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清醒的父母,阻止君王任命孩子为大将,可惜未能如愿

您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我估计大多人都有这个愿意。但任何事情总有例外。历史上,就有一对夫妻,听到国君要重用自己的儿子为大将,紧张得不得了,苦谏君王,儿子没什么本事,千万不要这么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了。重用孩子,会误国。

司马迁《史记》,就有一段记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为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什么意思呢?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所谓知子莫若父。赵奢是赵国的大将,身经百战,知道战争之苦,明白胜利来之不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言战争。但是儿子觉得战争很容易,胜利是轻而易举的事。以这样的理念看待战争,就违背了常识,必将误国。

父亲知道,夸夸其谈没有用。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而已。儿子几斤几两自己清楚。

但是国王还是要用赵括。赵括的母亲一听,更急了。上书君王,反对这一任命。我们来看看赵括母亲怎么说。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

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是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母亲不懂军事,但感觉儿子不靠谱,不能为大将。为什么呢?她把儿子与父亲做了比较。

父亲不爱财。他看中的是朋友和将士的情意。他把自己的财物都给了自己的弟兄们,有一帮兄弟在帮他。儿子呢?非常爱财,且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这样的人,谁会舍命帮他呢?

父亲为国全神贯注。当了将军,便不再问家。

儿子呢?天天关注的是房地产生意。关心的是哪里有便宜的田宅可以买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指挥打仗?

母亲虽然与父亲观察儿子的角度不同,但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儿子的行为有悖常理,徒有虚名,不能用,用将误国。

很多时候,判断一件事情也好,判断一个人也好,不用太多深奥的理论,只要看看是否符合常识就可以了。

常识就像建筑的支柱和框架。常识不对,外观再美的建筑,能支撑多久?常识都不对,他的理论体系,怎么可能靠谱?

但是,大王不听,还是重用赵括。那么,结果如何呢?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括代替了廉颇后,更改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一支部队引诱,然后佯装失败,等赵兵倾出,断其后路,绝其粮道,分段其两军,赵兵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这段记载,说的是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

秦、赵两军对峙长平,赵将廉颇坚壁不出,秦军数次挑战,问候了赵军的八辈祖宗,廉颇却充耳不闻,死活也不接招。

廉颇,就是历史上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主。没有脑子,秦国人怎么会怕他?他坚壁不出,就是要耗死秦兵。

秦昭襄王眉头紧锁,长期对峙,如之奈何?我大秦之富有,也禁不住如此消耗。

不久,赵国的城池里,议论战争的人多起来了。酒肆、街头,一切公共场所都在为赵括疯狂点赞。说秦国人怕赵括,赵括要是为将,秦军将灰飞烟灭。听说廉颇老矣,坚壁不出,只是怕战。这样下去,战争猴年马月才能结束?

这样的议论,自然传到赵王的耳朵里。廉颇坚守不战,本来就让赵王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如今赵括的名气让赵王眼前瞬间一亮。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平时熟读兵书,所谓虎父无犬子。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且天下人都在呼唤他,不如顺应民意,大胆启用。于是,他令赵括为将,换下廉颇。

他哪里知道这是秦人的反间计。人家就是让你换下廉颇。

赵括不知秦军厉害,建功心切,秦军诱之,他果然上当,倾巢而出,失去固本之地,最终全军覆没,赵括战死。

结局不幸被父亲言中。

一个人的职务超越了自己的品行与能力,便是悲剧。所以,并非儿子的职务越高越好。

赵家父母太清楚自己儿子的为人处世和能力水平,深知儿子无法承担重任,保家卫国。能清醒、客观地做到这一点,并把国家利益置于光宗耀祖之上,并非容易。

现在的家长,太希望孩子成功了。但真正明智的父母,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不苛求,也不奢望。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