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方明勝的長征記憶

關於長征,市面上其實有很多這方面的書籍,這些書籍記載了某些大事,比如突破第三道封鎖線、血戰湘江、激戰婁山關、勇奪遵義城等,但相比於如此官方的描述,更多人想看到的,只不過是這段路途中,將領、戰士們最真實的一面,而老紅軍們的回憶,便能很好的還原當時的場景。

以前寫過幾個老紅軍,王林、於桑,分別來自紅九軍團和紅四方面軍,他們對往事的追憶,讓人領略到了長征的溫暖與不易,今日,走近方明勝,一起來看看底層幹部視角下的紅二十五軍。

方明勝是湖北省黃陂縣人,1906年出生,2004年逝世。他走過了動盪的革命歲月,笑著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有幸見證了後世的繁華。

他的家中,一幅字畫很是扎眼。

這個由戰友歐陽平贈送的禮物,裡面的兩段話——“越千山闖萬關縱橫神州,堅如鋼潔如玉獻身祖國”——就是方明勝一生的真實寫照。

1927年後,蔣介石推翻統一戰線,倒戈反革命,紅軍的宣傳工作延伸到了全國各地的偏僻村落。

方明勝和很多紅軍將領一樣,家境貧寒,對中國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為窮苦人民打天下”的主張深表認同。

他在鄉里自發地組建了游擊隊,擔任游擊隊的隊長。

1930年,方明勝已經24歲了,紅二十五軍為了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鄂豫皖蘇區,要從黃陂縣經過,去往大別山山區。

紅軍來的那一天,方明勝報名參軍,鑑於他政治思想穩固,遊擊工作做得好,徐海東將他調到103師2231團一營二連擔任連長。

新的蘇區剛建立的那幾年,日子很不好過,紅二十五軍兵力不夠,也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新進來的兵有些壞習慣還改不了,再加上國民黨軍隊無休無止的“圍剿”,穩守根據地在當時來說有點困難。

方明勝說,蔣介石自從和共產黨撕破臉後,圍剿計劃是面向國內每個蘇區的,並非只針對中央蘇區。

蘇區的革命工作在國民黨的戰火破壞之下,已經支撐不下去了,很多戰士都死在了反圍剿中,大部分都是年輕的戰士。

而他自己,也多次中彈負傷,這樣的境況持續了很久。

原本,紅二十五軍就是紅四方面軍的殘部加上擴紅招來的士兵拼湊起來的一支隊伍,一切其實合乎情理。

中央為了強大紅二十五軍的戰鬥力,委派程子華到鄂豫皖蘇區做指導工作。

程子華去了之後,紅二十五軍情況略有好轉,起碼在隊伍的紀律和遊擊能力上有了改善。

隊伍的作戰方向發生改變,紅二十五軍成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第二支先鋒隊,準備從鄂豫皖走出去,再開闢一個新的根據地——鄂豫陝蘇區。

方明勝說:“我們當時要找的,就是一個‘敵人力量薄弱,地形好,群眾基礎好’的新戰場,方便紅軍擴紅和開展政治宣傳。”

1934年秋,紅二十五軍從何家衝出發,踏上長征路。

一部分戰士留在鄂豫皖繼續嚴防死守,另一部分戰士隨隊出征。

其中一些傷病員沒來得及治療,就開始了急行軍。

方明勝之前的槍傷還沒好,又是傷在了腿上,無法行走,只能騎馬跟上隊伍。

可是,沒有癒合的傷口一直幹磨,磨破了就滲出血來,馬鞍都被染成了紅色。

方明勝回憶起這件事,告訴採訪的記者,當時疼的是直冒冷汗。

這還是有馬騎的人的狀況,他說,沒馬騎的戰士,其實更苦。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隊伍中的馬匹是有限的,一般來說只有高級將領才有馬騎,普通的底層將領是沒有的,戰士也是步行的。

有些人得了瘧疾,上吐下瀉,有的人手受傷了,還是得保證不掉隊。

大部分的人在途中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男孩子也學會了編草鞋、縫衣服。

徐海東、程子華和吳煥先三個人是紅二十五軍的嚮導,三個人總是衝鋒在前。

但是敵軍逼得太緊,吳煥先政委在戰鬥中犧牲,很多紅軍戰士也被掩埋在了青山綠水間。

方明勝曾在接受記者訪問時,用了一個詞形容當時的戰況,那就是——邊走邊打。

從皖西到鄂東,從豫西到甘肅,到陝南,國民黨軍在每個地方都設置了封鎖線和包圍圈。

紅二十五軍撤出鄂豫皖後,行軍途中要“應敵”、“休整”、“宣傳”三管齊下,有的時候會力不從心。

當敵軍一波又一波的持續進攻時,紅軍戰士們有的時候就會顧不上吃飯。

一些書籍裡提到的,長征的時候戰士一天兩天沒吃飯,其實可能不是糧食短缺,也有可能是根本沒時間吃。

畢竟,當時要在飽腹和活命中二選一,大家沒得選,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紅二十五軍的宣傳方式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是張貼標語、書寫牆報。

這些宣傳有沒有用呢?有用。

二十五軍從中原地帶過,每到一處都要做政治宣傳。國民黨不做政治宣傳,一般都是花心思去詆譭紅軍。

比方說,散播謠言,說紅軍的各種壞話,讓不瞭解真相的群眾感到恐慌。

很多人聽到紅軍要過境的消息,都紛紛躲到了大山裡,不敢出來。

可是紅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孰真孰假。

本來國民黨軍就無惡不作,老百姓們叫他們遭殃軍,這樣的假消息更是讓他們的信譽度大打折扣。

再加上紅二十五軍秋毫無犯,對群眾親如一家,大家都更加信賴紅軍。

用方明勝的原話來說:“長征不僅是打仗,除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外,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和武裝群眾。”

雖然苦雖然累,但是賣力宣傳之後,怕紅軍的主動送兒子參軍,大家積極配合紅軍的動作,紅二十五軍才取得了長征後反而增加了900人的佳績。

作為一支孤軍奮戰的隊伍,紅二十五軍沒有通信設備,一直和中央是斷聯的狀態,但是卻事事搶在了主力部隊的前頭,做好了一切的工作。

他們每到一處就會繳獲一些報紙,通過報紙上的信息來了解主力紅軍的動向。

紅二十五軍的戰士們,包括方明勝,都在行軍中思念著黨中央,渴望和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會合。

流血受傷是常有的事,吃不飽就勒緊褲腰帶,挖野菜啃樹皮也是真實的事情。

歷時一年,紅二十五軍抵達陝北,陝北人民的歡呼與擁護,印證了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二十五軍和劉志丹領導的二十六、二十七軍整合為15軍團後,方明勝也換了一個工作崗位,成了科長。

長征結束後,方明勝還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不過,晚年的他回憶最多的還是長征。

1964年,方明勝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他是倖存下來的人,他對先烈報以崇高的敬意,他平和地說:“功勞和榮譽應該屬於革命先烈,屬於支援我們民族解放事業的人民大眾,屬於黨和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