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史大姐的“牛”事儿

“哞……”仲春的清晨微微带着一丝凉意,憨憨的几声黄牛叫声划破了小山村的寂静。63岁的史大姐从一大早起床开始,就忙活着粉草拌料给牛喂饲料。

  史大姐名叫史文艳,是东丰县横道河镇联盟村二组村民,也是十里八村家喻户晓的养牛大户。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大姐为人古道热肠、踏实肯干,不仅自家靠着养牛致富,还带动着村里不少的村民脱贫致富,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牛能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史大姐”。

  2016年,年近6旬的她不甘受穷,心里暗生致富创业梦想。说干就干,为搞好黄牛养殖,史文艳可以说是破釜沉舟,没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她把自家后院耕地改成养牛场,开启自己的创业致富路。憧憬是美好的,过程却很波折。一天清早,史文艳和往常一样去牛棚喂牛,却发现牛很蔫,她立刻找来镇上的兽医给牛看病。几天下来,牛丝毫没见好转,这可让史文艳心急火燎,寝食难安。为治好这些黄牛,史文艳与儿子四处奔走,在亲戚的介绍下,联系到一位外省养牛专家,找到了病源。看着一头头牛又健壮起来,史文艳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如何购买黄牛、饲料喂养、预防治疗……为掌握养牛的经验,史文艳购买养牛方面的书籍,每天抽出时间专门学习养殖知识。她为饲养的黄牛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一头牛的成长状态。经过不断潜心钻研,史文艳的饲养技术和经验得到大大提升,现在对黄牛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对症下药,保证牛的健康成长。

  俗话说“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虽说养牛能挣钱,但是也要能吃得了这份苦。“对于一个对养牛一窍不通的人来说,最开始真的挺难的。特别是照顾刚出生的小牛比照料小孩还要精心。”史文艳说。提起照顾待产的母牛和生长期的小牛,史文艳说:“临产母牛待产时夜里要每隔两小时就去牛棚里观察生产迹象。生产后,每天早中晚都要定时给大牛喂草、给小牛喂奶。”四年来,随着收入增加和市场行情变化,史文艳的养殖业扩大规模。如今,牛棚占地约2000平方米,牛存栏60余头,年出栏40头左右,年利润40多万元,彻底脱贫致富。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史文艳家的养牛场有了规模,但她不忘带动村民致富。她主动向乡亲们传授养牛经验,在她的带领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她一起养牛。作为县“农村女致富带头人”的史文艳坚定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养牛的行情也好。我要带动村民扩大村里的养牛规模,共同发展‘牛’事业!”


来源丨 辽源吉D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