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满分作文看语言艺术的魅力,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

如今,不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写作,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清晰地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在现代社会立足必需的一个能力。


—这是动听学院的第128篇文章—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看到这些文字,想必很多吃瓜群众跟动听君一样头大。


而这样令人“头大”的文字正出自于这几天受到热议的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据说这篇令人“头大”的满分作文,打分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力主满分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说: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


尽管专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但是网友们似乎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篇满分作文,网上有叫好的声音,当然也有批评的声音。有网友就认为写得不错,内容深刻,学生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值得满分。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评论称,“高考作文考什么?我想无非就是主题,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能力等等。

这篇满分作文,在这三方面是够格的,无论是主题,逻辑和文字表达。


但是,另一派却认为这篇作文堆砌辞藻、故弄玄虚,空洞得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壳子。



8月3日,作家马伯庸也在微博评论称,这篇满分作文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但“没这个必要”。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


当然,也有些网友和动听君一样,直呼看不懂。


回想一下,动听君在读高中时,也会用一些生僻字替代常用字,记住一些古怪的人名及引言,有时甚至是自己编造的,比如“著名文学大师沃兹基硕德曾经说过....”。


遇到合适的主题时就套上去,实在不行也要绕几个弯子硬套上去。总而言之,就是要唬住老师,拿到高分。而实际上,那些充满哲理的话,写上去了,也未必是真的懂。


其实,梳理一下网上的争议,动听君觉得,大致可以概括为“文学性”和“易读性”之争,而这个争议一直都存在,并不是这一篇文章引起的。

一百多年前的民国时代,中国人就曾争论“要不要搞文学改良”“要不要抛弃文言文”“什么样的白话文才是好的”等等。


当时,还在美国读书的胡适,是赞同文学改良的。他给《新青年》投了一篇文章,影响非常大,被评价为“今日中国之雷音”。


在那篇名为《文学改良刍议》,胡适认为,文学改良这件事,要从八个方面着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在其他的文章里,胡适还反复陈述这样的观点:做文学必须要叫人懂得,明白清楚。


事实上,不仅胡适,绝大多数大师,比如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写出来的文章,都在追求清晰明白。

鲁迅在其《作文秘诀》中就曾提到:(文章)做得蒙胧,便是所谓“好”么?


答曰:也不尽然,其实是不过掩了丑。但是,“知耻近乎勇”,掩了丑,也就仿佛近乎好了。……现在还常有骈四俪六,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我们倘去查字典,翻类书,剥去它外面的装饰,翻成白话文,试看那剩下的是怎样的东西呵!不懂当然也好的。好在那里呢?即好在“不懂”中。



写文章,说到底是为了交流,为了提高沟通效率。这也是白话文运动了不起的原因,会说话就会写文章,会说话就看得懂文章,这提升了沟通效率,解放了创造力。


白话文学的根源说到底,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生活里,在我们每天说的话里。


文学大师王鼎钧,今年九十多岁了,前些年他出了回忆录,讲述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回忆录里,他就提到幼时老师是如何帮助他改作文,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风格。


他说,自己小时候作文不错,常常得到夸奖。有一次他写作文,写了这样一句: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这一段话,王鼎钧很得意,有妙手偶得之感。可是,王鼎钧的老师不这样看。他发还作文本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清明到了。花腔是唱歌的一种技巧。王鼎钧的老师这样说,就是批判他华而不实、卖弄技巧。


还有一次,王鼎钧写了这样一句话: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王鼎钧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本上,毫不留情地画了一道红杠子,直接把这句话改成了“今年八月”。

老师为什么这样改,因为显然这也是花腔。王鼎钧的老师还说,作文要简洁。又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



时隔多年之后,王鼎钧回想起来,认为老师的这番教导对他影响太大了。因为他的语文老师,对作文之道,提倡的是质朴,是反对矫饰,是重视内容


去故纸堆中翻,在翻译腔里找,有话不好好说,偏要让人猜,这是糟糕的文风。猜完还发现他其实什么也没说,自己都糊里糊涂,更是让人恼火。


所以说,一个人尽力清晰、明白地表述,才是正道。先真诚,再准确,最后才是文采,按这个顺序,文章总会越写越好。


语言文字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沟通工具。但是,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工具的属性总是更突出一些。


从教育的角度看,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读写能力,因为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尤其是口头传授的经验,必定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往往取决于书写历史的人是如何叙述的,而叙述即是语言的表达


那些影响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人,包括政治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引导大家通过某个视角看世界。可以说,语言的作用不可低估。

但是,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这件看似简单的事也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但

退一步想想,你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



如今,不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写作,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清晰地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在现代社会立足必需的一个能力。


一个会使用语言的人,一个能够准确掌握大量词汇的人,就有能力清晰地向别人传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能力,会让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掌握很多主动权。

因此,家长必须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口语交际训练。无论是初步的发音吐字、词汇积累,还是后期的语言组织、逻辑判断,都会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字之美,说到底还是蕴含在我们日常语言当中。不论是书面写作还是口语表达,都没有什么宏大理论,没有什么框架和系统,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朴素的日常语言引发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