克笔,把蚂蚁放在纸上面,这个时候蚂蚁肯定会乱跑,但是你要是拿马克笔在它的前面画一条线,它马上就会掉头,然后这样反复几次,蚂蚁就会待在被你画的区域里不动了。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蚂蚁始终不敢去突破一下自己冲出一条路来。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人们总是一边抱怨东西太多难收拾,一边又在买买买,自己被困在那本来就怎么宽敞的小空间里整日抱怨,这和那只蚂蚁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回头看看自己的卧室,床上、桌子上、地板上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可是细细一看发现,都是什么“优惠打折的”“买一送一”“低价促销”等等。可是就算这些东西将自己埋了也舍不得扔掉一些,总是害怕以后会用到。这就像一个水池,进水口在无休无止的往里灌水,出水口早已经烂了,时间久了变成了一个污水池。

早上准备去上班,突然想起来今天公司要交健康申请表,本来起床就晚了,然后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到前两天刚刚写好的申请表,眼看着上班就要迟到了,没办法在房间里一顿神操作,终于找到了,然而房子遭殃了,本来已经很乱的房间这下连落脚的地方都没了。

作者在《断舍离》中将这种现象用人患病来形容。作者分析了这种病态生活方式主要的客观原因是:第一,我们身处的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物品被过度制造、过快流通导致了我们总是不断地想要买买买、存存存。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自己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这一点我们都不陌生,我们很多人其实具备很丰富的家装知识和收纳整理的技能,但是我们缺乏一点对自己舒适空间所需物品数量的估测能力。说到这个很多人应该都是深有体会吧。我记得前段时间,妈妈帮我打扫房间的时候,她为了方便擦灰,然后把一些东西都挪开或者拿了出来,我刚一进门吓了自己一跳,我还问老妈说:“老妈,你把这东西拿我房间干嘛”,老妈瞥了我一眼说道:“你自己好好看看,这是谁的东西”。我真的是震惊了,我居然在自己房间里放了这么多东西,自己居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好像已经适应了这个狭小的空间,完全没有去考量自己到底是不是舒适。作者认为的第三个原因是:上个时代的价值观。作者认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物品产出数量已非昔日能比,然而我们依然会受到来自父母或是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太浪费了!”。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我记得我家刚搬到县里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家庭条件真的不是特别好,然后母亲总是觉得好多老家用了的东西会用到,然后就花很多时间打包带过去,结果呢,直到现在也没有用拿出来用过一次。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消费信息满天飞,这个社会总是想方设法的研究如何让人们买东西,各种电视广告,购物节目铺天盖地。这最终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不断地勾起人们对“实际不需要的产品的购买欲”。

作者还揭示了我们之所以控制不了自己、或者说不愿意扔掉那些自认为累赘的东西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顽固的“物质轴”思维。什么是“物质轴”思维呢,人们依赖物质、重视物质的历史很长,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这就是“物质轴”思维。据科学家估计,人类所制造的物质达到了30兆吨,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并且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之后被制造出来的。我们在面对这么庞大的物质体系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不会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我们总是将这些以一种“暂时”“好不容易”的心里状态下将它们留在自己身边。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们总是习惯于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的前提是‘必要性’”。

回家看看自己的厨房,是不是在橱柜里发现了已经藏了多年也没有拿出来的碗筷,或者已经变成“化石”的赠送毛巾,或者那个已经过时很久很久的围裙,亦或者是曾经兴致勃勃想要学习烘焙买的防烫伤手套。在看看自己的卧室是不是已经只剩下自己睡觉的那一点空间,看看自己的书桌,是不是已经小的连电脑鼠标都没地放了。而自己却一直在抱怨“家太窄了”“怎么又找不到东西了”。你已经物质过剩啦,需要好好的去清理一下啦。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生活中有太多的累赘,怎么也甩不掉,其实不是甩不掉,而是我们总是被一些固有的思维所束缚,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这种思维的禁锢,相信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不单单卸下的是一直甩不掉的累赘,而是重新找到了自己格局的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