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明朝那大刀长矛郑和的船队真的有能力搞殖民吗?

少年不大冷


我是收藏大参考,我来回答:读历史,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学什么人情世故、世道人心,那玩意儿在菜市场上滚上两年,你照样门清,时间会教给你一切。历史真正的价值,在于揭示你现实中尚无资格触碰的社会层级运行的逻辑。

郑和下西洋是古代规模最大的航海,比起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早了尽一个世纪,是古代东方国家航海里第一人。下西洋所具备的船只多达200多艘,超过2万人,而明朝的船据后来统计,是欧洲同一世纪当中所有的总和,在当时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如果朱棣当时让郑和殖民全世界,我想就没有后来的日不落帝国,我们到全世界所讲的语言那估计就是汉语而不是英语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花销太大,明朝的国库已经没有办法支撑了。明朝从这些进贡当中很少有收入,反而都是亏得多。花了太多金钱让全世界看明朝有多昌盛,而错过了机会。在日后西方殖民国家日渐强大起来,这些大航海时期的国家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些穷人了,而是富得流油的有钱人。明朝自居有本钱,不需要更多的“领土”,当然不会去考虑殖民这种让他看来十分没有意义的事情。

郑和的航海事业,基本上就为明朝控制香料贸易、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出入口这三个方向上,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其中,除了锡兰之外,马六甲苏丹和旧港宣抚司都可以模棱两可的算入西南土司级别。明朝要维系当地运作,也势必派驻一定的人员。

所以,你不能说郑和没有建立殖民地的心。只是明朝的固有制度限制了他,而他本身的任务也是为了维系这一制度。所以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至于为什么郑和没有最终建成殖民地,这是因为下西洋本身在经济上亏损严重,遭致失败。所以,在西方殖民者东来前,明朝在实际上已经不再具备控制这些地方的能力了。


口述河南


明朝时期军队可不只大刀长矛。

明成祖朱棣当时忌惮少数民族骑兵,组建了有名的“三大营”朱棣五征漠北,三大营曾经大放异彩。三大营包括:

三千营

三千营的前身是朱棣靖难之时立下大功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以蒙古骑兵为主,也就是为雇佣军为主。但是,朱棣即位之后让这些蒙古骑兵作为明朝的国防力量是极不稳定的,后期变成以汉人骑兵为主的军队,当然虽然名字叫“三千营”实际人数不止三千人。

五军营

五军营是朱棣即位之后,抽调各地精英。组建的一支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也有一部分骑兵。主要分为中军、左哨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

神机营

神机营相当于明军火器部队,也相当于明军部队中炮兵部队。主要由火铳和炮兵组成。

朱元璋即位之后大肆屠杀功臣,而沐英作为朱元璋养子得以幸免。朱元璋派沐英镇守云南。当时的云南民风剽悍。沐英创建了以神机营为主的战术。即将神机营分为三队,发现敌方骑兵之后,第一队发射火铳,发射之后立即后撤,第二队发射火铳之后,第三队补上,此时第一队已装填弹药完毕。以形成强大的火力网。沐英这一战术领先世界二百年。

后来,明成祖朱棣对沐英这一战术加以改进。面对少数民族骑兵,神机营作为第一队,大炮轰击敌方骑兵后继部队,神机营射击敌方骑兵前方部队,以减少敌方骑兵冲击力的效果。之后神机营从容收起火铳退入己方后排。三千营的骑兵从阵型中杀出,和敌方短兵相接,最后五军营一起杀出。而明军大炮可以一直轰击敌方后继部队。简单来说,就是先拿大炮火铳轰、然后骑兵上、最后步兵上。

七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好机会,以朱棣的性格没理由不带火铳大炮之类的热兵器。据史书记载,郑和舰队中明军的船分为宝船、马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

最大的船为“宝船”,也是郑和的帅船,主要用于军事指挥和接待外国使者。这种宝船郑和舰队中仅有四艘。史书记载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合132米),宽十八丈(约合53米)。船体深12米,吃水8米,船壁高1.5米,载重为7000吨,宝船分为上下四层,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

郑和舰队有船不下二百艘,而战船作为保护舰队重中之重占很大一部分,装备火炮、火箭等装备。因为其担任航行安全的责任,需要其灵活,战船长约18丈(约合53米),宽六丈五尺(约合18米)。

据军事专家唐志拔教授研究,郑和船队的每艘战船上装备的兵器有以下几类:

冷兵器类,有弓、弩、标枪、砍刀、钩镰、撩钩、小镖、梨头镖等各种10—15把,还有防备冷兵器的头盔、藤牌每人一付。这些冷兵器主要用于陆上战斗,也可应用于海上接舷战。

燃烧性火器类,有火球、火蒺藜、火药箭、火枪、铁咀火鹞、烟球,每种10—100个。这种燃烧性火器可用于陆上战斗,也可以用于海上战斗。当这种燃烧性火器击中敌方船只或船具时,会燃起大火,烧毁敌船。

爆炸性火器类,有铁火炮、神机石榴炮,每种50—100门。

朱元璋即位之后,积极发展邦交关系,曾经在《皇明祖训》一口气列举十五个不征讨之国。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意志。由于中国当时是世界强大的国家,自然没有发展殖民地的想法甚至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帮助别的国家稳定内政,征讨海盗。是当之无愧的仁义之师。


史争朝夕


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是为了殖民!

世界上最古老的火炮在中国——明军不止有大刀长矛。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收藏了一门世界上最古老的火炮——

铜火铳,这一火炮的炮身之上刻有制作的年代,上刻有“至顺三年”,“至顺”这个年号是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的年号,共使用了四年,具体到公元纪年是1332年。也就是说至少在1332年,元朝军队就广泛配置了火炮,何况明朝的军队!

这尊火炮长533mm,口径105mm,炮身重6.94千克,发射石头或者铁制作的弹丸。这种火炮广泛的应用于城池攻防战和配置海上船只。(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铜火铳,制造时间为1332年,明朝之前)

元末农民起义军在军队之中就配置了铜火铳,绝大部分是从元军手中夺来的。1380年,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制度,再度成立军器局,专门制造火器和其他冷兵器,根据记载如下:

弘治以前定例,碗口铜铳三千门,手把铜铳三千支,锐箭头九万个,信炮三千门。(《明会典.工部十三.火器》)

按照明朝的规定,军器局每隔三年就要生产一批火器,具体数字为:3000门大型铜火铳,小型铜火铳3000支,锐箭头9万个,信炮3000门。明朝的军队中铜火铳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单兵铜火铳,另外一种则是大口径的铜火铳,主要用来防御、攻打城池和军队舰船配置。(明洪武年间军队配置的三眼火铳图,明军前中期的军队大量配置这一火器,没有子弹了,还可以用作冷兵器使用)

明军大型的铜火铳被形象的称为“大将军”、“二将军”、“夺门将军”,大都是按照这些大型铜火铳的功用来称呼的。陆军和海军配置的铜火铳也不尽相同,现在也发现了很多明朝军队配置的火器遗留。

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建立了神机营,这个神机营就是专门配置的火器部队。

1、永乐五年初,定交趾,神机营立于此时。(《续文献通考》)

2、征交趾,得神枪火箭之法,立神机营。(叶向高著作《京营兵制考》)

神机营是明朝禁军三大营之一,主要配置的就是火器,1410年成军。

郑和船队自1404年开始出发,截止到1433年结束。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无论从舰船的大小、规模、武器配置都是世界一流的。军舰之上绝大多数都配置了大型铜火铳,有些士兵也配置了火器。(明朝神机营配置的铜火铳设计图)

综合以上来看,郑和率领的军队不仅仅是大刀长矛,还有铜火铳等重要的火器。一流军舰、一流的军队、一流的军队武器配置,明朝初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国。

明军火器配置军队要比西方早半个世纪之久!

郑和下东洋——敲打日本幕府。

倭寇并不是明朝中期才有的,在明朝初年就已经有倭寇了,经常活动与松江、苏州一带,走私贸易和抢劫兼而有之。

1402年,朱棣派遣使者到四方的国家,包括日本、琉球、暹罗等。第二年,这些国家都派遣使者到明朝来朝贡。

1404年,朱元璋派遣郑和率领舰队到日本,统帅的军队有10万之众。郑和和日本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将军进行了磋商,足利义满接受了明朝授予的“日本国王”的封号、金印等。郑和要求幕府自行清缴倭寇。记载如下:

文皇帝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兴(与战)死亡。寻寇苏松诸处。是年,上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诏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礼边倭贼二十余人。(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朝和日本签订了《永乐勘合贸易条约》,日本幕府取缔九州一带的倭寇,同明朝修好,并同明朝开展“朝贡贸易”,也称“贡舶贸易”。(聪明的一休动画,足利义满和一休和尚剧照,足利义满和明朝签订《勘合贸易条约》)

至永乐15年(1417年),在明朝和日本幕府的合力下,骚扰明朝东部沿海的倭寇减少了很多。

郑和下西洋的三大军事大行动。

郑和舰队和军队的作战能力行不行,那就要看实战了,郑和下西洋时期主要有三次大的军事行动。

一、消灭“海盗王”——陈祖义。

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逃亡到马六甲海峡附近,成为名震一时的海盗王,盘踞在马六甲海峡这一海上交通要道长达十几年,劫掠通过的船只。这批海盗劫掠的范围在日本、台湾、马六甲、中国沿海等地。一些东南亚地区的小国家居然向其称臣纳贡,以取得暂时的安宁。

明朝对陈祖义的悬赏金额初期为“50万两白银”,后来增加到750两白银,可谓是世界上最高的海盗悬赏了。后陈祖义逃跑到三佛齐(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成为国王的大将。国王死后,陈祖义召集海盗占据这个国家,并且自立为王。

陈祖义假意归附明朝,并向明朝纳贡。他不改海盗本色,纳贡的船只来明朝是空的,沿途抢劫,抢到什么送什么,回去的时候一路抢劫而回。

1407年,郑和的舰队一下西洋归来,陈祖义害怕郑和的舰队,假装投降。郑和假装中计,率军突袭陈祖义的海盗部队,杀海盗5000多人,活捉陈祖义三人,并押送到明朝。朱棣当着朝贡的众位使臣、国王的面杀了陈祖义三人,海盗王终于死了。

二、俘获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

1409年10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途径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郑和的船队载有大量的贸易物质,锡兰山国王觊觎郑和舰队的财宝和物质,于是打算在郑和舰队回归途中下手。这事让郑和及其手下早就预料到了。

果不其然,郑和再次回到锡兰山国的时候,国王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锡兰山国。同时发兵攻打舰队,并将树木砍到,横亘在河流之中,阻碍舰队的通行。

郑和了解到锡兰山国倾全国之军力攻打自己的舰队,国都肯定空虚。于是郑和率领2000多人的部队突袭锡兰山国国都,俘获国王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属,押送到了明朝。

朱棣并没有杀锡兰山国国王,而是让当地人重新选择一个国王。

三、擒获苏门答腊国伪国王——苏干剌。

1412年11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苏门答腊国的老国王与邻国的花面王交战,不幸中箭身亡。老国王的儿子年幼,他的妻子称,如果谁杀了花面王,就让谁和她共同执掌苏门答腊国。这时有个人组织自己的部众杀死了花面王,于是这个人就做了苏门答腊国的新国王(称老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之后,和自己的部将合谋杀死了这个新国王,自己承袭了王国。

被杀老王的弟弟苏干剌逃亡山中,纠集部署,也自称国王,此时苏门答腊有两个国王并立。恰好在此时郑和率领舰队来到苏门答腊国,赏赐了苏门答腊国不少东西,并进行贸易。苏干剌认为没有给他赏赐,于是率军进攻郑和的舰队,就是想打劫船队的财宝和物品。郑和联合苏门答腊国的力量,将苏干剌部击溃,并抓获了他和他的妻子。

1415年8月12日,郑和押解苏干剌回朝,朱棣诛杀了他。(郑和下西洋雕塑)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几次大的军事行动来看,郑和舰队的军事力量绝对是世界一流,可以吊打西洋之中任何国家。

殖民何意?就是用武力征服当地民众,并且迁移本国的人民进入被征服地区,掠夺当地人财富。郑和舰队虽然打败过几个小国家,但都是事出有因,而且从未迁移明朝的民众进入所谓的征服国家。

郑和下西洋时,明朝根本无意殖民其他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