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照顾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只好让“大鹏精”为其猖狂


一部《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从小视野来看,只是引得坊间哈哈一笑。从大视野来看,最能反映中国传统的国民性。在唐僧师徒中,有三个是虚幻人物。这三个人中最讨巧的是谁?当然是猪八戒,实际上唐僧最喜欢的也是猪八戒。这么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在小说里面的搞笑,受到读者的喜欢,也很受他师傅的喜欢。

作者对孙悟空的描写,是能干、不驯服。需要唐僧念紧箍咒来管他,其故事的背后,揭示了人性中的很多东西,比如对事态的把控、对真理的坚持。《西游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哈哈一笑,它说出了撕裂的世间,如何做到“笑着和解”。


明朝时期的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二十八年(1549)迁居南京,卖文为生。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辞归。由于宦途困顿,在闭门著书中,行成“笑着和解”的思想。其笔下每每祸害师徒的妖孽,都没有出现忏悔和追责。其一次次的宽恕,成为读者心中不只是对妖孽的抱怨,还有对师徒四人的悲悯和祈祷、痛苦和耻感。


正因为一次次的宽恕、反智,就有了西游路上开篇的“三打白骨精”。从孙悟空对师徒三人划圈设置防火墙,因唐僧任性出圈,对妖孽缺乏认知,多次被同一妖怪造成祸事,这不仅揭示了悟空对真理的追求,同时还有同温层对不同的信息拒绝,险些被妖精吃掉,丢了性命。

由于唐师傅不愿正视自己的创伤,对悟空任性真理上不満,从而采取念咒加害,加之团队里的八戒好吃、贪色,沙僧的无主见,造成西征除妖路上集体的第一次撕裂,其故事的背后,呈现出了罪恶的互害局面。

为什么一身本领的悟空得不到唐僧的喜欢?而恰恰是肥头大耳的八戒,却能打通师傅喜欢的通道!

其实,是因为三徒性格特质所决定。大弟子悟空,一身本领正气、能干,但不服管教,被唐僧讨厌。沙僧正派、老实、善良,干着挑夫的重活,时常受二师兄数落欺负,师傅也懒得搭理。八戒虽有九齿钉耙,却不能独当一面,整天迷恋财色、好吃懒做,自知降妖伏魔不能与大师兄在一个频道上,畏恐师傅训诫,一路学会阿谀奉承,搏得师傅高兴,虽活得卑微,却能受宠。这也是二师兄能够到达西天的一门绝技。


纵观西游记里的妖精,其实也分级别的,下等妖孽,都靠自己的妖洞,实现自我庇护。只要妖洞在,必能逢凶化吉;中等妖孽除了妖洞,必有一件拿手的宝物,借助宝物可以在外长袖善舞,但洞穴才是保证他日常安全的终极庇护所;最厉害的妖怪可坐到窃取某个地域的掌权帅印;比如狮驼国的大鹏精,一但如此这般,如来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了。

其实,看《西游记》的善恶观,不如看其阴阳观。从来都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从来都没有说一善一恶之谓道。从阴阳基本常识看《西游记》故事,各路妖魔鬼怪,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下,一个都没有逃掉,则行成善恶得以转化,使得大师兄趟出一条“敢问路在何方”?这恰恰是妇孺老少皆知《西游记》哈哈一笑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