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纪克福


中国人历来谦虚,君王也不例外,寡人就是君王对自己谦虚的称呼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

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谦称自己是“寡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

寡人一词古代君主的谦辞,先秦时期,王、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称为寡人。那时侯,寡人不是男人的专属,诸候夫人也可以称寡人。《诗经》中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寡人。

古人常用寡人来谦虚地说自己无德无能,但是,唐朝以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

皇帝自称朕的情况,也和寡人差不多,早先,人们都可以用朕自称,朕和现代汉语里的“我”相似。并且,使用这一称谓的人不分等级,此时的朕并没有特殊含义,只做第一人称使用。

然而到了秦始皇称帝,朕就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自称,其他任何人不能用朕自称。

其实,朕最早指的是身体的意思,嬴政以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以始皇帝自称。

并且认为这个词有“预兆”、“朕兆”的意思,所以要专用到自己身上,以尊皇权

孤的用法完全是延续了秦朝以前的称谓习惯。因为在没有皇帝一人独掌天下的诸侯纷乱时期,王与诸侯国王并存,因孤含有“独自”和“孤独”等意味,诸侯们通常用此字来自嘲。

但是到了汉末,孤却有了雄霸的意思。群雄独占一方,各自称孤。孤从此演变成了王者的代名词,其中也包含有高处不胜寒的意味。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用来警醒自己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贪图享乐,要为百姓谋福利,作一个明君、贤君。


付贵宝1


很多影视剧里面会看到这么一个画面,就是皇帝有时候会对着大臣或者其他人称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这一幕,我想很多单身的朋友会白眼翻到天,心里面估计在想:“苍天呀,就您这还寡人,后宫佳丽三千还寡人,那我们这些单色狗怎么办。”其实不要急,皇帝自称“寡人”、“孤家”的还真不代表着什么,纯粹就是自谦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和大家来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称吧。

首先我们来说的就是“寡人”。现代很多单身男女都喜欢用“孤家寡人”来自嘲,可谓是无比心酸的感觉。可是这两个称谓在古代可不是单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王用来称呼自己。

孤家却坐拥天下,寡人却佳丽三千,这是什么操作?一切都是君王们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罢了。

首先我们来说帝皇口里的寡人是什么个意思,

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称,主要盛行于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称为天选之子,例如周天子,这意味着能当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顾。但是皇帝或者诸侯王总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称自己优秀的天子吧,这个和周礼有所违背,那该称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据《战国策·齐四》记载: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可见,寡人最开始是诸侯王的自称,而则是诸侯国里面较弱者的自称,都是谦称。

其实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诸侯们的自谦之称,也变相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权威是独一份的,是不可挑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那么喜欢称孤道寡的原因。

称孤道寡,自夸一下

孤家寡人之后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气称呼,这多亏了秦始皇。

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戏都会发现,这时候的皇帝不再称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称“朕”,为啥呢?难道清朝皇帝比较真实,不自夸了?这还多亏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成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业和权威,他选了一个专门的官方称谓,那就是“皇帝”,而对于皇帝的自称他也选好了,那就是“朕”,这些都被后来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为皇帝自称之前,“朕”单纯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这就是说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称,只是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这些现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还用过这些字自称。

要说我国最早的文明历史,那么夏商周应该是绕不开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诞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称,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那么最早的皇帝自称或者说是君王自称是啥?那就是“予一人”。

这个称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可见那时候的天子就是自称“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谓有趣。

到了东周末期,周天子势力已经不能压制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诸侯国楚国又诞生了一个君王的自称,不谷(也做彀)。这个名称是楚国王君的自称,意思是不够的意思,还是一个自谦之词。

楚王自称不谷

结语

无论是孤家寡人还是朕等,这些帝王用来自称的词眼虽有自谦之意,可本质上却是君王权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诉别人的也是权力的不可挑战,一旦被挑战,那么言语的自谦将化为杀人的剑。


爱铲史的猫


关于古代君王自称寡人的原因,我曾在一则相声中听到这样的说法:

说是田氏伐齐后,田姓代替姜姓成为了齐国的国君,故事就是发生在齐宣王田辟彊时期。齐宣王娶了一位丑娘娘叫钟无艳,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脾气特别暴躁。后宫有几位不怀好意的妃子,有些想害钟无艳,有些想害齐宣王,结果被钟无艳发现后全部都杀死了。齐宣王不明真相,听到这些妃子被杀的消息后愣了半天,自己嘀咕着:

“都死了,一个都没给我留……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叫寡人!”

当然,这只是相声里的一个包袱,古代君王自称寡人并不是指自己“孤身一人”,而是指自己是“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既是谦虚,也是规矩。这种自称在春秋战国时期用得比较多,而且都是诸侯王在使用,为什么诸侯王要如此谦虚呢?因为在那个年代,

各方诸侯虽然雄霸一方,但上面还有顶头上司,那就是天子。

据目前主流的说法,夏商周时期的天子一般称为“余一人”,不过我觉得这个称呼有点怪,很难与天子联系起来。不管怎样称呼,当时的天子就是地位最高之人,也是“德行”最高的人。诸侯王是天子分封的,所以地位必须要在天子之下,德行自然也不能超过天子,于是诸侯们就以“寡人”自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这样既表示出谦虚,也能够体现出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之别”。

古代君王称谓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的诸侯王以寡人自称,如果是一些小国则自称“孤”: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此时自称“孤”也是一种自谦和规矩的体现,因为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管控已经越来越弱,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的事情常有发生,那些被侵占后损失城池的诸侯国就成了小国,此时也就不能再与大国相提并论。因此为了区别于大国,这些小国的君主就以“孤”自称,这些称呼体现出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级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也为皇帝的自称争取到了一个专用字——朕。

秦始皇之前,“朕”是非常普通的自称,一般人也可以称自己是朕。比如大街上俩百姓碰面,其中一位问:“好久不见,上哪去?”另一位答:“朕上街吃臭豆腐去,你要一起吗?”那位忙摆手:“朕吃不得辣,谢谢!”

那时候“朕”字就是这么普通,但是秦国丞相李斯不知为何对这个字情有独钟,他建议秦始皇将这个字收纳为皇帝专用,“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以后谁要敢用这个字就是僭越,那就要杀头了。除了自称以外,李斯还提出废除周朝遗留下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就不再分封诸侯了。

然而秦朝只传到二世就灭亡,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为了拉拢各方势力,再次拾起了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大肆分封诸侯,此时寡人和孤的自称又开始在历史上流行起来。只是这时候的孤已经不再是小国君的自称,而是诸侯王的雄称

,比如东汉末年的袁术、孙权、刘备和曹操等人皆以孤自称。

结语

寡人的自称从唐朝以后就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带头称朕以后,历代皇帝都采纳了这样的自称,另一方面则是在后来的朝代中,皇权更加集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小,于是“寡人”这种诸侯王专用的称谓也就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