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之~孝顺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孝顺,顺意较深。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上到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一样。但不是说所有事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从群经之首《易经》来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顺则有不顺。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经》的,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参问他顺从父母就是孝顺吗?他会吃惊连说了两个是何言与!至于什么时候该顺,什么时候又不该顺,则可以借助孔子孟子的观点。

孝顺之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而是认为 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延续责任。

孝顺之二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非第一位。

孝的核心关系

孝道是父慈子孝

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应该承认,我们当今的全民素质还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这一观念的人并不多。但孩子确实生下来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抚养我们,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应该报恩于父母的。如果反过来让父母伤心、失望,显然是大逆不道的。

父母生孩子,是要负责任的。孩子并没有要求被生下,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行为的直接结果。父母的责任,就包括无条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坏事。

孝顺之三

从 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

孝是内心的温度,顺是内心的底色,不尽孝道之人,不仅不配为人,也不配为人父母。

孝为立家之本,儿孙不孝则家凌乱。凌乱之家,自然无法育出快乐、幸福之人。孝道即人道,关乎道德,也关乎和谐。

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这无可厚非。有人认为给父母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孝顺,有的人认为,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顺。还有的人会认为,给父母生个大胖小子,就是最大的孝顺,其实,孝顺的真谛就一个字,那就是“顺”。

行孝及时,人生不留遗憾。像小时候父母顺着自己的意愿一样,顺着父母,这才叫真正的孝顺。愿子欲养而亲尚待,愿孝顺之人福报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