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

用户3179332281857


《活着》这部书以及同名电影,以《福贵》为名的电视剧,我都看过好多遍,我来说说我的见解。

其实无论是书,电影还是电视剧,我觉得都是围绕一个核心观念那就是最深处的潜意识本质上人活着是不为任何意义的,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那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胡说八道,人哪是这个样子的呢?我们从小被教育被鼓舞的都是为了理想、为了追求、为了伟大的目标、为了中华之崛起,等等等等去读书去学习去生活,怎么可能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呢?可是余华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他认为的赤裸裸的理由:最本质上就是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我们错了呢还是余华错了呢?我估计好多看过电视剧或是电影的朋友(电影现在也可以看了,以前是限制片)一开始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颂扬礼赞福贵(电视剧男主)心性极其坚韧、坚忍的人性光辉的影片,因为看看福贵所遭受的苦难,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男主赶上了,话说世界上有那么倒霉的人吗?这个先不追究,就说人可以承受的苦难极限在哪里?生命不可承受之中,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些都不重要,生命可以承受的轻重没有极限和底线,只要活着,就要活着。

那很多人可能会问,余华的活着和一般人意义上的活着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实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生命最深处的潜意识和本能,应该可以说类似于动物求生的本能。那为什么一般人觉得生活有了大的挫折和苦难无法承受时会选择自尽呢,其实这和余华的本意并不冲突,因为余华只是通过 男主的个案来说明最深处的潜意识本能是真实存在的,人可以毫无意义的、麻木的、为活着而活着的活着。然而人是有自由意志的,那些人的了断就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但这不代表潜意识本能在这些人身上就不存在。

这就是我对余华《活着》的理解,欢迎朋友发表高见。


耕读随笔


必须活着!一个人比三个人,都好。


蔡犁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活着》写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失去所有亲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要理解《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抓住“分水岭”三个字就行。

照惯例,写了那么多时代,应该是一首史诗,可余华于此意图似乎并不明显。

过去,作家谁不希望写出一部史诗?

可是,看不出来。

原因何在?

过去,作家一定会对人物和事件、对社会人生作出政治解读,那样的作品才配称史诗,余华在《活着》里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努力。

从政治解读扩大到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解读,是突破,是分水岭?

从人的高度去解读社会和历史?

许多解读《活着》的人,都不约而同认为余华要表达的,是活着就是一切,余华自己也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他并且说,要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作家往往是指南打北的。

作家一定要高尚地写作。

从大富大贵嗜赌如命妓女当坐骑到失去一切,徐福贵活着,哪一种活着更能体现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